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美法系国家的采证规则 ,尤其是传闻证据规则和最佳证据规则与电子证据采纳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随着经济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电子证据在法庭上被广泛运用 ,为此 ,英美法系国家对证据规则进行调整 ,调和电子证据和采证规则。但从总体上说 ,电子证据最终被采用的形式还是文字或数字等可视、可感知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品格证据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品格证据虽然会带来偏见影响,但其在绝大多数案件中的相关性却无法否认,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只能是针对不同的证明对象规定不同的品格证据规则。虽然用于证明某人性格倾向的品格证据一般应当被排除,但基于对被告人、被害人等主体进行特殊保护的考虑,可以设定一些品格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  相似文献   

3.
英国学者约翰·杰克逊曾描述:"证据规则曾经被描述为普通法体系花园里的一朵具有异国风情的花朵.复杂性是其显著特征.对于外行人来说,证据规则看起来就像不连贯规则的迷宫,它由例外加以点缀,例外之外伴随着另一些例外." 品格证据给人的感觉便是如此.以品格证据为视角来看取保候审,借鉴外国保释与品格证据的关系,对品格证据在取保候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在刑事司法领域开展一系列制度性改革,其中"和谐司法"、"认罪认罚从宽"、"恢复性司法"等缓和性司法理念与制度正在全面铺开。某些缓和性刑事政策需要被追诉方的品格加以佐证支撑,以对其人身危险性进行度量。因此了解和审查被追诉方品格因素就显得很关键。品格证据可以对被告人刑事责任承担产生较大影响。故研究品格证据,可在理论上界定品格证据含义特征,探究域外规则发展路径,归纳我国建立该规则的可行建议,完善我国证据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有关我国刑事证据法立法的探讨当中,主流观点主张应当移植传闻证据规则用于解决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率低等痼疾。但是传闻证据规则生长于英美法系国家,以陪审团制度、对抗制度和集中审判制度为背景;况且支撑传闻证据规则的理论基础本身也并非无可辩驳。中国的诉讼环境不适宜植入传闻证据规则,对待传闻证据我们应当将其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予以剥离:承认其证据能力但对证明力作出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刑事补强证据规则是预防错误定罪的重要保障,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8世纪的《汉谟拉比法典》。在之后长达31个世纪的时间里,该规则散见于不同的神律与人律之中,并于神示证据制度终结之时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刑事补强证据规则。刑事补强证据规则与刑事证据制度的发展分形同气,审判权分配方式的差异使得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在证据制度上分道扬镳,刑事补强证据规则亦随之出现了两条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7.
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敖德 《前沿》2004,(10):86-88
非法证据是否具有证明力 ,能否作为定案的依据 ,是民事诉讼中甚为复杂的问题之一 ,集中体现在客观真实与人权保障 ,程序正当的价值选择。目前 ,不论是英美法系国家 ,还是大陆法系国家 ,在立法和司法理论上都有不同的做法。在我国虽然立法上有禁止非法获取证据的规定 ,但对非法证据有无证明力则没有明确规定 ,这里有必要借鉴两大法系的做法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以探讨如何建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8.
品格证据规则作为基本证据规则长期存在于英美的刑事诉讼实践中,其核心在于避免刑事审判中不公正的偏见对案件客观事实的发现造成不利影响,但由于此项制度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对其争议颇多。美国刑事诉讼中长期存在的"强奸盾牌条款",对强奸案件中被害人品格名声采用了有限可采的办法,即一般不采用,但存在例外规定。基于证据性质、被害人保护等诸多因素,我国应该明确强奸案件中被害人品格证据不具有可采性。  相似文献   

