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做家长需要学习,做残疾儿童的家长更需要学习."在残疾儿童康复过程中,家长的参与至关重要."既是残疾儿童家长,又多年从事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张伶俐对此深有感触:"很多残疾孩子,尤其是孤独症孩子,需要终身支持,家长一定要懂得怎样与孩子相处,而且要对机构的康复训练有辨别能力,因为每一个孤独症孩子都是不同的,只有家长最了解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郑渊洁 《人民公安》2013,(20):34-34
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  相似文献   

3.
现今,学校的公共安全问题已成为家长们心头上一块拂之不去的“心病”,成了一种“社会之痛”。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家长最担心孩子受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北京某媒体曾做过《首都人形象调查》的社会调查,其中:“哪种人最让人尊敬?“一问,公众作出的占第一位的回答是:“教师。“成千成万的家长都曾经从老师写来的条子里,从家长会上,体会到教师是当今社会相当认真负责、非常辛苦的一大群体。自从恢复高考,几亿父母在孩子入学前就抓教育,可以说,全世界再没有比中国父母更重视孩子读书的了,也没有比中国学生更用功的了,他们起早熬黑,中午多无休息,许多父母都清楚,孩子比自己上班还累还苦。可是,考上了又怎样,毕业了又怎样?真想说,美国教育最成功的一项措施,就是在中国设置了一个中国教育成果收割器——托福。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国际化教育,融入到国际文化氛围里,已成为教育选择的趋势。但是,高达百万元的出国留学费用对很多想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学子来说,还是有压力的,而跨国高等教育形式——中外合作办学,让学生以相对低的成本接受国际教育,吸引着许多学生和家长的关注。“这些家长中,有的是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中外结合的教育,将来可以从事外贸;有的是有驻外经历的政府工作人员,比较认可国外教育;还有一部分是想通过中外合作教育来让孩子将来找到好工作。”外交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王晔说。  相似文献   

6.
《小康》2017,(25)
<正>"2017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家长教育理念位居前三的分别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孩子共同成长",以及"要让孩子快乐"。但面对年仅9岁却要顶着高温在9个培训班之间马不停蹄赶场的"最拼小学生"时,坚决反对此举,力主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受访家长却寥寥无几,原因是"不敢不报"。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家长真的很忙,很多家庭平时来接送孩子的不是爷爷奶奶就是请来的保姆,要见上他们一面可真有点费劲。虽然,电话可以沟通,但忙了一天的家长在电话的另一端忙着家务或是和分别了一天的孩子联络着感情,你总不好意思老是去打扰吧!但沟通总有办法,我们就来个现代点的———通过网络。于是,我将自己的网上邮箱告诉了家长,果然,很多家长通过邮箱和我取得了联系,讨论关于孩子在家里出现的问题,我还将一些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照片发给家长。我的感触是网络让我与家长又多了一个联络空间,是网络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特别是经常出差的家长可以在网上与…  相似文献   

8.
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和书形影不离。吃饭看书、走路揣书、坐公车要读书、上厕所翻书。出门不论去哪,一般要跑一趟书店才安心。身边有书,心中不慌。就这样,我染上了戒不掉的买书囤书癖。有了孩子,上述行为或许就能理直气壮些:买书不光是考虑自己,更是为了孩子。很多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不爱看书一事非常焦虑,面对自己不读书的习惯却心安理得。  相似文献   

9.
佚名 《中国减灾》2013,(8X):52-52
<正>放假了,孩子们在欢呼雀跃地规划着自己的假期生活时,很多家长却眉头紧锁:孩子一人在家安全吗?其实,家长的担忧不无道理,假期独自在家的孩子除了可能遇到各种意外伤害外,还存在被诱拐的危险。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幼儿在受到诱惑时,易同意跟随诱骗者。在儿童诱拐案件中,只有少数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大多数试图采用语言诱骗的手段。而中国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儿童被拐骗现象非常严重,每年都有儿童因此失踪。那么,家长该如何有效增强孩子防拐骗的自我保护意识呢?  相似文献   

10.
正著名心理专家郝滨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就先来看一看如今我们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付出和要求吧:绝大部分家长都会在孩子的择校问题上想尽办法,为孩子找好学校;绝大部分家长周六周日也不放过自己的孩子,在校外帮孩子报一大堆学习课程,如奥数、英语、思维训练或艺体技能类的培训。总之,家长们  相似文献   

