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从10个方面给劳动者带来了福音。招工不得收押金扣证件《劳动合同法》第9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新规定告诉人们,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收取财物、扣押档案或其他物品,不仅要责令限期退还,还要处以每人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害的,还要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2.
《工友》2011,(3):30-31
在不少人眼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就是"铁饭碗"、"终身制",对于喜用劳动者黄金年龄期的用人单位而言,唯恐避之不及。在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夕,全国各地的"辞职门"事件上演了一出又一出,许多劳动者要么被辞退,要么被迫辞职。只因《劳动合同法》中对"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刺痛了用人单位最敏感的那根神经。新法不仅扩大了可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范围,而且将签不签的决定权基本上交给了劳动者。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相似文献   

3.
本刊启事     
《中国工运》2007,(12):56-56
张心虹在《上海工运》2007年第9期撰文认为,《劳动合同法》是自《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此部法律相对《劳动法》有了多方面的突破,这些突破必将对劳动者、对用人单位、32会、劳动行政部门,以及中国的劳动关系状态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突破一,《劳动合同法》适用于事业单位。  相似文献   

4.
《工友》2008,(3):4-9
《劳动合同法》已正式实施了两个多月,立法程序中激烈利益博弈的硝烟尚未散去,过渡期里又经历了华为万人"辞职"、沃尔玛突击裁员、泸州老窖劳务派遣纠纷等一系列事件。前不久,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中介协会又因劳务派遣被限期六个月紧急上书全国人大,而近期珠三角许多鞋厂倒闭,万余港企面临关闭潮,更多数量的中小企业计划迁离,《劳动合同法》更是被指责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关争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对于员工自己不愿意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员工自己不愿意办理社会保险等问题,用人单位该如何处理等一系列新情况的出现,人们一时也找不出一个准确的答案。有人据此认为,《劳动合同法》是一部过于"超前"的法律,脱离了现实国情和经济形势,过多地倾向于保护劳动者,而忽视了资方的利益,没有实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作双赢,反而导致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对抗甚至恶化了劳动者的就业环境。法律对劳动力市场的过度管制将导致经济失去活力,其结果是不仅企业倒霉、劳动者倒霉,整个经济也跟着倒霉。似乎,《劳动合同法》惹了大祸。因此,在《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尚未出台之前,其争论便显得很正常,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7年6月29日经过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相似文献   

6.
劳动法律侧重保护劳动者利益是世界劳动法律坚持的铁则,我国劳动合同法应当坚持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原则。从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看,劳动立法应当向劳动者倾斜,对劳动合同法的偏见应当纠正。应该认识到,劳动合同法既不是对劳动者的单保护法,没有给劳动者提供"铁饭碗",也没有增加用人单位的经营成本。同时,低端加工制造业向外转移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7.
何志敏  张朝阳 《工友》2011,(5):22-23
《劳动合同法》出台的初衷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改善劳动者在劳资关系中的弱势地位,可从三年多该法实施的情况来看,其预期效果打了折扣。别的不说,用人单位在第一次劳动合同期内提出延长合同的期限,就够意味深长的了……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法》因涉及亿万劳动者切身利益而备受社会关注,它有力地推动着传统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即将十五年之际,本研究从"实践实施""社会价值""立法属性"及"立法宗旨"等角度,对其探索、实施与推动予以回顾探讨.本研究认为:《劳动合同法》是最为典型的社会法,对于"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试用期是劳动合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试用期的期限、试用期期间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劳动合同的解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劳动合同法》角度看工会及其新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工会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群众组织。工会权利和工会作用在《劳动合同法》中被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力图通过工会权利的运用和工会作用的发挥使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关系达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工友》2014,(5):27-27
《工友》缩辑部:我是名老财会,退休后在一家装饰公司的多次邀请下,到该公司任主办会计,月薪为4800元,双方约定工作期限为5年。两年后因公司经营不善,开始拖欠工资,后又以停产歇业为由将我辞退。我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补发拖欠的工资并支付经济补偿金,可劳动仲裁部门却以我系退体人员为由不予受理。请问,劳动仲哉部门的做法对吗?我该怎么办?梁援芳 梁援芳读者:我国《劳动合同法》第46条规定,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辞退劳动者的,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但是,适朋该条的前提条件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而职工退休后不再具有劳动者身份,退休后受聘与用人单位形成的是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谭立独 《工友》2012,(4):30-31
《工友》编辑部: 《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提前5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有的劳动者随意性很大,想干就干,想走就走,根本不执行上述规定。假若职工没有提前50日通知用人单位,单位能用经济手段处罚职工吗?用人单位能否对此约定违约金?  相似文献   

13.
《工友》2012,(2):29-29
《工友》编辑部:《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合同终止。农村户籍劳动者在达到60周岁开始享受新农保养老金(每月约55元基础养老金)时,用人单位能否依据该条款与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鲁骏 《工友》2011,(6):28-28
专家点评: 首先,《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相似文献   

15.
《农村青年》2007,(10):38-38
新的《劳动合同法》规定,以下三种情况可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连续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续订劳动合同的。  相似文献   

16.
《劳动合同法》相对于《劳动法》,适用范围大,使更多劳动者的权益维护有了法律保障。《劳动合同法》关注农民工权益,使其成为劳动合同法的最大受益者,具有鲜明的人性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初衷。评价《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效果,应将是否有助于企业劳动关系的协调稳定作为主要标准。《劳动合同法》实施10年来已从总体上改善了企业劳动关系,具体表现为促进企业用工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提升了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劳动权益的能力,调整劳资力量向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等;与此同时,实现构建和谐稳定的企业劳动关系仍需要付出系统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向劳动者倾斜不仅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需要,也是追求法律公正与公平的现实需要。《劳动合同法》向劳动者倾斜的力度是适度的,并不存在倾斜过度问题。《劳动合同法》只有向劳动者倾斜,侧重保护处于弱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倾斜中调整和平衡雇佣双方的关系,才能建立起平衡、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从劳动派遣三方关系看雇主的责任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派遣制度自在我国出现以后迅速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法律理论和立法的空白,随着《劳动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的出台,使劳动派遣在我国有法可依,但由于发展时间短,许多地方有待完善。只要理清劳动派遣中用人单位、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三方关系,相关的责任分配则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于2007年6月29日颁布,并将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是<劳动法>颁布以来我国最重要的劳动法律,涉及亿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对用人单位用工有直接的影响.<劳动合同法>对现行劳动法作了较大地修改和调整,使这部法律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更有利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从而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必将对我国劳动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