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将劳工与特定雇主捆绑的工作准证制度使劳工对特定雇主存在高度依赖性,这提供了一种易于剥削的环境。境内外中介利用这种依赖性,以各种方式或直接或间接地侵害劳工的权益,而我国劳工低迷的维权积极性又滋生了剥削的不良习气。因此,应当从源头上改变这种易于剥削的高度依赖性,加强中新双方政府的磋商与谈判,加强双边劳务合作;改变对境内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措施,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措施,降低中介侵权的可能性;有效利用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和新加坡本地公益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力量,切实保障我国海外劳工的劳动权益。  相似文献   

2.
WTO劳工权益保护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贸易与劳工关系的敏感性和复杂性,曾引发1952年GATT“劳工标准”问题讨论和1996年WTO“社会条款”之争,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质的差异。鉴于WTO对保护劳工权益要求的态度以及贸易的需要,从WTO现有协议中衍生出了“劳动力倾销”,但与保护劳工权益有关的贸易争端的解决又成了新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台湾地区在20世纪后半期的工业化进程中创造了劳工"持续向上流动"的成功模式。其主要原因在于:(1)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工业化起点为其奠定了基础;(2)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为其提供了动力;(3)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形态与分散的工业布局是其重要路径。然而,步入21世纪以后,台湾社会劳工流动虽然总体上仍延续其向上流动的模式,但却呈现出减缓的趋势。其中岛内外经济不景气,岛内产业结构趋于稳定与政府的积极作为在其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台湾经济转型及其对劳工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台湾经济 60年代中期实现了从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传统经济向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现代经济的转变,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开始逐步调整与升级,实现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两次经济转型不但带来劳工结构与劳工就业结构的变动,而且也提高劳工整体教育水平,并促进劳动流动。  相似文献   

5.
广东经济快速发展不仅为广东本省与外省人口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广东面临就业岗位存在很大缺口、就业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部分企业存在违反劳动就业法规、就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等影响劳工权益的困难和问题,今后应实行积极灵活的扩大就业政策.调整和优化就业结构,加强劳动执法力度和加大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而保护劳工权益.推动企业和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为保护劳工权益而不断完善就业标准等法律,改善劳动条件,注重劳动纠纷的预防和协调.设立劳工权益检查员制度,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实行积极灵活的就业政策,这些做法对中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年多来的劳工短缺意味着市场对劳动力供给方的压抑可能将被一定程度地突破。本文在对劳动力价格和劳动力供给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认为劳动力价格走低和丧失区域差异优势等是导致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而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李妮 《湖湘论坛》2006,19(1):75-77
国际劳工标准的统一化问题虽存在争议,但这是不可避免的国际化趋势。从国际劳工标准统一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原因以及趋势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推行的劳工标准已对我国出口产品构成了单边贸易壁垒。因此,我国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如争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安排,加快批准国际劳工公约、完善我国的劳动立法等来应对贸易壁垒问题。  相似文献   

9.
研究亚洲移民社会性别时,要关注两种主要形式:合同式的劳工移民和自发式的劳工移民,同时应关注劳工移民中的社会性别问题。以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移民情况为例,一般说来,这些移民工人的生存状况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无法拥有输入国公民和永久居民拥有的许多权利,这是需要从国际、地区和国家等不同层面给予解决的政策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杨松才 《求索》2008,(6):145-147
国际劳工组织执行机制由内容广泛的法律机制和非法律机制组成。这些执行机制分别通过要求公约缔约国提交履约报告和成员国对特定公约提交有关国内法的立法与实践报告的方式、一国雇主协会或者工会向另一个国家提起履行某项劳工权利公约的抗议、对任何未能执行其所批准的公约的国家提起正式的申诉、或者其他法律外程序,对有关国家施加压力,迫使其认真履行公约义务或者加速对特定公约的批准。但由于国际劳工组织执行机制的非强制性,其局限性也是相当明显的。  相似文献   

