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邑县约有113万人口,每年外出务工人数达30余万人次,创收30多亿元。外出务工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派生出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夏邑县马头镇调查,全镇共有中小学在校生6298人,据初步统计留守儿童1698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8.6%,其中父母双方外出的有78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6%;父母一方外出的有56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3%;由祖辈监护的有235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3.9%;其他形式的有105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1%。  相似文献   

2.
流浪儿童问题近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原本应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宝贝”却在街头乞讨、在墙角受冻,一些孩子甚至以非法手段生存,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数据显示,我国民政部门每年救助流浪儿童约10万人。而实际上,这一群体的数量远远不止这些。面对庞大的救助需求,如何突破政府包揽的旧有救助模式,激发、释放民间“协同”之力量,是当前社会管理的新课题。福建省泉州市首先破题,市救助站与香港NG0(非政府组织)合作,探索走出了一条流浪儿童救助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目前全国流浪儿童治安案件已占未成年人治安案件的80%以上,其中新疆籍流浪儿童最为突出。这些新疆流浪儿童在流入地的违法行为造成地域性、族群性的不良影响,不解决好这个问题,会给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带来严重后患。  相似文献   

4.
周丹 《中国民政》2012,(10):58-58
重庆市永川区三个到位做好流浪未成年人工作。一是档案到位。全区进行摸底排查,给每个流浪未成年人建立基础台帐,做到一人一卡一份档案;由镇(街道)指定村(居)干部专人负责流浪未成年人的管理,做到责任到人,在源头上减少未成年人的外出流浪。二是救助到位。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外出流浪是当代经济社会的一种现象,其社会危害性很大。未成年人流落社会是与监护缺失、教育不当、家庭贫困和解组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虽然流浪未成年人是行为的主体,但不是责任的主体,造成外出流浪的潜在原因不是未成年人自身,而是政府、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能力的缺陷。那么,如何预防这种现象继续蔓延?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6.
流浪儿童保护机制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原因,部分少年儿童离家出走,流浪乞讨正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2003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针对这一情况,委托石家庄市保护流浪儿童研究中心课题组就流浪儿童保护机制及对策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本课题以“发展性保护”作为流浪儿童保护社会资源整合的基本思想内核;以国家、社会、社区、家庭作为儿童乃至流浪儿童的保护主体;以我国流浪儿童基本态势、流浪儿童保护状况、国外流浪儿童保护相关立法、构建我国流浪儿童长效保护机制为主要内容;以面向国家有关政府部门、面向我国若干城…  相似文献   

7.
齐芳 《青年探索》2008,(3):47-49
文章从社会排斥的理论角度分析了流浪儿童的生存现状,指出他们生活在经济排斥、家庭排斥、文化排斥、教育排斥、社交排斥和自我排斥的社会边缘状态,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对不法分子利用儿童犯罪的打击力度、拓展对流浪儿童的外展服务、大力发展儿童救助的非政府组织、增强对流浪儿童的充杈等建议,具体的做法是构筑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流浪儿童的社会融合,消除流浪儿童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流浪儿童的关系网络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关系网络对流浪儿童具有何种意义?第二,流浪儿童建构社会关系网络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社会关系网络对流浪儿童具有满足与提升流浪儿童的需求层次、帮助重返正常社会生活、传递就业信息等多种功能。但自身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短缺,缺乏血缘关系作为基础,决定了一些流浪儿童在模拟血缘关系基础上建构关系网络。此外,地缘关系、友缘关系、情感支持与操控——被操控关系也成为一些流浪儿童关系网络的构建基础。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情况之复杂,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因此,我们需要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救助,让他们告别流浪乞讨生活,回归主流社会。本文介绍了福利院的发展现状及在流浪乞讨儿童社会救助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并结合我国流浪乞讨儿童的特征,详细论述了如何充分发挥福利院在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作用。  相似文献   