9.
品格证据作为证据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发端于英美国家,虽然在我国证据立法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根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保护未成年人的精神,其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适用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文章通过对品格证据在未成年人案件中应用的现状考察.着重分析了品格证据在审查起诉阶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塔娜 《前沿》2014,(19):86-89
当今,在诉讼法领域存在英美证据法律制度的全方位侵袭现象,非英美法系国家都在大量学习、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制度。面对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帝国主义"现象,拥有大陆法系知识背景的美国教授达马斯卡,通过挖掘"帝国大厦"之根基的方式,对英美法系的证据制度展开了深刻、全面的批判。这种批判对中国诉讼法学界而言,能够产生抑制盲目崇拜情绪的效果,意义深远。但是,冷静思考的结果是不应当仅仅根据达马斯卡的论述完全否定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合理性,达马斯卡所能够否定的是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绝对合理性,而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相对合理性依然存在。对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评价观念从绝对到相对的转变,预示着证据制度未来的发展道路,应当是两大法系证据制度的相互融合,并对各自的极端状态进行修正。这对中国证据制度的完善,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英美法系证据规则具有庞杂性、无序性和技术性等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证据审查与认定的特有方式与过程.从形式和内容上,这些方式和过程看似杂乱无序,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它们或表现为证据法和证据规则的使用,如证据排除规则与例外;或表现为法官的裁量,如英国普遍采用的排除裁量权;或表现为当事人自治的对抗制质证模式,如证人出庭接受询问和交叉询问制度等.在英国,非法或使用不公平手段获得证据由法官通过裁量排除的方式予以处理.传统上,决定不当获得的证据是否予以排除的原则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个原则是证据的可靠性;第二个原则是威慑非法取得证据的行为;第三个原则是保护被告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王锦  郑鸣 《理论月刊》2004,(3):95-96
证据披露规则是规定证据披露主体、范围、方式、实现及其后果的程序和制度的总称,在世界范围内主要有以英美法系国家为代表的当事人主义模式和以大陆法系国家为代表的职权主义模式这两种做法。文章从民事诉讼证据披露范围和方式、民事诉讼证据披露的期限、违反民事诉讼证据披露义务的法律后果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两大法系证据披露规则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代证据制度秉承大陆法系的传统,虽在各诉讼法中均以专章对证据问题作出规定,但并不存在系统完备的证据规则体系。建立和完善证据规则是推进我国法治建设、实现司法公正、巩固审判方式改革成果的需要。我国在证据规则的具体规划和建设上应依循如下思路:证据规则应当区别于庭审规则或诉讼规则;建立健全证据规则应同时满足质和量两方面的要求;证据规则应主要规范证据资格而非证明力;证据规则应当按照“一般规则、排除规则加例外规则”的模式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14.
论鉴定意见的认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意见的认证包括对证据能力和对证明力的认证.我国对鉴定意见的认证缺乏相应的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影响了对事实的认定.在证据能力认证上,英美法系国家通过事后的控制来规范,大陆法系通过事前的程序来控制;在证明力认证上,两大法系都实行自由心证原则.我国应当以大陆法系的程序控制为基础,吸收英美法系排除规则和可靠性判断标准,构建自己的鉴定意见认证制度.  相似文献   

15.
电子证据规则作为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司法审判中发挥着采纳有证据能力的电子证据、排除与案件无关的电子证据和制约法官审判权的功能。电子证据规则是否完备对诉讼过程会产生直接影响,并体现在诉讼裁判之中。电子证据规则的价值能否体现于司法实践,是衡量一个国家证据立法水平的指标之一。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证据规则,并在我国建立完备的电子证据规则体系,不仅对健全我国的证据制度意义深远,而且对保障审判公正和提高审判效率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陆晓源 《传承》2009,(18):120-121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的证据规则,其在限制公权力的滥用、保护人权上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我国刑事立法中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因此研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再次修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的证据规则,其在限制公权力的滥用、保护人权上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我国刑事立法中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因此研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再次修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于特定证据具体性质的分析和认识,是确立合理的证据规则,规范提取和运用证据的司法活动的前提。从当前证据法学的研究范式考察,已经出现了由自足的法律规则治理向交叉性跨学科方法的转向。文章选取社会学经典理论——场域理论,作为分析刑事言词证据自身形成的及提取活动的"危险性"的理论工具,以期为借助经验常识进行现象化分析的证据法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司法实践中规避和解决刑事言词证据"危险性"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法学教学中的案例法或案例研究在本质上均属于案例教学,判例教学方法在英美法系法学教育中则是一种以案例为中心,重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我国的法学教育采取的基本是学术教育的模式,案例教学涉及课堂教学和实习二个不同阶段。教学中,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意味着教学案例的不同选择,同时,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案例的选择与处理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刑事证据规则,其中证据能力规则包括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不可靠证据排除规则,证明力规则包括概括的证明力规则和具体的证明力规则。我国的刑事证据规则存在部分证据规则缺乏法律依据、理论基础不明确、过于绝对化、必要的证据规则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予以解决,才能保障证据规则的顺利实施。对于缺乏法律依据的证据规则,应完善其形式合法性;对于理论基础不明确的证据规则,要以正式的立法说明等形式明确其理论基础;对于过于绝对化的证据规则应进行改造,使其具有必要的灵活性;对于缺失的证据规则,应根据我国诉讼制度和证据制度的实际情况进行增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