11.
三方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国家通过政府、雇主和工会组织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平等协商,达成一致的一种制度。它是平衡劳资力量对比、解决社会矛盾特别是劳动争议的有效手段,是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性安排与保障。研究和借鉴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有益经验,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三方协商机制,有效解决我国当前日趋增多的劳动争议,维护我国劳动关系长期和谐稳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作者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三方协商机制及其作用,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苏姊好走     
纪欣 《台声》2004,(11):66-66
十月一日去北京医院看苏姊时,就看到她的状况不好,只是据北京的朋友及主治医生说,她自八月一日进到医院以来,已有三次发出病危通知,之后都奇迹似地好转,她的生命力特别强,或许这次也能撑得过。我也就抱着她会再次度过难关的心情回到台湾,十五日还与她在台北的老朋友一起打了电话给苏姊的弟弟,据他说当时状况并没有特别恶化,不料她还是在十九日早上离我们而去了。 恶讯传到台湾,许许多多与苏姊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地方共同努力过的朋友、同志、伙伴,在悲痛、遗憾之际,还来不及拿起笔来叙述她的一生,书写对她的怀念,就交代我先将最后…  相似文献   

13.
《劳动保障世界》2007,(2):10-10
全球各地的劳工正在要求更多地分享全球经济繁荣的成果。在经历了过去5年里收益下降的失落之后,今年他们很可能迎来一个如愿以偿的好年头。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政府在参战要求一再被拒后,改而采取“招工出洋、以工代兵、暗事参加”的变通方式曲线参战,向协约国输出30万劳工。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介入并积极参与操作,主动进行的劳工输出,也是为了国家政治、外交需要而进行的一次劳工输出,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因此,这些赴欧华工成为一个政治参与性比较强的劳工群体,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斗争性。  相似文献   

15.
在台湾经济发展史上,农业曾是最大的就业部门。工业化后,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商业,工业经济的波动成长则致使劳工回流农村,形成农工就业互动。劳工流动率偏高使非熟练劳工比重增加、农工就业互动性强、企业规模小以及工业布局分散,这些均导致劳工阶级意识薄弱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日据时期,大批大陆劳工赴台。与清代以前不同,他们是在台湾割让、两岸关系发生剧变的历史背景下渡台的。对这些被称作在台“华侨”的大陆劳工,日本殖民者依据台湾岛内政治、经济局势,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予以约束、管理。赴台大陆劳工大多来自闽、粤、浙等省,从事底层劳力之役,饱受日本殖民当局及资本家的压迫和榨取。为维护自身权益,他们也组织劳工团体以互助自救,并为台湾工人运动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汪洪 《求索》2008,(5):151-15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劳工标准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球化给国际劳工标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国际劳工标准作为国际人权法的重要分支,具有国际法的一般特性和特殊性质,它的发展与推广丰富了国际人权法的内涵,为各国以国际劳工标准促进本国劳动立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作为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国,应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积极稳妥地推动中国劳动法制改革,以减少我国劳动立法与国际劳工标准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并逐步达到国内劳动立法与国际劳工标准的协调与接轨。  相似文献   

18.
张千帆 《人大建设》2008,(11):39-41
劳动合同法今年1月1日实施后,不少企业在寻找规避的方法,一些劳动法专家、律师甚至办起了“企业管理者应对劳动合同法策略”培训班。空白合同、员工看不懂的英文合同、一份工作两份合同等“新招”已不新鲜,一家名为“深圳打工者安全健康中心”的机构对当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劳工权益进行调查,该中心发现,厂方的规避手段更是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19.
蒋新苗  张程 《求索》2008,(5):149-150
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是否需要挂钩的争论由来已久.甚至成为WTO成立以来在发达国家成员和发展中国家成员之间形成对立立场的焦点之一。要正确理解、理性应对并有效化解贸易自由化与劳工权利的矛盾与冲突,必须着眼于WTO成员间差异化的经济水平、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责任认证制度的推广与普及。  相似文献   

20.
王立军 《前沿》2011,(24):75-77
中国海外企业在经营时往往会遭遇东道国更倾向于劳方的劳工保护法律。这些法律对于资方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中国海外企业在掌握东道国劳工保护法律的同时,还需要建立一种文化融合创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通过学习和掌握东道国的文化,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新型企业文化,实现一种跨文化的管理,创造一种高度和谐、融洽、友善、亲切的氛围,进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