10.
谢泽宪 《新东方》2000,(2):8-10
儿童是当今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口。英国政府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近30%的英国儿童生活在低收入家庭中。发达国家尚且如此,亚洲国家儿童的生存环境更为严峻。据《亚洲的流浪儿童》报告,亚洲的流浪儿童大约有2500—3000万。流浪儿童是亚洲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增长过程中无人知晓的牺牲者。流浪儿童是一个极端的指标,它表明贫困仍然是套在亚洲许多国家身上的锁链。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各类儿童问题不断进入公众视野和国家政策议题,构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整体性的儿童福利改革实践和福利理念传导,为流浪儿童福利发展提供了方向和路径。在梳理近30年流浪儿童救助实践和近10年流浪儿童政策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流浪儿童政策的目标定位由维护社会稳定的国家为本转向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儿童为本的特征,并进一步提出构建需要为本的流浪儿童福利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流浪儿童数量在100万-150万人左右,虽然其总量不大,但是由于流浪儿童现象产生的原因牵扯众多因素,使其比一般的社会问题更为复杂,所产生的后果也更为严重.我国流浪儿童权益保护面临着诸多法律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法律对策,是从法律视角解决流浪儿童社会问题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对流浪儿童和孤残儿童,党和政府、社会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有效帮助他们也是民政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做为媒体,我们理应把更多的目光和镜头投向这些特殊困境下的孩子们,在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本刊记者先后走进广州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广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采写并将陆续推出这组特别报道--《关注特殊困境下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14.
孙伟 《中国民政》2011,(8):49-49
流浪儿童是我国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接受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流浪儿童大部分是文盲或小学文化程度,失学的年龄日趋低龄化。根据《儿童保护公约》及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接受9年义务教育是儿童享有的权利,国家有义务保障儿童接受9年义务教育,对于流浪儿童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进入急剧转型时期。在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两极分化下的经济贫困、婚姻家庭关系的紧张与日趋不稳定、人口迁徙流动的增加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浪儿童的增多,流浪儿童问题己经成为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广州在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探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6.
熊春艳 《当代广西》2008,(24):43-43
“我一个人笑,一个人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享受孤独……”这是一个留守儿童在作文中写到的话。留守儿童,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工作,用勤奋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但他们却留在家里,与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其中一人,又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这些孩子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少之又少。亲情、关爱,是留守儿童最渴望的美好情感。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有一群人把爱心带给留守儿童,让他们在“爱心父母”的帮助下,感受广西50年来发展的新景象,感受到社会大众对他们的关心。  相似文献   

17.
从问题流浪儿童在原居住地、街角社会与救助机构的生存状况,可以窥探到儿童出走及流浪儿童犯罪是与其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社会的影响密切相关的。问题流浪儿童在工读学校和救助站这两种救助机构中的生存状况与获得的"新生"感受不尽相同。进一步完善预防儿童出走及流浪儿童救助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以来,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共接收了流浪儿童1301名,其中1068名回到了亲人或监护人身边,尚有171名流浪儿童滞留在中心。我们以流浪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为根本宗旨,结合实际,积极创新,开展流浪儿童“类学校”教育和就业培训安置,开展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项目合作,各项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9.
谢琼 《中国民政》2007,(2):39-40
流浪儿童是能够引起社会关注和人们同情的一个特别弱势的群体。我国进入转型期以来,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流浪儿童问题日显突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是在对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新时期流浪儿童所做的一个特征概括,旨在为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与社会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类家庭——洒向流浪儿心田的阳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晶  承明欣  殷海晴  张磊 《人权》2005,(3):30-31
一个温馨的家庭,但家庭成员却不是一家人,孩子们是流浪儿救助中心送来的,父母是社会上招来的。这种特殊的家庭,就是我国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的一个全新模式:类家庭。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家庭、社会的剧烈变化,使一些少年儿童离开家,流落他乡。为了让这些儿童结束流浪,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全国各地的流浪少年儿童救助保护机构做了很多工作,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相当一部分被送回家的孩子不久之后又重新流浪在城市街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思考,河南省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提出了“类家庭”这一新的救助模式。该中心负责人谢新爱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