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灾害的发生常常给经济社会带来沉重的打击。据有关调查,近30年来,灾害发生的频率、受灾人数和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迅速增长。在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财政收入的1/6至1/4,严重地阻碍和制约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从经济角度研究灾害发生和对经济的影响规律、抵御灾害风险和降低灾害损失的经济措施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黎军 《团结》2011,(4):37-38
各种重大自然灾害、人为事故、恐怖袭击、流行疾病等公共危机,是现代社会经常面对的挑战。在我国,从2003年的"非典"疫情,到2008年的冰冻灾害,还有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地震,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等突发事件,使如何应对各种风险与突发事件成为亟需解决的公共治理问题。在这些公共  相似文献   

3.
作为突发公共事件之一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作为危机事件的当然管理主体,地方政府是实现灾害救治重任的最直接的担当者.我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自然灾害的频频爆发,对地方政府治理方式提出了挑战.应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变革政府治理方式,以更好地应对灾害.  相似文献   

4.
灾害,是造成人群伤亡、财富毁损和生态破坏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灾害按其成因的不同,一般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自然灾害里包括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灾害,人为灾害里包括机械性因素引起的灾害.人类自从产生以来就同灾害作斗争,但时至今日,各种灾害的发生仍然十分频繁.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灾害的可能及类型还在增加.目前,发生在农业生产中的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水、冰雹、雷电、滑坡、地震、溃坝、沙侵、碱荒、虫灾、鼠害、海啸和龙卷风等;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灾害有:坠机、翻船、爆炸、倒塌、泄漏、电击、碰撞、井喷、卷轧、中毒和核辐射等;特别是各种火灾和交通车祸明显上升,对全社会都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5.
《瞭望》1998,(39)
我国是世界上多灾重灾的国家之一,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出现,今年的特大洪水将同1954年长江全流域大洪水、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起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进入九十年代,我国每年的灾害损失已达上千亿元。因此,以研究灾害预测、灾害防治和灾害善后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灾害救助制度发展与完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往往是遭受自然灾害的主要区域,农村居民成为受灾主体。而农村灾害救助制度的发展严重滞后,灾害救助理论研究也落后于实践。本文从简要介绍我国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出发,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对我国农村灾害救助制度的现状进行剖析,从理念、立法、资金、管理等方面分析当前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灾害救助制度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对制度的发展提供建设动因和对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洪水灾害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防范和应对洪水灾害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永恒挑战。我国地域广袤、水系复杂、流域广阔,洪水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1998年的特大洪灾所造成的损失十分惊人;2010年的洪灾又是损失巨大,影响严重。根据国家防总的统计,2010年1~7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已超过1.2亿人,...  相似文献   

8.
正重大自然灾害是损失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影响大(对灾民生活影响、社会影响)、危害大(产生各种次生衍生灾害)、救援和恢复难度大的自然灾害。这类自然灾害往往需要跨政府层级、跨地区、跨部门协同应对,需要有效的应急指挥协调。[1]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协调主要指以各级党委政府为主体的综合性、总体性的应急组织、决策、实施、监督与沟通的制度与行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逐渐进入了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的突发期和频发期,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这些灾害就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能否用最短的时间动员起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投入到抢险救灾中来,就成为能否应对灾害,减少损失的关键所在。而能否动员起人民群众的关键是采取有效的动员模式,这就需要我们从以往成功的动员案例中进行总结,汶川抗震救灾中的动员就是一起成功的案例。  相似文献   

10.
杨琳 《瞭望》2007,(34)
从救灾,到减灾,再到综合减灾,整体提升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减灾规划",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振耀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新近出台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调动各种力量减少自然灾害的新思路,对未来减少灾害损失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当前自然灾害治理过程中缺乏有效协同,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致使我国灾害治理成本较高且效率低下。为此,结合我国灾害治理需求,引入协同政府理论,以岷县5·10雹洪灾害为例,具体阐述灾害治理过程中多部门协作机制缺失现象,提出构建多部门协作的治理框架,以期实现灾害管理体系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自然灾害有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森林生物灾害、森林火灾.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自然条件差异巨大,分布着不同种类的自然灾害.现今,我国正处于自然灾害频发期,因此必须加强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必须正确理解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时如何使政府效能发挥到最大化,从近年来我国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实例中找出政府能力低的本质原因,从而评估,最终找出修正现行效能不佳的政府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3.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灾害治理是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在灾害治理申,政府发挥的作用是其它公益组织所不可取代的。在灾害治理中,政府必须而且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并非包揽一切.因为政府功能也有其边界与限度。雨公益组织在某些方面却可以发挥政府所起不了、不好起、起不好的作用。影响金社会的灾害,要动员全社会来治理。这不仅包括政府,也包括各种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4.
阿源 《瞭望》2007,(15)
雪灾、暴雨、风灾、大面积干旱、冰雹、沙尘暴……近一个月来,多种自然灾害尤其是气象灾害袭扰了我国不少地区,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一些地方人民的生活生产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各地的救灾进展如何?是否应对得当?尤其令各界关注的是,遭受灾害的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是否有备灾预案?是否落实了备灾预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应急管理》2020,(1):15-17
当前,极端气候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全世界都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加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在各种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面前,城市往往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而这正逐渐成为制约城市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6.
据政府部门统计,我国现在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有500——600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3——6亿亩,200多亿公斤的粮食被灾害吞噬,受灾害影响的人口达2亿之多。专家们预测,今后十年,我国可能进入新的地震活跃期,一些大型的洪、涝、干旱、低温和冰冻等灾害也可能相继而来。面对灾情威胁,怎样力争把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我国政府对减灾工作有何新部署?记者为此走访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 减灾委员会负责人介绍说,响应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1990~2000年)号召,中国“国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后,关于自然灾害治理的社会科学研究增多。分析发现,在对灾害的研究过程、灾害类型、治理主体类型、内容分类和研究视野维度的量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但在趋势上,研究结构和状态已经逐渐由失衡向均衡转变,由零散向整体发展;多学科、跨学科灾害治理交叉研究趋势明显;从制度到技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但结构性和规范性因素对研究领域仍有较大的制约,对宏观的灾害结构—制度与微观的过程—事件衔接仍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基于此,未来关于自然灾害治理研究应更加关注灾害治理"整体政府"和"社区减灾"视角下的灾害基本问题的共识研究,形成灾害治理研究的共同学术话语体系。注重实证主义取向的有效性研究和地方性知识积累,注重资料与数据积累以及数据库建设,借鉴国际灾害治理经验,构建我国本土化灾害治理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备,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正确应对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治,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一次次领导和组织人民与自然灾害进行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胜利,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政局的稳定,防灾减灾救灾成效举世公认。  相似文献   

19.
主要灾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灾后重建的拉动将部分抵消震灾直接经济损失 2008年未及过半,宏观经济已两度受到重大自然灾害影响。先是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其在严重影响我国交通通讯和农业林业生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一季度的经济增长。一季度 GDP 增幅从上年的11.7%降至10.6%,出口1~2月全面告急,便与年初这场灾害有相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9·11"事件、SARS、禽流感、金融危机和日本核泄漏事件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接踵而至,人们开始意识到风险社会已经来临。我们必须正视风险,把应对社会风险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