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无权处分的适用范围 《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在什么情况下可适用我国《合同法》第51条,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学界也认识不一.  相似文献   

2.
一、概念与构成条件 不可抗力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对其发生和后果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事件。不可抗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水灾、旱灾、海啸、地震、飓风;社会条件包括战争、暴动、罢工、政府禁令、政府征收等。不可抗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要有:1.该事故必须是在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如果订立合同时,当事人就知道或应当知道意外事故的存在,这种意外事故不能作为不可抗力而免责;2.事故是双方订立合同时,双方不能预见的;3.事故不是任何一方的疏忽或过失引起的,即双方对意外事故均没有  相似文献   

3.
所谓合同就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须经法律规定的程序签订才能成立。合同订立的程序是指当事人相互作出意思表示并就合同条款达成一致协议的具体过程。这一过程分为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  一、《合同法》第 14条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二、要约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要约必须由特定的当事人作出。 2、要约必须向相对人作出。 3、要约必须具有订立合同的主观目的。 4、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  三、要约属意思表示,有其外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正> (一)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依法经营意识。保险是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通过签订保险合同,从事保险业务活动的一种经济法律行为。而保险合同则是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的而确定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在保险合同的签订及履行过程中,以及在某些特定环节的实现,有关责任或效力的认定等方面都涉及到许多法律问题。无论是从保证保险合同依法订立的目标出发,还是  相似文献   

5.
订立流担保合约传统观点认为会损害债务人的合法权益,但从民法平等、公平的原则出发,流担保合约却有利于债权人与债务人利益平衡,同时,确认其效力也是担保法律制度发展的需要。为此,可以对《物权法》相关条文作出修改设想。  相似文献   

6.
推定能否转移证明责任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推定能不能转移证明责任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推定具有什么效力的问题。但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歧之大 ,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以至于有学者感慨到 :“困难并不在于要确定推定是什么 ,而在于确定推定的效力是什么。”(一 )英美法系的见解在英国证据法学界 ,对于推定能不能转移证明责任存在激烈争论。一种观点认为 ,推定可以转移证明责任。在民事诉讼中 ,当一方当事人主张法律推定时 ,举证责任就被转移到对方身上。例如 ,当事人主张它作为婚生子女对父母的财产享有继承权 ,它就必须证明自己系婚生子女。如果他能证明自己是在合法的婚姻…  相似文献   

7.
合同成立过程中的合意瑕疵及其救济一直是合同法中的一个热点,《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有益的规定,为各国商人所广泛采用以作为其合同条款的补充或解释依据,可借鉴性很强。本文通过对《通则》研究分析,阐述了国际商事合同中的合意瑕疵中合同无效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常意义上的格式合同往往是指行业主管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便于合同管理、方便双方当事人的合同订立,而将有关合同的条款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格式化、规范化整理,从而形成的一种标准合同文本形式.最常见的格式合同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印制的购销合同(农副产品、工矿产品)、运输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租赁合同、加工承揽合同以及贷款合同、科技合同等.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对订立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还存在一些疑问,据统计,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活动中,无效合同约占经济合同总量的10%至15%,大量的无效合同致使每年约有3000亿至4000亿的合同金额得不到履行。究其原因,一是当事人法制观念淡薄,对合同法不够了解;二是主观上无履行合同的诚意,故意规避法律,而造成合同无效;三是有的当事人借签订合同,实施诈骗。《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  相似文献   

10.
合同通常是双方或数方当事人订立的有关各自权利义务的文字协议,它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正是为了发挥合同的这种约束作用,山东省乐陵市国税局与干部职工签订了“廉政合  相似文献   

11.
企业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与交往中,因合同纠纷引发的案件经常发生.而纠纷的种类,原因也多种多样,情况也比较复杂,造成的后果也非常严重。为此,本文就在经济活动中,因经济合同引发的纠纷案件作一点初步探讨。一、企业经常发生的经济合同纠纷案件类型和特点根据近些年来电力企业发生的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情况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因合同订立不认真,合同形式、订立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造成的合同纠纷案件。表现如下:1.利用过期或作废的合同冒名顶替,引起履行困难或者受骗上当。2.借口未经上级领导同意而签订的合同,否认合同成立和有效。3.上级单位未经企业同意代签合同,企业不予承认。4.委托个人代签  相似文献   

