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人民警察的开枪行为历来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而当前有关法律法规对人民警察行使开枪权的规定还存在一定问题,诸如警察开枪的合理界限是什么,怎样保障警察正确行使开枪权?这些都是研究警察开枪问题的重要内容。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有关警察行使开枪权的立法经验,应修订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并加强配枪人员实战训练与改进现有枪支配备,使人民警察在法定情形下敢于开枪、依法开枪、合理开枪。  相似文献   

2.
美国执法机构最危急和最苛刻的调查就是涉警开枪调查。美国警方要求涉枪警察接受有执业执照的心理健康专家的心理干预,他们熟知开枪后干预、执法文化和致命武力对抗的残酷现实。干预的目的一方面是帮助涉枪警察尽快走出困境,另一方面是确保他们返回工作岗位,重新行使公共安全职责,同时也充分保证警方履行保护社会的责任。在涉警开枪事件发生后,关注警察的心理健康需求充分体现了美国警方的人性化管理,是应对突发开枪事件的优秀警务政策。  相似文献   

3.
目前困扰中国警察开枪的原因:一是现行有关警察使用武器的规定过于具体,缺乏原则性和操作性;二是警察缺乏强制力等级概念,不会根据所面临的危险等级使用与之相适应的强制力;三是现有鸣枪的规定不尽合理;四是关于警察能否开枪的思维误区;五是开枪的部位。对此,可以从法律支持必须到位、将警察强制力等级纳入警察培训的必修课程、制订更加合理的枪支保管和携带的规定、根据实战需要训练一线警察、建议普及推广国产九二式手枪等途径解决。  相似文献   

4.
简论警察开枪的合法情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警察在实践中使用枪支包括自卫、解救人质、维护公共设施、确保刑罚执行而开枪等八种常见情形 ,警察使用枪支应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何时开枪、开枪限度如何是警察枪支使用制度中的核心议题。对此,德国法不仅通过“开枪目的”和“行为罪质”(重罪或轻罪)来限定准许开枪的适法情形,还根据射击动作的各个环节动态地分解最小武力原则。德国制度设计的内在机理为解决我国警察实践中不敢用枪、过度用枪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其一,《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9条列举的14种开枪适法情形应在与刑法关联的意义上理解,即应将相对应的犯罪构成要件导入到枪械使用的要件判断中去。其二,可以开枪的适法情形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9条明文例举的14种情形。根据立法者本意,该条兜底条款“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武器的其他情形”,是指所有为《刑法》所规定,最低刑在3年以上的犯罪。其三,中德制度之比较为全面理解我国落实最小武力原则的相关制度以及多个关键的不确定法律概念提供了广阔视角与智识资源。  相似文献   

6.
警察开枪之实践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的警务实践看,基层民警普遍不敢带枪、不愿带枪,基层民警面临有枪难用、有枪不会用的窘迫境地,其原因是民警开枪结果的不确定性与责任的个人承担性。为了消除基层民警开枪时的心理顾虑,减少个别民警滥用枪支现象的发生,民警在开枪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法定的条件和合理的步骤。  相似文献   

7.
警察在公务活动中除了可以依法向暴力犯罪嫌疑人开枪外,在必要时还可能向动物、无生命物体开枪或为发出警报、求救信号而开枪,这些属于警察开枪的特殊情形。我国内地的立法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可以借鉴香港和国外的经验,明确规定警察特殊情形下开枪的条件,以全面保障和规制警察的开枪权。  相似文献   

8.
警察使用武器前原则上应履行警告程序,这是国际法和国内法都设定的一项原则.我国警察在开枪前采取口头警告或者鸣枪示警两种警告方式,但更偏爱鸣枪示警.其实,以鸣枪示警方式履行开枪前的警告程序既违背了“法无授权不得行”原则,又忽视了物理学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导致许多意外伤亡.通过警察开枪前警告方式的域外考察,发现有明确授权鸣枪示警和禁止鸣枪示警两种立法模式.为促进警察执法规范化,我国应完善警察使用武器的立法,在制度上既可以选择禁止鸣枪示警,也可以选择明确授权警察呜枪示警.无论哪种制度选择,都应设定相应的配套规定,以清晰、明确地指引警察规范执法.  相似文献   

