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论与“做”实事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学”是“做”的基础,是“做”的理论航标和行动指南;而“做”是“学”的补充延伸,是“学”的“实验田”和“试金石”。“学”而不“做”,是假学、空学,“做”而不“学”,是盲做、蛮做。只有坚持“学——做——学”的科学方法,才能实现其“学”的真正目的。“三个代表”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体现,我们应在认真学习,系统领会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务求实效,再用它来检验我们工作的得失是非。学习“三个代表”重在“学”,贵在“做”,关键在“实”。浙江省金华市…  相似文献   

2.
史海威 《学习导报》2012,(14):30-30
“公关”和“攻关”都是解决问题、战胜困难、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但二者取得的成效、产生的影响、蕴含的精神并不完全相同。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关”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等方面不可或缺,但绝不能也不应一遇到困难和问题,首先想到“公关”而不是“攻关”,甚至拿“公关”当“攻关”,以“公关”代替“攻关”。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微言大义”是指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道理,而“危言耸听”是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由此可以看出,“微言大义”是我们大力提倡的,而“危言耸听”则是我们坚决反对的。最近一个时期,公安机关破获了一批利用微博和微信散布谣言,制造危言的案件,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例如,曾经的“网络红人”兼“著名推手”秦火火(网名)为猎奇,自供造谣3000多条,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这些利用“微言”制造“危言”者最终不但被人们唾弃,更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相似文献   

4.
苗翠静 《新长征》2009,(11):64-64
品行,这个词可以分为“品”和“行”两个部分。品,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行,则是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社会行为中的表现。品是内心的、看不见的。通常,个人的品行是用看得见的“行”来体现看不见的“品”的。“品行”两个字合起来理解。就是能够体现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行为。品行,其表在“行”,其质在“品”;品和行的统一,才是一个人的真正的品行.  相似文献   

5.
劳骥 《前线》2013,(8):86-86
有位老同志说:“党员干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守住‘底线’、不越‘红线’、树牢‘天线’。”这话在理。 “底线”乃做人的“脊梁骨”,良心的“定盘星”,于事的“基准点”。缤纷世界中,做人都有“底线”。为官的“底线”则是“清廉”。  相似文献   

6.
薛奉军 《当代党员》2010,(11):76-76
走进重庆市廉政教育基地,耳闻贪腐者痛彻心扉的“悔罪声”,脚踏如履薄冰的“险危处”,头顶疏而不漏的“廉政网”,特别是张宗海,蒋勇等人因“一念之差”而至“一墙之隔”的惨痛教训和巨大反差,更使人心灵震撼,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7.
作为机关的党支部书记,如何履行好“一岗双责”,本人工作的体会是要做好以下“一”“二”“三”“四”:“一”是围绕一个中心。即按照河南省委省直工委的安排,围绕办党组统一部署和机关党委的工作要求,认真履行各项职责,不折不扣地贯彻办党组的决策,不折不扣地执行办党组的指示,不折不扣地完成办党组交给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会作秀的能当官,会当官的善作秀,”这是人们对“官秀”的讽刺和戏说。戏言有时往往是真言,当今“作秀”实乃一些为官者的“入场券”、“护官符”、“升官梯”。所谓“作秀”,就是只做表面文章,只搞虚假动作,只摆花架子,凡事不来真的,不讲实效,不求实绩,图的是场面热热闹闹,气势波澜壮阔,人情关系言笑晏晏,情意融融。总之是把心力花在表面上,把气力使在形式上,把智慧耗在技巧上,把意图用在取悦领导上,把目标定在高升上。“作秀”是做给人特别是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人看的,比如:有的干部为装饰门面,昭彰功绩,把所谓的“示…  相似文献   

9.
“洗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细节;“洗心”是人生历程中须臾不可忽视的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刻意“洗脸”,美化“脸”,而不重视’“洗心”。有了缺点错误,他们“半露心曲半隐藏”,只讲别人知道的,不敢敞开心扉,从内心深处挖掘根源,不能从根本问题上总结经验教训。这种认识和做法是十分有害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常“洗脸”,更要在“洗心”上下功夫,增强思想上的抵御能力。 有的人认为,心灵深处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洗心不洗心谁能知道。其实“心”能支配行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再一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思维方式的伟大转变,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将产生巨大影响,在实践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人”,对其作科学而具体的诠释,以致于不会使“以人为本”在现实中沦为空谈和一种滥辞,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之“人”应涵盖“人民”、“后代人”、“有生命意义即将出生的人”、“法人”、“犯罪人”和“失去生命的人”等。  相似文献   

