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国学者读不懂中国文化,是因为他们不熟悉中国,中国学者读不懂中国文化,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风暴,继续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全世界都更加关注并热议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成就是"中国模式"带来的效应;也有学者认为这不归因于所谓的"中国模式",而是我国坚持"中国道路"的结果。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中国发展道路问题的观点进行梳理,以求对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发展成就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智名 《乡音》2012,(9):39-40
胡鞍钢教授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著述颇丰的知名学者。2011年底,刚刚拜读了他与两位青年学者共同完成的《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一书。今年1月,他另一部关于中国发展前景和发展战略的力作《中国2020:一个新型超级大国》也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如同对20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气势磅礴、黄钟大吕般地解读一样,在...  相似文献   

4.
国外所谓"中国威胁论"没有任何根据。"和平"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普遍存在于社会各阶层。历史上的统治阶层以"天下和平""太平盛世"作为治国理政的最高目标,知识阶层以"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平民阶层以"安居乐业"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古往今来,"和平"文化元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内藏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外显于中国人的行为之中。不少外国学者也认为,中国是一个和平主义的国家。当代中国人继承和弘扬和平主义的优秀传统,与世界各国构建合作共赢、共同富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为实现当代世界的"天下太平"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2010年3月26日,由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论坛"暨"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吸引了近50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者参加。学者们围绕当代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问题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同时还对新成立的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所肩负的任务、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徐焰 《同舟共进》2012,(5):26-29
世界上各国的总体发展方略,决定了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方针,也影响了一个民族的文明走向。中国古代王朝长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军,除明初郑和曾指挥过远洋舰队外,其余时间基本只有内河和海边的水师。由于近代外国入侵者主要从海上来犯,从晚清直至新中国改革开放前,中央政府都很重视海防,  相似文献   

7.
《小康》2017,(14)
<正>2004年开始,中国大陆建立外国人士永久居留权制度,被称为中国绿卡。然而,中国绿卡门槛过高、程序复杂、适用范围小等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绿卡松绑的态势刻不容缓。改革措施表明,中国绿卡准入正从单渠道向多渠道发展,让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件真正便利化。  相似文献   

8.
<正>七月炎夏,2007中国行业网站投资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杭州如火如荼的举行。论坛一浪高过一浪的气氛给业界透露了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依托传统产业应运而生的中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数量持续高速增长,受到已经完全崛起的中国本土民间创业投资资本和外国风险投资的青睐,中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即将翻开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心语 《文明大观》2003,(5):22-24
今年3月,一名英国女性被四川省妇联授予“四川省杰出妇女”的光荣称号,她的名字叫罗斯(Rose Acock)。早在1999年10月,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即授予她“友谊奖”,并特邀她参加了北京的建国五十周年庆祝活动,当时的朱总理还亲切接见了她,称赞她为“参与中国西部开发的美丽的英格兰玫瑰”。2000年9月,四川省政府也授予她“外国学者在川杰出贡献奖”。  相似文献   

10.
何标 《台声》2014,(1):41-41
在京台北学者陈君与访问大陆学者林君,常相切磋论道,一日,谈及“中国威胁论”,对话如下:奥巴马口吐真言 陈君:西方报刊上“中国威胁论”屡见不鲜。其实中国大陆一向韬光养晦,埋头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当下几乎已是异域学者们各种新理论阐述的"试验场",他们用林林总总的视角和五花八门的理论讨论现代中国的形成以及现代世界中的中国处境。不过,这些异域学者们大多数只是在抽象层面进行逻辑演绎,既与历史环境无关,又缺乏史料支持。《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作者葛兆光以一个中国学人的身份,深  相似文献   

12.
就在中国正式加入WTO,“狼来了”的恐慌尚未消散之际,一批外国企业特工早已神不知鬼不觉地展开了对中国企业的调查研究,摸到了他们的“底牌”。对国外企业来说,抢滩中国,哪一次行动前没有市场调查?世界500强大公司中很多都设有竞争情报部门。中国企业正成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安部、外交部2004年8月发布并实施了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这标志着中国“绿卡”制度的正式实施。实施“绿卡”制度以后,中国吸收了大量的外国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也暴露出我国在外国人管理中存在的瓶颈问题。随着“绿卡”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将吸收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这必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在“绿卡”制度的发展上,我国要不断总结之前的经验教训,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未来二三十年时间里,中国的经济依然会持续平稳发展。在未来,全球化条件下的和平与发展,也是国际社会的主旋律中国奇迹之所以是奇迹,是因为很多人都没有预料到,或者没有找到任何理论,可以完美地解释其原因。中国奇迹发生后,很多人来探索其发生的原因。在这些学者看来,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建设市场经济,就会实现快速经济增长。就像香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道路"的世界性显著影响效应,如何理解、透视当代中国及其未来走向,如何从中国自身发展的独特经历中寻求充实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构成了国外学者聚焦当代中国问题研究的主要动力。国外学者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四个方面:一是"中国道路"的属性界划、特征概括、兴起原因;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谱系以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之间逻辑关系;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问题、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及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四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理论渊源以及实践。  相似文献   

16.
德国《世界报》8月11日刊登一篇文章,正题为《中国仍具吸引力》,副题为《德累斯顿管理协商会议认为消费品有增长潜力》。 文章认为,眼下来自中国的尽是灾难的消息。洪水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但即使这样,对外国投资者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仍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关注中国的“和平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今中国和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崛起”已是国际社会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中国崛起的方式和未来,国际社会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基于新世纪新阶段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深刻认识,把中国的崛起称之为“和平崛起”。这是一个准确、科学的概括,经历了一个认识和深化的过程。———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的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说:“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发展,不应当也不可能依赖外国,必须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  相似文献   

18.
王凤才  杨晓慧 《传承》2012,(19):90-93
德国学者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成就的肯定,是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但是,他们对待中国发展道路的观点却未必是正确的,甚至可能是完全错误的,因而需要批判地对待。一、德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现状两德统一后,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已经退居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的边缘,这是不争的事实:1989年12月,德国统一社会党(SED)失去了执政党地位,并更名为民主社会主义党,  相似文献   

19.
《协商论坛》2011,(1):58-58
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审核工作日前结束,最终报名人数达到1415138人,最热的职位创下了4961:1的纪录。有外国媒体指出,中国社会已出现过度求稳的心态,这将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冯海波  崔伟 《前沿》2011,(21):22-25
西方学者率先提出了"中国模式"的概念,却并未就其内涵形成一致共识。西方学者用"中国模式"概念指称"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实质,故意忽略"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的最大特点———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考察"中国模式"概念产生的背景与过程,可以发现"模式论"是作为中国"威胁论""责任论""领导论"的替代品而出现的,虽然"模式论"有了难易否认的全新内容,却仍然不能改变其本质上的否定意义。真正意义上具有普适性的中国模式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