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江博 《理论月刊》2004,(5):59-60
权力寻租与腐败密不可分,权力寻租最终可能导致腐败滋生。本文分析了权力寻租和腐败产生的原 因,并提出了限制权力寻租、遏止腐败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邹波  韩锋 《中国发展》2003,(4):17-20
本文从管理学角度对腐败成因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从成本—收益角度看,腐败的客观基础是公共决策与决策者私人利益间的矛盾,腐败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腐败收益大于腐败成本。从寻租角度看,转型期中国的寻租环境是腐败行为发生的重要根源。从委托—代理角度看,腐败是民众与国家以及官员之间的公共权力委托—代理运行的失灵。  相似文献   

3.
阿木 《辽宁人大》2006,(5):36-37
在多起矿难中,人们愤然看到“官煤勾结、猫鼠同眠”的可恶嘴脸一安监局长当了黑心矿主,分管领导坐享“干股”:有关干部和公务员参股分红。官煤勾结,实际上就是权钱交易,官员以权力寻租,焊矿老板花钱买通权力,官煤双方结成利益其同体。  相似文献   

4.
寻租从最初的经济学含义扩展到政治领域,与政治权力结合成的“权力寻租”称为腐败的代名词。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权力寻租对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危害。本文从政治学的寻租理论入手,探析了权力寻租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5.
朱要辉 《传承》2010,(15):90-91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及代议制不完善等现实原因,我国一部分人手中的公共权力并未真正为人民谋福利,相反成为个别人谋取私利的权力,也就出现了权力寻租现象。这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体制,消弱了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因而必须对公共权力进行制约。  相似文献   

6.
权力是联结政府官员与公众的一种特殊产品。因此具备成本─—收益相统一的内在规定。公众是权力的所有者,政府官员是权力的行使人。政府官员行使权力类似于经济活动中的委托与代理关系。政府官员在委托与代理关系中充当理性经济人和权力代理人的双重角色,腐败正是双重角色冲突围绕成本—收益的比较而作出的理性选择。建立成本-收益的均衡统一是遏制腐败的有效措施。因此,要提高廉洁行为的收益,以建立一支执法严明的司法队伍、从严惩处腐败分子、加大经济处罚力度等措施来提高腐败行为的成本。  相似文献   

7.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及代议制不完善等现实原因,我国一部分人手中的公共权力并未真正为人民谋福利,相反成为个别人谋取私利的权力,也就出现了权力寻租现象.这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体制,消弱了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因而必须对公共权力进行制约.  相似文献   

8.
论权力寻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军  王爱芳 《前沿》2003,(2):64-66
文章从经济学的寻租理论入手 ,探析了行政领域内存在的权力寻租的原因 ,并根据其原因从制度层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这些对策包括减少、优化政府干预行为 ;官员公开选任制 ;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严刑重罚等。  相似文献   

9.
所谓权力,通常可从两个方面诠释,即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国家权力等;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如分配上的决定权、业务上的审批权等。在我国,任何权力都是一定范围内的组织和人民赋予的,理当以大公无私为本分,以服务民众为天职。可现实生活里,不少地方和企业的当权者,大搞“权力致富”,制造“权力黑洞”,加剧了分配不公,极大地损伤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权力寻租”引发“官员暴利”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在对“中国收入差距为何拉大”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中国最富有的人中不仅有私营企业主、外资企业和国际机构的中方高级雇员、非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开发机构的项目经理、个体工商户、企业承包者和技术入股者、著名影星等,而且一些长  相似文献   

10.
阿计 《公民导刊》2008,(12):30-33
按照传统的理解,掌握公权的在职官员才有“资格”接受贿赂、权力寻租,现行刑法也将受贿罪的主体界定为国家工作人员。不过,今年8月26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刑法修正案(七)草案,将受贿罪的适用范围从现职国家工作人员向两个方向作了扩展。一是扩大到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及与其关系密切的人。二是扩大到离职后的国家工作人员。这些变动标志着,在现实生活中愈演愈烈的“影响力交易”,将正式面临刑法的惩治。  相似文献   

11.
杨涛 《半月谈》2004,(23):62-62
权力具有扩张性和易腐性.在以往的反腐实践中.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权力在管辖领域内进行的寻租,也可以说是权力在空间上的寻租。然而,当前一个值得警惕的腐败动向是权力开始向时间扩张。用权力和将来的利益做交易,即所谓的“权力期权化”。  相似文献   

12.
自从国家产生后,就形成了官员阶层,随之产生了官员和民众的关系。然而,官员的权力是不是民众赋予的,官员运用权力要不要受到民众的评价和制约,这样的问题即使到了今天也未完全解决,现实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回答和做法:究竟是"官评官",还是"民评官"。长期以来,组织人事部门对于干部的考核评价和提拔升迁,主要采取由本单位或本机关  相似文献   

13.
《精神文明导刊》2009,(5):47-49
1以人为本,以民为先 思想病症 目前,官本位仍然是干扰社会进步的障碍。在个别地方和部门,干部官本位意识仍有一定的市场,有的无视民间疾苦;有的将人民赋予的权力看成自己权力寻租的资本;有的跑官要官,意在谋求特权;有的高高在上,听不得群众意见,或是左耳进右耳出;有的干脆以权行腐,贪赃枉法……  相似文献   

14.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看权力寻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权力寻租产生的根源,认为实现公共产品供给与生产的分离,打破政府垄断,以切断寻租的源头.指出权力寻租赖以存在的土壤在于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制度设计的失当,强调在制度设计中要强调利益主体之间责、权、利的相互制衡关系以化解利益主体的冲突.通过对导致权力寻租的制度漏洞分析,提出了相应制度创新对策,进一步提出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制度上彻底根除权力寻租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腐败与委托代理失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波 《中国发展》2002,(2):59-62
本文提出,民众与国家、公职人员之间的公共权力委托--代理运行失灵是腐败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文章描述了公共权力的委托代理运行机制,分析了公共权力委托代理运行失灵的原因,提出了这一假说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6.
彭光庆 《公民导刊》2007,(10):18-19
根据宪法和代表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肩负着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参与重大事项决策的重托,发挥着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依法对“一府两院”行使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把自己的权力依法委托给自己的代表来行使,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工作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活动,都是执行代表职务”。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使者,是党和国家机关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是执行《代表法》赋予人大代表的工作职权,是人大代表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具体方式之一。议案和建议对国家机关的工作不仅具有监督、信息和参谋作用,而且是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转变作风的有力鞭策,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执政党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成份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权力腐败的成因和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19.
寻租性腐败的成因及其遏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国平 《湖湘论坛》2004,17(4):63-64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采取渐进方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必然经历双轨阶段,而计划机制的运作惯性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使许多游戏规则难免有不完善、不稳定、不透明的问题,一方面使得各类寻租活动、地下经济活动异常活跃,公开或隐蔽地贿赂官员,进行权钱交易;另一方面政府改革相对滞后,权力干预经济以及运作上的人为性,使得创租、寻租的机会日益增多,因此寻租性腐败成了突出问题。本文试从分析寻租性腐败的特征及其成因出发,提出遏制对策,期望能达到从源头治理的目的。  一、寻租性腐败的特征寻租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所谓寻租,就…  相似文献   

20.
尚纪 《今日浙江》2009,(8):42-43
通常,人们认为腐败窝案只是发生在那些权力大、“油水”多的部门,因为这是权力寻租的必备条件。然而,2007年10月,杭州市上城区纪委查处的上城区文广新局腐败窝案,却是一起发生在“清水衙门”里的“油水窝案”。这起案件涉及处级领导干部2人、科级干部3人,涉案总金额5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