9.
用枪制度的改革环境和打击暴力犯罪的严峻形势下,个别警察滥用枪支与不愿带枪、不会用枪、不敢开枪的警察日益增多共同构成了现今警察用枪困境。要分析警察用枪困境的心理原因,通过完善涉枪法规、健全管枪制度、提高用枪训练质量、重视开枪心理素质培养、研制非致命性枪械等方式与途径,创造警察用枪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有人周游列国,向所遇见的警察请教:“你会在什么时候开枪?”警察回答竟是一个样:“该开枪时就开枪!”事实上,各国的警察法对使用枪支有严格的规定,让警察准确地把握时机,在“该”与“不该”上稍微把握不好,可能就要犯错误。警察所佩的武器可分为致命武器和非致命...  相似文献   

11.
警察携带枪支是使用枪支行为的组成部分,是开枪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应受法律的规制。对此,我国可以由法律专门作出细致的规定。需要规制的重点内容是警察携带枪支的条件、程序和法律责任等。规制警察携带枪支行为的目的是从源头控制枪支使用权,充分发挥携带枪支应有的作用并减少其风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日益复杂和严峻,我国犯罪的暴力化倾向也越来越突出,人民警察在执法活动中使用枪支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每次涉及警察开枪的案件都会被媒体作为一个"看点"进行报道,从而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为此,一方面警察必须转变使用枪支的理念,确立"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节制权力,维护法治"的观念;另一方面,必须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司法审查与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3.
吴琼 《西部社会》2002,(8):46-48
美国法律规定,警察认为危及自己生命时,可开枪打死对方而不负任何责任。这增大了警察杀人的随意性。据说有一位太太因喝了酒,驾车到家门口时酒性发作而将车门从里面反锁出不来,丈夫报警,警察刚到车窗前,却发现那位太太低头在车中找东西,以为是找枪射他,立即开枪将那位太太打死。2001年4月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一名手无寸铁的青年托马斯因违反交通规则,在试图逃跑时被一名警察开枪打死。(注:美国2000年总人口2.7亿、家用车2.4亿、枪2.1亿)在美国非正常死亡的人群中,枪击死亡是仅次于交通事故的第二大死因,平均每年1.5万人,自1972年以来,平均每天80多人死于枪口之下。  相似文献   

14.
王伟 《人民公安》2014,(14):32-33
<正>在舆情对警察用枪广泛关注的情况下,警察或将较长时间面临"不敢开枪"和"滥用枪支"指责的两难境地。如何让警察手中的枪,准确、恰当地保护民众安全?受访民警建议尽快出台可操作性较强的用枪规制,切实提高民警的枪械使用素养。  相似文献   

15.
警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公安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警察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特殊职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保障警察的基本生活,抵御警察职业风险,是警察职业地位和职业价值的体现。本文对警察社会保障的特殊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比较分析了典型国家警察社会保障制度,总结国外警察社会保障的模式、特点以及改革发展的趋势,并提出我国警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建议:建立相对独立的警察社会保障制度、警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大框架相适应、加强警察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警察制度都有所不同,但是又有一定的可比较性。认识和研究世界各国警察制度对于我国公安学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浅析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警察制度,以此来说明我国现行警察制度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7.
从建设和发展我国警察教育出发,主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外国警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国外警察教育制度和模式在中国适用的可行性,以作为改革和发展我国警察教育的借鉴。本文主要对当前的中外警察教育的法律保障、教育制度类型、模式、内容、方法等简要分析比较,以求吸取和借鉴国外警察教育的成功作法和经验,促进我国警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警察配枪不仅可以提升警察的执法力量和威信,震慑犯罪行为,而且能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前,我国警察配枪制度在制度设计和制度实施方面均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不利于严格管理和严格执法。有关部门应不断完善警察配枪制度,如增加警察应当配枪的法律法规、明确警察配枪品种和数量执行标准、严格配枪资格考核、建立专业化持枪警察队伍。  相似文献   

19.
美国、加拿大警察教育培训对我国公安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加拿大警察教育制度是颇具代表性的西方警察教育制度,也是与美国、加拿大国情、警察制度相配套的警察教育制度。其特点是教育自成体系;重视在职培训,教育与晋升一体化;教学重视实践,注重战训结合;教师由在职警官轮流担任。美、加警察教育制度对我国公安教育改革有借鉴意义。我们应正确认识美、加警察教育培训模式,吸收美、加警察教育理念,客观评价我国警察学历教育,深化江苏警官学院治安学专业综合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20.
《人民公安》2014,(7):30-31
<正>当前,虽然各国警方对警察开枪大都有严格规定,但绝对严格执行却并非易事。尤其是在越来越多的犯罪者携带性能良好的武器、袭警事件屡屡发生的情况下,既要确保警察和公众的安全,又要减少误伤,成为困扰许多国家警方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