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努力使教育体现出最大的社会公平,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圆上学梦,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  相似文献   

2.
<正>十九大报告在优先发展教育部分鲜明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教育事业具有战略意义的政策导向,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这是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学有所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所有教育领域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因其强制、免费、普惠等基本公共服务特征,全面纳入国家立法和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本质要求。改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公平观,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与配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以实现经济公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以实现政治公平;把教育公平作为实现文化公平的基石,强调并推动普及教育,确保教育机会的公平;强调人民应当享有同等的基本权利和社会地位,以实现无差别的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4.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是提高质量,而促进公平已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促进公平的重点在于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教育经费保障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此,荆州市沙市区教育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筹措3000多万元投入教育事业,通过均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措施,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灵珅 《学习月刊》2010,(4):109-111
近些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矛盾逐渐突显。教育的发展总是在试图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而且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各国都为缓和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陷入烦恼或正在努力设法通过改革摆脱困境。时至今日,“保证教育机会均等,提高教育质量”仍作为美国教育部工作的座右铭镶嵌在该部的墙壁上。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无论从其自身而言,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机会均等应该包括三个层面,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以及结果公平.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正相关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公平解决得好就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必须首先把教育公平问题解决好.具体来讲,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其一,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其二,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其三,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打造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共享在同一片蓝天下;促进教育均衡.让每所学校都有新的发展机遇,这是每一个教育主管部门的梦想。而在向这个梦想靠近的过程中,校长无疑是推动者、促进者和引领者,因为“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把好校长选派到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以人才的流动带动发展的均衡,这是百姓的期待,更是事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2,(8):49-50
近年来,一种群体情绪逐渐显现,就是“群体性怨恨”。分析近年来民众的不满情绪,存在几个基本指向:一是贪污腐败、不作为的官员;二是“为富不仁”的富人;三是具有一定特权的人;四是造成不公平事件的公共权力机构。群体性怨恨产生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民怨,民愤,民恨。特别是到了第三阶段的时候,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危害。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长春市把对主导产业的培育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举措,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对策。作为国家主要商品根基地和重工业基地的长春市,在主导产业演替过程中虽然存在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主导产业的发展面临更多的则是障碍。因此,加快长春市主导产业发展应强化三个方面的工作,即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强化主导产业的集合优势,提升工业竞争力;发挥长春市教育、科技优势,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改革过程中,社会公平问题发生了重大变迁。在经济增量改革阶段,社会公平被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之中;在经济整体改革阶段,提出了兼顾公平的时代要求,但在优先次序的安排上,把效率放在了首位;在全面改革阶段,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目前,我国已将公平原则纳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中,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在当今社会,教育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先进、国力是否强盛的最重要的标尺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如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人均受教育年限、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比率、各级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最能体现一个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另一方面,作为全社会的一个先导性、基础性部门,教育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智力支持,培养专业人才,传播先进的社会理念。教育事业作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实施跨越式发展的有力保障,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它囊括了科学发展观的所有要求.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就是真正贯彻实践了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展,已然成为现代化的基本价值,而伦理作为教育的人文精神核心,注定了人类教育具有伦理的本质内涵,教育公平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人性,奠定了社会生活的伦理根基,是社会利益配置的均衡器。现实中的教育公平普遍存在伦理性的缺失,现代教育公平机制构建的伦理尝试一是要构建机会平等机制,保障公民享有教育的底线公平;二是遵循公正平等的伦理原则,建立科学的教育决策机制;三是科学配置现实教育资源,实现均衡与差别的有机整合;四是依法治教,抑制腐败对教育伦理的恶意侵害;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终身教育体制,拓展教育机会选择在时空上的有限性。在合理的差异中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4.
刘燕 《学习月刊》2009,(10):68-69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公平、效率、民主、秩序等,公平作为其中最为基本的原则.同时现代公共行政也越来越强调将公平作为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因此.公共政策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公平的基本原则.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所以近年来政府制定的相关教育政策.充分体现了在政策的价值取向上以注重公平为先导、兼顾效率的原则.保障基础教育公平的实现.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政策,努力使教育协调发展,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努力使教育体现出最大的社会公平,积极促进城乡学生人人对优质教育的公平享有.  相似文献   

16.
刘丽艳 《学习月刊》2014,(18):28-29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是近几年备受争议和关注的社会问题。正是因为"择校热"的出现,使得本应是免费的义务教育却成为高收费的义务教育。"择校热"的出现,不仅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折射,也是推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重大障碍。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生的收费问题,中央政府分别在1995年、1996年和1997年连续三年颁布相关政策,明令禁止择校。而在最新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并且明确表示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经过反复修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媒体公布,公开征求老百姓的意见。这部规划纲要被称为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路线图”,最大的亮点是把“促进教育公平”确立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2月28日,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周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了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这份新鲜出炉的新“教改”方案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19.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经过反复修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媒体公布,公开征求老百姓的意见。这部规划纲要被称为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路线图”,最大的亮点是把“促进教育公平”确立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阶段及其规律的研究是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重要保证。在借鉴接受过程理论基础上,把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信仰,并探讨三个阶段的教育方法,即"纠正式"教育方法、"质疑式"和"体验式"教育方法、"巩固式"教育方法及其运用,进而实现大学生接受、认同、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