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搞活社会主义,首先要解放人的思想。就是要开动脑筋打破旧的思想束缚。古今中外,一个国家的大发展,一个民族的大繁荣,一个社会的大变革,莫不伴有思想解放之先声,莫不是生机勃勃、思想空前活跃之时代。回顾新时期的建设与改革历程,没有思想的解放,就闯不出“两个凡是”和“左”的思想的樊篱,就没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思想是一直伴随着中国新时期建设与改革的最强音。因此,可以说这一历史过程也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解放思想,搞活社会主义的源头活水20多年“左”的僵化思想和“…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揭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旗,庄重宣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再一次设定的宏伟历史航标。改革的内核在于革故鼎新,本质在于自我革命。邓小平指出,“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党领导人民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第二次伟大革命,将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和革命,一样需要勇气和智慧。  相似文献   

3.
“改革疲倦症”: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周为民不久前,一位经济学家在谈到中国改革问题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大意是在目前阶段上,中国的改革正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这时很容易出现“改革疲倦”,但中国已经“游到湖中”,必须坚持下去云云。从我们的实际情况看,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市场导向经济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意味着就业和失业问题今后要更多地靠市场去解决。然而,中国的市场改革并不会一蹴而就,市场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张车伟非常坚定地对记者说。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改革是具有特定的任务和性质并在特定的时期内完成的社会变革。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主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这是中国改革的特殊性。中国的改革又是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改革又是特殊与一般的统一,既包含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特殊”,又包含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一般”。中国改革以其特殊的内容和形式解决了或正在解决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共同性的问题,从本世纪初至今天一直存在的“世纪难题”。一、提出“…  相似文献   

6.
《中国减灾》2014,(6):1-1
2013年,被视为中国改革的新起点。在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这次“关键性会议”,沿着35年前改革开放启程的足迹,突破性地为中国改革“升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同时也明确要求“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7.
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的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当年曾因率先实施“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30年后,这里又成为中国农村医疗改革的试验田之一。在安徽农村的采访,让我们切实看到农村医疗改革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的真实变化。  相似文献   

8.
在政企关系改革前,政府实质上是一个“弱政府”,它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是低效的。中国政企关系改革是以政府放权为起点的,这也同时构成了培育“强政府”的生长点。但是由于放权本身的局限性,这一进程充满了由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政企关系改革从放权范式向权利整合范式转变,从而为构建“强政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陈锡文,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过程,参与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指导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内的多个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被认为是中国著名的农业与农村政策问题专家,对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0.
关于在中观经济层次推进综合改革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李新明1994年,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和“黄金时期”。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是今年改革的主旋律。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曾形象地比喻为从“拆旧房子”式的改革转向“建新大厦”式的改革。改革者要从“爆破...  相似文献   

11.
谭文革 《当代思潮》2012,(11):46-47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其所著《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被誉为“万经之王”。而收入分配改革是一个涉及全民的难点、热点问题,在历时八年争议后,其改革总体方案有望今年四季度出台。两者有何关系,老子思想对收入分配改革有何启示,笔者谈谈初浅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2.
《人大建设》2010,(4):55-55
杨军近期在《南风窗》撰文认为,中国重启改革的核心是政治过程民主化。经济去国家化同样需要民主化辅佐。民主具有价值意义,也是社会治理的手段,即为不同的利益诉求提供一个制度化平台。民主化最根本的是民众对政治过程的参与,“政治过程”即民众就有关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包括对市场的干预进行辩论和协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叶德跃 《求索》2013,(9):117-119
近代西学东渐,西方哲学思想的引进对中国近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启蒙和变革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学术并无哲学之名,只有经学、子学、道学、理学、心学诸说。“哲学”一词,系日本学者西周引入。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以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情结的黑格尔哲学标准来剪裁中国哲学,故引发“中国有无哲学”之争。争论中国有无“哲学”之“名”并无意义,关键在于中国有无“哲学”之“实”。未来的哲学将是文化哲学的崛起.从传统形而上学到“拒斥形而上学”再到“人类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辛呜 《时事报告》2013,(12):28-35
知道改革处于什么方位,才好制定科学的改革方案。清醒、冷静的改革方位判断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 改革不仅意味着改变,还意味着坚守,不仅意味着“必须变”,还意味着“不能变”。 如果说35年来的中国,是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转型,那么,从今以后的中国,则是变化了的社会促使改革的转型。 要想把一个好的改革方案付诸实践,让蓝图变为现实,除了认真学习贯彻外,还要在夯实改革基础、培养改革底线思维、分担改革成本方面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①邓小平同志对“人才”如此的关心,体现了他在设计和构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的人才思想。一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  相似文献   

16.
改革中期的中国社会分析杨帆·中国社会进入“改革中期”·1978年至1991年,是中国改革第一阶段,历史学家萧功秦称之为“改革前期”。以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和中共14大为标志,中国改革进入中期阶段。其主要特征是:1.改革前期是中国改革的启动期,中国...  相似文献   

17.
公共选择理论以市场决策的方法分析非市场决策,被称之为“新政治经济学”,它对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投票规则中公民需求偏好的显示和集体偏好的形成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分析,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政党制度是坚持集体主义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一个集体选择的过程。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这一集体选择面临着理想高于现实制度设计、结构先于制度的社会形态。将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方法与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设计结合,对我国的集体决策形成过程,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给点阳光就灿烂”,人们这样形容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的确,中国的个体、私营经、济随着共和国天空的阴晴变化而发展──衰落──发展。新华社高级离心者杨继绳曾在《邓小平时代》一书中说,新中国建立以来是一个不断消来私有制的过程,改革期间所进行的“恰恰是一个相反的过程”:私营经济爱渐回归。从新中国第一部宪一部宪法到现行宪法的发展完善过程我们也看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从起点围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对现行宪法再次做了6项修改,除了把“邓小平理论”、“依法治国”写进宪法外,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  相似文献   

19.
法政录     
《民主与法制》2013,(3):3-3
1月7日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传出消息,劳教制度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四项改革”将成为今年政法工作的重点。上述改革均是中国改革攻坚过程中的“硬骨头”,其中,劳教制度的存废之争已有多年,其改革走向尤其令人注目。分析认为,停滞多时的“违法行为矫治法”立法工作很可能重新启动,用以取代现行的劳教制度。  相似文献   

20.
“政企分离”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刘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政企分离”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而言,可以说是最早提出的命题之一。1979年改革伊始,“简政放权,放权让利”的基本思路中已包含了深刻的政企分离的倾向。但近2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在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