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江博 《理论月刊》2004,(5):59-60
权力寻租与腐败密不可分,权力寻租最终可能导致腐败滋生。本文分析了权力寻租和腐败产生的原 因,并提出了限制权力寻租、遏止腐败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寻租从最初的经济学含义扩展到政治领域,与政治权力结合成的“权力寻租”称为腐败的代名词。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权力寻租对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危害。本文从政治学的寻租理论入手,探析了权力寻租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3.
《上海机关动态》2006,(12):15-15
为了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从程序上杜绝“权力寻租”的现象,局党组积极推行管办分离。管办分离不但符合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而且可以对行政审批权力实行有效的制约,为廉政勤政起到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4.
党政机关干部腐败的基本方式就是运用手中的公共权力去与经济财富交换,即权力寻租。如何有效地制约权力寻租,总结张家港市的做法,一条关键措施就是创新制度,通过严密规范的制度,加大寻租的“成本”,减少寻租的“收益”,从而有效地防止腐败。从制度上全面、有效地制约权力寻租,应努力做到“三不”,即通过有效的制度创新,使党政干部不能为、不敢为和不愿为。这三个方面的制度创新,必须相互配合,三管齐下,形成和发挥整体合力。创建使党政干部不能寻租的制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市场机制的直接干预,是制约权力寻租的一项根本措施。各级…  相似文献   

5.
论权力寻租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顺发 《湖湘论坛》2002,15(5):40-41
权力寻租源于寻租活动,它是在权力对资源扭曲性配置前提下的一种权力行为的买卖活动。要遏制这一“活动”,本文提出应采取权力制衡、资源配置市场化、增强决策透明度等措施。(一)“权力”,英文“power”,是个专用名词,往往同职权、官位联在一起。不同的社会以及同一社会的不同国家,其权力产生的方式不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权力从人民中产生,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各权力的执掌者是人民所赋予权力的委托代理者。这一委托代理者,我们通称为官员。人们知道,官员是执行民意,并由民众委托执行民众赋予的权力的人。在民众与官员之间…  相似文献   

6.
权力寻租的可怕之处不仅仅在掌握权力的人,更在于掌握权力的人其周边的人间接利用权力进行寻租。这其中包括与其有夫妻关系、血缘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人等。《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的出台,是直接给这类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的一击重拳。  相似文献   

7.
顾策  姜锵 《现代领导》2005,(8):17-17
权力一旦插手市场。为了利润.房地产商只有向权力称臣。另一方面.,对于政府官员来说。当巨大的利润轻易就可获得时。权力寻租行为也就不再有其他顾忌。因此.对利润的追求使一些官员、房产开发商以及投机者结成了稳固的联盟。这样的市场。房价焉能不涨?  相似文献   

8.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看权力寻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权力寻租产生的根源,认为实现公共产品供给与生产的分离,打破政府垄断,以切断寻租的源头.指出权力寻租赖以存在的土壤在于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制度设计的失当,强调在制度设计中要强调利益主体之间责、权、利的相互制衡关系以化解利益主体的冲突.通过对导致权力寻租的制度漏洞分析,提出了相应制度创新对策,进一步提出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制度上彻底根除权力寻租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腐败现象与公共权力不无关联,所以,自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以来,公共权力便成为某些学者强烈声讨的对象。有的学者受西方寻租理论的影响,说腐败“来自行政力量对市场的管制”,“根源在于旧的行政权力垄断”,政府权力“寻租必然导致某些官员腐败”,要根除腐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地方政府寻租行为的问题,采用系统规范的研究方法,在寻租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了寻租行为主要表现为资源配置行为、权力寻租行为以及采购寻租行为。揭示了地方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在于权力滥用、信息缺乏、"理性人"异化以及监管缺失,并提出了有效防范地方寻租行为的合理化路径,以期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期权腐败行为分析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期权腐败即权力的期权化,是一种追求非生产性利益的权力寻租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发展期,政府强制性权力微观干预过多是导致大量期权腐败现象的根由。解决之道:通过制度创新,压缩权力寻租空间,使领导干部不能、不敢和不愿利用权力进行期权腐败。  相似文献   

