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已经施行了15年之久的《国家赔偿法》,正显露出诸多"不适"症状:门槛高、标准低、范围窄、程序乱,等等。修改完善《国家赔偿法》,应当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扩大国家赔偿的范围;提高国家赔偿的标准,增加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取消违法确认程序,完善国家赔偿的程序规定;确立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家赔偿法》的修改已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围绕《国家赔偿法》的修改,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本文总结了当前理论界对于《国家赔偿法》的修改原因、修改原则、修改建议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国家赔偿法》所构建的赔偿义务机关制度尚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国家赔偿法》第八条的规定,混淆了复议机关与最初造成侵权行为的行政机关的责任界限,不利于复议机关更好地履行复议义务。所以,应修改《国家赔偿法》第八条规定,对《国家赔偿法》第八条的修改应以公正、方便赔偿受害人请求以及法院审理赔偿案件为基本点,对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4.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国家赔偿法〉的决定》,该修正案从总体上对原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修改。在刑事赔偿制度方面,删除了原国家赔偿法要求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的规定,取消国家赔偿的确认程序,完善了刑事赔偿程序和国家赔偿费用支付程序,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保障当事人有效得到的赔偿。但《国家赔偿法》仍有需要完善之处,如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标准的确定。  相似文献   

5.
明确赔偿请求人与赔偿义务机关在国家赔偿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无疑是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的一大亮点。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规定国家赔偿案件在一般情况下适用民事侵权损害赔偿案件中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此无疑与现代举证责任分配之基本理论相合。同时,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亦考虑到赔偿请求人与赔偿义务机关举证能力之差异,从而加重了特定情形下赔偿义务机关的举证责任。此外,赔偿义务机关举证责任的范围应当扩大到因赔偿义务机关办理案件的程序不完备或因受害人人身自由被限制导致赔偿请求人无法证明的所有事实。  相似文献   

6.
评析《国家赔偿法》"缺陷"之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些学者提出的《国家赔偿法》有四大缺陷,所以产生了要将其修改的观点。本文认为,国家赔偿的范围窄是其特点决定的;赔偿标准低是世界各国的通例,提高赔偿标准并不可取;我们找不到更优的赔偿程序;本来就不存在没有漏洞的赔偿费用支付方式。修改《国家赔偿法》的时机并不成熟。  相似文献   

7.
《国家赔偿法》规定行政侵权的国家赔偿责任后,其与《民法通则》所规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特别侵权的民事责任之间的关系,一直困扰着理论与实务界。为顺应行政侵权赔偿的发展趋势,增强对受害人权利的保护,应当在行政侵权国家赔偿优先适用的前提下,允许行政侵权民事责任的补充适用,在修改《国家赔偿法》时应当增设专款对此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8.
评价国家赔偿制度优劣的标准包括全面的赔偿范围、较高的赔偿标准、简易的理赔程序。《国家赔偿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程度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对国家赔偿法性质的认识、国家机关的违法现状、公民的维权意识和国家财政支付能力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此次修改《国家赔偿法》,扩大了赔偿范围、提高了赔偿标准、简化了理赔程序。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对此进行必要的分析,有利于国家赔偿制度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相关的法律和司法解释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了对《国家赔偿法》修改和完善的意见,同时对抽象行政不作为的国家赔偿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巨大变化,1994年通过的《国家赔偿法》在实施十余年后,逐渐暴露出不能适应现实国情的诸多问题。修改之后的《国家赔偿法》,在归责原则、赔偿范围、赔偿程序、赔偿标准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步,这些变化对于公安机关的影响显而易见,同时给公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公安机关应当密切关注新《国家赔偿法》给公安工作带来的影响,积极探索有效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知识产权所蕴含的价值越来越大,知识产权极易遭受到不法侵害,应怎样保护知识产权,侵权后如何赔偿,是侵权行为法学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也是当前知识产权案件审判的难点。知识产权的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知识产权的侵权构成要件及损害赔偿范围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论监护人的诉讼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确定监护人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尤其是在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情形下 ,学术界历来颇有争议。以往的学者仅从程序法的角度加以论述 ,忽视程序法与实体法的联系。笔者认为 ,确定监护人在诉讼中的地位 ,首先必须明确监护人所从事的行为的性质 ,严格区分身份性行为与财产性行为的差异。然而 ,在被监护人的致人损害的情形下 ,因实体法所规定的监护责任的性质为转承责任 ,所以 ,监护人的诉讼地位应为当事人。  相似文献   