12.
刘双喜 《世纪桥》2013,(3):52-5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合同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应其而产生的效力问题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合同效力是一个存在歧义的概念,很多学者将其等同于合同的生效的概念,为了进一步增强人们对合同效力的了解,本文着重对合同效力概述、合同生效要件、合同欠缺生效要件后的法律后果、合同被确认无效和被撤销后的法律责任及合同的特别效力要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作为一部规范社会主义市场交易规则的基本法律,它吸收了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有关民事立法的有益经验,发展和完善了传统民法中债的发生根据理论,进一步重申和确认了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领域中的广泛适用,为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已于1999年3月15日经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1999年10月1日起实施。这部法律的实施,使市场交易行为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当事人只要按照这部法律的规定订立和履行合同,就能防范欺诈,避免风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合同法》实施以来,绝大多数当事人都能按其规定订立和履行合同,结果达到了订立合同的预其目的,但也有极少数当事人在与对方订立履行合同时还沿袭老习惯,或者凭印象或者凭感觉或者靠义气,尤其是对有过几次交易的贸易伙伴放松警惕,该说的不说,该写的不写,该看的不看,结果轻则发生纠纷,重则造成损失或者上当受骗。根据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认为当事人在订立和履行合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不行使权利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以保护其权利,即消灭权利人胜诉讼的时效制度,是权利人保护权利的时间限制。诉讼时效一般分为3种:(1)普通诉讼时效,期限为2年;(2)特别诉讼时效,期限为1年或4年;(3)最长诉讼时效,期限为20年。但是在  相似文献   

16.
无罪推定原则是诉讼民主和诉讼文明的体现。作为一项确定和保障被告人诉讼地位的基本准则,该原则已为各国普遍承认。无罪推定原则是一种可反驳的推定,推翻该推定须有充分的相反证据。诉讼活动的内在规律性及人权保障理念是其主要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7.
龚亮 《理论与当代》2004,(11):27-28
在合同法律制度中,合同作为一种双方法律行为,在本质上是双方或多方意思表示的合意。意思表示是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心意愿,以一定的方式表达于外部。合同的成立,是指基于当事人的合意,即意思表示一致。合同订立的过程就是当事人双方使其意思表示一致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一过程是由“要约—承诺”或者“要约—反要约—承诺”的步骤构成的。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合意”一词,合意一词源于罗马法,按拉丁文的原意,它是指合同当事人内心意思的一致。因此合同的成立应当以各方当事人内心的真实意思的一致为准。这就要求意思表…  相似文献   

18.
资讯     
《廉政瞭望》2012,(9):10-15
微观1998年8月17日,克林顿承认与莱温斯基有过"不正当关系"。《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说,美国政坛时常爆发性丑闻,但最终多数人认定,一位总统的道德瑕疵远不如其良好的决策能力与工作表现重要。  相似文献   

19.
正最终解释权是一种格式条款。所谓格式条款,是指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订,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经营者不得在格式条款中排除消费者解释格式条款的权利。"因此,商家单方提出"最终解释权"是不合法的。《合同法》中也有相关的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做出  相似文献   

20.
将政策承诺纳入法治化轨道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经之路,辨析瑕疵政策承诺的效力具有重大意义。瑕疵政策承诺是指在内容或形式等方面存在不合理或不完善之处,从而在法律效力上遭受质疑的政策承诺。面对非法政策承诺的“实践惯例”,司法部门已由刻意回避转向确认违法,且要求政府采取事后补救措施,若政府对信赖其非法政策承诺的相对人嗣后处罚,宜转向适用“减罚论”。在当前的司法判例,批复等约束政府内部关系的法律规范不能自动产生政策承诺,而契合“政府职责论”和“权利义务明确论”的会议纪要,可自动产生政策承诺,并在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间产生效力。为解决初始政策承诺内容和嗣后承诺变更的理解分歧,避免政府以行政优益权为由“随意解释”,存在由“公共利益导向”转向“行政相对人利益导向”解释瑕疵政策承诺效力的趋势。口头政策承诺的效力存在“否认说”和“证明说”两种观点,而“否认说”业已成为主流观点,书面形式是政策承诺法治化转向的法定要求和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