11.
臣子 《人民公安》2012,(19):18-20
一个海外留学的女硕士,怎么会走上反叛放荡之路?一个令人骄傲的乖乖女,怎么会如此“回击”自己的母亲?事实上有多少家长真正想过,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独自出国留学?又有多少家长真正了解过。自己的孩子在国外究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如果只是赶时髦图虚荣,最终只会浪费昂贵的留学费用,甚至有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行教育制度在某些方面的弊端日益暴露,审美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美育不仅仅是一种感性教育,而且还是一种趣味教育。没有一位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令人乏味的人”,没有一位家长不愿 意自己的孩子快乐地学习,活泼地成长,成为一个不仅品德高尚而且趣味高尚的人。因此,作为趣味教育的美育在今天便显出了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2011最受关注的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海燕 《小康》2011,(9):56-60
本次调查显示,六成家长和学生对国内教育表示"不满"或"非常不满",超八成受访者表示所在城市"择校"现象严重,"择校问题"成为本年度最受关注的教育问题;近六成受访者认为中国最好的大学在香港;超九成家长有意愿送孩子去香港或国外接受教育,其中17.5%的人表示"有意愿,也有实力"  相似文献   

14.
扫描中国"陪读大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80年代,孩子就是孩子,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写作业一个人自理生活;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孩子们被冠上了一个新的称呼:小皇帝。他们上学有父母接送,作业有父母抄写,甚至值日,都由父母代劳。家长们有一个心愿,希望自己吃的苦,孩子不要再吃;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到了社会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15.
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研究与实践表明,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在多样性教育中为学生创造、选择条件,扩大选择的范围,发展选择的能力。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  相似文献   

16.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力和作用,是在自我评价上的一种积极态度。自信心是孩子学习、生活成功的精神支柱。孩子有没有自信心和父母的教育密切相关。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特殊签名     
这学期,当我第一次查看入学报到册,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时,一个家长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马俊娃",一个未经文人修饰过的名字,一个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漂亮英俊的名字,这在我国五六十年代的乡下曾是那么普遍,而现代都市生活中已经多年不曾看见了。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家长们给孩子起的名字大多别具一格,有韵味,  相似文献   

18.
从家长和学生对家庭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等认识出发,对家长和孩子的异同点进行代际比较调查后发现,家长比孩子更注重对责任感、独立品质的培养,孩子比家长更注重对宽容、尊重他人等其他各项品质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家长和孩子的排序基本一致,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不断下降,家长对孩子各项内容教育频率也在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家长和孩子的教育期望伴随孩子年龄的增长趋于务实。这表明,在家庭教育内容、观念等方面,当代城市家长与孩子之间共同性在增多,差异性在缩小,这是中国家庭教育得到普及与重视之结果。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建议应从加强专业指导入手,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优势,以专业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指导家长,改变目前"碎片化"的家庭教育现状。  相似文献   

19.
龙凰呈祥     
正望子成龙,而不是望而生畏;望女成凤,而不是望洋兴叹,这是多少家长的期待?一辈子,就为了孩子!这是多少家长的感叹?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子女不争气,没出息,甚至沾染不良习气,家长心里那个急,那个焦躁,那个揪心,都露在眼上,写在脸上,挂在嘴上。孩子是自己心血的凝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从何时起,有人把家长的社会地位与孩子的座 位挂上了钩。家长的地位越高,孩子的座位越靠 前。因此,竟出现了家长乱加“长”、假戴乌纱帽的 现象。 最近。听说有个小学生回家问爸爸:“你和妈妈是什么‘长’?老师要我填表格。”他的爸爸深知自己的地位与教子的座位间的利害关系,为不使孩子在老师面前黯然无光,便对孩子说:“你就填我是公司董事长,你妈妈是工厂人事科长吧!”家长戴此乌纱帽,孩子的座位自然往前靠,不用在角落里远眺黑板了。 岂料,事隔不久,班主任向这个孩子布置了两道“家长作业”:“回去叫你爸爸帮我弄点……叫你妈妈替我把……”孩子的爸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