13.
英美法系拒绝承认惩罚性违约金具有担保合同履行的功能,认为合同救济的目的在于补偿而非惩罚,大陆法系原则上认为违约金的根本属性为补偿性,但并不禁止当事人就违约订立惩罚性质的违约金。违约金制度在国际货物买卖中的适用有不同情形。  相似文献   

14.
论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是著作权侵权行为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一个核心问题。我国《著作权法》未明确规定归责原则,学界也对著作权侵权责任、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以及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等问题纠缠不清。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研究首先要建立在对侵权行为的正确界定上,这就离不开对著作权侵权之财产与精神两方面损害赔偿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5.
应当看到,在民法体系中,侵权责任法几乎涵盖了财产与人身损害的所有情形,并成为债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权利保护与义务负担是其厘清责任所必需的核心价值要素,然而,这一切又是通过诉讼权利予之实现的,由此可见,一部法律的致臻完善不仅要赋予当事人应有的实体权利,同时亦应设定必要的诉讼管道,即"无救济则无权利"。显然,我国侵权责任法较之发达国家立法例而言在对权利保护和责任负担以及救济方式上显有欠缺。故此,导致在规范的科学性、权利的充分性与责任的完整性等方面的争议不断。  相似文献   

16.
关于行政行为与民事行为共同侵权案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行政行为与民事行为共同侵权案件的审理,现行立法尚无明确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的争议和盲点.行政行为与民事行为共同侵权案件的性质、特点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决定了这类案件可以适用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进行审理.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应充分行使释明权,分两个层次三个部分进行全面审理,适用统一的过错责任原则以及准确划分侵权人的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7.
知识产人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比有体财产复杂得多,我国现行立法规定带有片面性,且可操作性差,急待完善。为此,建议我国立法一方面在赔偿范围方面应遵循全部赔偿原则,另一方面建立法定赔偿金制度和惩罚性赔偿制度,以充分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刑讯逼供是一种恶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在刑讯逼供者是否应当向受害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问题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立法持肯定态度,如英国、美国、法国及我国台湾地区。为充分填补受害人的损害,惩罚和遏制刑讯逼供的不法行为,我国应当确立刑讯逼供者对受害人的损害赔偿责任制度。该制度的确立应当从完善国家赔偿法和民法的有关规定来进行。  相似文献   

19.
自然权利理论作为洛克政治法律思想的逻辑推演起点在洛克的政治大厦中占据重要位置.通过厘清“自然状态—自然权利—法律权利—法治”这样一条脉络,可以清晰而逻辑地回答洛克自然权利理论对于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理论关怀.同时,洛克的财产权理论是洛克自然权利的第一要素.从自然状态到自然权利表征了人类社会权利理念的勃兴,而从自然权利尤其是财产权到法律权利的进化则为法治秩序弥散机制的生成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现代法治理论诠释洛克的自然权利概念并厘清洛克的自然权利言说,能够为国家法治治理开辟一条更坚实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环境法"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症状,一些向"西方求医"的学者不禁会关注到美国环境法上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此制度关注点不再局限于补偿受害人的损失,更具备了惩罚性的特征,增大了违法者的违法成本,亦会对违法者产生威慑作用。但是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实施具有独特的法律背景及历史沿革,而我国司法实践中,惩罚性赔偿制度尚在探索阶段,且步履维艰,缺乏发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司法环境,因此该制度在我国宜缓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