11.
“权力”与“交易”王润生“权力”与“交易”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权力”属于政治范畴,一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即国家权力机关Z一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对于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来说,“权力”就是责任和义务。而且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责任和义务相应则越重。...  相似文献   

12.
吴思平 《奋斗》2004,(2):6-7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除了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等方面外,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以人为本”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相似文献   

13.
“务实”与“落实”,在领导工作中,既是两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又是一对容易混淆的重要概念。它们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元素。就工作而言,“务实”是指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落实”就是一鼓作气、一抓到底,干一件事、成一件事。“务实”,体现的是工作态度和作风;“落实”,彰显的是工作水平和能力。用哲学的观点来审视,“务实”是前提、是基础、是过程,“落实”是关键、是目的、是结果。  相似文献   

14.
林虹 《党课》2014,(7):47-51
一个党员的提问: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首次提出,我们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我们的知识经验中,“领导”是典型的白上而下的行为方式,意味着引导和控制;而“服务”则恰好与之相反,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实践活动,意味着提供资源和满足需求。如此说,“服务”与“领导”只能是单行道,为什么能同时体现在党的建设中呢?  相似文献   

15.
会风是领导机关及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会风不正一直是国人深恶痛绝的焦点问题,也是屡次整改效果不明显的顽症之一。会风不正,主要表现为“滥”、“乱”、“长”、“空”、“玩”等。新一年,我们学习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应从坚决整治不良会风起步,切实填平“会海”,消除“会害”。对此,笔者献策如下。  相似文献   

16.
“讲学习”的关键是“学”而不是“讲”,光“讲”不学,“讲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讲“学习”,当是做好领导干部的必备条件。“门外汉”当不得,外行领导内行总不那么顺当,所以古人曾说:“戎事宜练于兵,田谷先晓于农,断讼务精于律。”新时期的干部“四化”标准当中,“知识化、专业化”就占了一半。通过学习,努力掌握本专业和相关行业的知识,可以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拓宽工作思路,不然,隔行如隔山,解决问题就可能顾此失彼,抓不住要害。就像古代郑国人那样,本是去买珍珠,却被精美的匣子迷惑,买回了匣子而舍弃了珍珠。现实生…  相似文献   

17.
“慎独”,谓在无人监督的个人独处时,其行为也要自觉遵守道德准则、谨慎不苟。《礼记·中庸》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对“慎独”的基本要求,即是说要从“隐”和“微”两方面着手,在他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即使在很微小的事情上,也不要放组自己,要防微杜渐。“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所倡导的一种十分重要的个人修养之道和“为宫”之本。笔者认为,在大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核,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的逻辑思路和价值认同都是紧紧围绕“人”而展开的,离开了“人”,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对“以人为本”中“人”的涵义有一个全面、清醒、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9.
荀子“明分”思想与儒家“和而不同”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分”是荀子哲学的内在逻辑,并从天道观、正名主义方法论、人性论和社会历史观等方面探讨了荀学“明分”的特征,进而指出,“明分”最终还是指向和谐的,即“明分”的精神最终指向“和”。儒家哲学的根本精神是“和而不同”,荀子的“明分”和孟子的“求合”代表了“和而不同”的两条路向,中国文化的主流是过度亲和“和谐”,而忽视了对“分”的强调,今后儒学的发展应该注意“明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成志  焦春红 《世纪桥》2009,(13):61-6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现的核心,全面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是践行“以人为本”的前提和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现阶段,“以人为本”中的人既不是指少数人或所谓的既得利益集团,也不是泛指所有的人,而是具有特定内涵。具体来说,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具有一定对应性。以人为本就像人民的“幸福之树”,她即需要强基固本和不断生长。也需要科学管理和铲除病虫害。要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四不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