12.
浅析权力寻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张占峰 《前沿》2004,(11):48-50
权力寻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 ,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经济转轨时期 ,权力寻租出现异化的迹象。本文从对行政许可法的出台等中国几大现象的现实分析入手 ,挖掘权力寻租异化的形式与源泉 ,最终提出推进中国宪政进程与宪政经济学研究的建议 ,并尝试从根本上抑止权力寻租行为的滋生与发育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我国的考研热越来越热。为了对我国考研热现象至少一个方面的解释和分析,本文引进了一对启发性概念———租和寻租,认为考研过程中也存在寻租现象。我们把租定义为由于不同体制、权力和组织设置而获得的“额外收益”。寻租就是人们在某种制度环境下的行为,使个体价值最大化的努力产生的社会浪费。政治权力先进行了财富或其他实际利益的转移,但只有具有某种资格或身份的人才能分享转移后的财富,这样,具备这种身份或资格的人较之其他人就享有一块额外收益。获取这种身份和资格的努力就是寻租,无论获取活动是否合乎形式公平的…  相似文献   

14.
权力寻租是涉黑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因此,有效的监督是预防涉黑职务犯罪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正>政府是权力"瘦身"自我革命的主角,政府在此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举措,才能真正做到管住"乱动的手",放好该放的权。一是公布权力、责任两张清单。由于信息不对称,基层难免存在权力寻租现象。而权力清单将梳理出来的权力事项进行规范化,以列表形式公之于众,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挤压了权力寻租的空间,让政府"乱动的手"受到了约束。为此,各部门要优化权力运行流程,编制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图,同时,还要通过整合现有电子政务网络资源,建设行政权力运行平台,推进清单内的权力事项在平台  相似文献   

16.
交钱,就不执法;不交,就加强“监管”。江西省九江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以放弃监管的方式.来换取经济利益,赤裸裸收取“技术保护费”。不珍视自己的行政权力,反而进行权力寻租,其性质不仅仅是行政不作为,而且还意味着公权力的“匪化”。这种公共权力的“流氓化”、“匪化”趋势其实并不鲜见。公权力之所以如此有恃无恐地“匪化”,其反衬出的是权利与权力的事实上的不均衡,是公民或企业社会权利的缺位。实际上.正是因为我们的制度环境在缺乏对企业活动“制度化保护”的情况下,开始形成由官员与企业主个人之间、公权力与个体权利之间的保护与被保护、庇护与被庇护的关系.并从而形成“非制度化生存”与权利贫困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杨维立 《辽宁人大》2008,(11):20-21
我们知道,任何权力的行使都是有边界的,健康有序的权力运行离不开有效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会发生懈怠、寻租、变异,手握监督、选举任免等权力的人大代表们也不例外。提请罢免是选民对代表履职情况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这种监督就像人大代表对经其授权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样,既有必要性,更具正当性、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反寻租的关键在于政府的适度干预,只有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职能界限,才能利用规范的法律来制约权力寻租,将部分权力下放到市场。适度的政府干预,警示企业不做市场不能做的事,降低企业的寻租费用。从反寻租入手,不断提升寻租成本的公开化、竞争化,让寻租者由寻租转向寻力。  相似文献   

19.
阿木 《辽宁人大》2006,(5):36-37
在多起矿难中,人们愤然看到“官煤勾结、猫鼠同眠”的可恶嘴脸一安监局长当了黑心矿主,分管领导坐享“干股”:有关干部和公务员参股分红。官煤勾结,实际上就是权钱交易,官员以权力寻租,焊矿老板花钱买通权力,官煤双方结成利益其同体。  相似文献   

20.
权力腐败是我国社会肌体上的一个毒瘤。在腐败产生的根源上,学者们往往过于注重政治、经济、文化分析,侧重主体论、环境论、寻租论等论点,忽视了权力腐败产生的伦理道德因素。笔者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腐败产生的伦理道德根源也应纳入我们研究的视角。从伦理学视角透视权力腐败的根源,一是权力持有者个体道德已经变异,出现了人性蜕变,有了权力腐败的动机;二是整个社会道德出现了多元化,已经具备了容忍权力腐败存在的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