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邦的“五湖四海”刘邦打败项羽以后,在洛阳南宫大摆筵席,招待功臣和将领,开庆功大会。酒行数巡,刘邦忽然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史记·高祖本纪》)谋臣将领们听了,都一味颂扬刘邦的功德,刘邦觉得大家都没说到点子...  相似文献   

2.
杨波 《长白学刊》2011,(5):130-132
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曾说,赵之有武灵、肥义,犹如秦之有孝公、商鞅也,而秦之主动力在臣,赵之主动力在君.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商鞅变法类似于"对内搞活",而"胡服骑射”则接近于"对外开放”.商鞅和赵武灵王那种勇于变革、善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秦未农民起义的战火葬送了暴虐的秦王朝,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项羽、刘邦都以其惊天动地的伟业传颂于今。然而,楚汉相争中,威震诸侯、名闻天下的项羽却以惨败告终,而屡战屡败的刘邦竟能一统宇内,兴建强汉。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他正确的用人路线而造就的人才集团所起的作用。据史书记载,汉高祖五年,刘邦置酒庆功。他问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说:“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相似文献   

4.
民心向背与秦亡汉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扫荡六国之后,秦始皇自以为古今天下第一,自以为强力刑罚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逆民心所向而动;反秦的刘邦则是一位宽厚长者,出身于平民的他更能体会百姓的意愿有句传诵千古的名言,叫"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验之于无数朝代的兴亡、多少政权的盛衰,这确实是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何谓民心呢?简而言之,它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想法,是百姓的情感倾向,是人民的意愿和要求。民心属于群体心理的范畴,具有广  相似文献   

5.
一直为本期致读者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而苦恼。就在国家预防腐败局正式挂牌的9月13日中午,与朋友聊天说到鸿门宴时,忽然想起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刘邦善于用干部。他用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萧何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用韩信统领军队,战无不胜。他重用这三位杰出人才,最终打败项羽,登上大位。而项羽不听自己手下计谋,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落了个自刎的下场。  相似文献   

6.
正刘邦为什么能最终建立强盛的汉王朝称霸天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刘邦一句口头禅"为之奈何",意即"怎么办?"。鸿门宴前,项羽欲以四十万大军急击刘邦十万军。张良告知刘邦,刘邦一句"为之奈何"脱口而出,张良一番谋划被刘邦采纳,最终化险为夷。刘邦不仅善听谋士的意见,即使  相似文献   

7.
在司马迁名著《史记一项羽本记》中,“鸿门宴”事件是刘邦与项羽争天下的一个重要回合,并由此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鸿门宴”事件的发生与严重泄密关系密切,有着极为深刻的教训,令人深思。 一是刘邦军中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泄漏了军事秘密。刘邦、项羽在灭秦战争的关键时刻,与楚怀王约定:“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未料,掌兵仅10万的刘邦居然率先入关破秦,按约定刘邦理应为王。而此时拥兵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的项羽自然不服气,与刘邦争王是不可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不足10万兵力的刘邦最终战胜了拥有40万大军的项羽,创造了“以弱胜强”的优秀战例。 刘邦所以能击败强大楚军的重要秘诀,就是他用兵始终建立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正如《孙子兵法》云:“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一方面,刘邦重用的能人战将如陈平、韩信等人,都是来自项羽内部,这些人对项羽用兵及楚军内情都了如指掌,因此,  相似文献   

9.
西门小刀 《乡音》2014,(2):46-46
1汉高祖刘邦,他父亲刘太公和母亲刘媪,生有一个儿子,刘邦排第三,又称刘季。从这里很明显可以看出,刘邦的父亲就是刘太公。但,在传说中则不是这样,传说中刘邦的老爹是神。传说有一次刘媪干活儿干累了,跑到一江洋大湖的堤岸上休息,这一休息就休息出了事。因为刘媪睡着了,然后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跟一尊破水而出的天神交合。这个时候呢,老天爷也很见机,搞得电闪雷鸣、乌云低垂的。刘太公一看天气有变,生怕老婆被雨淋感冒了,撑了把伞赶到堤岸上来,然后刘太公就看到了一副百年难见的景观:一条龙趴在刘媪身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灾》2012,(3X):20-21
<正>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的战役因为以少胜多而著名,有的因为惨烈而著名,还有的仅仅因为参战双方在历史上的知名而著名。而当战争遇上特殊天气,又会怎么样呢?白登之围关键气候:雾时间:公元前200年参战双方:汉军、匈奴军队关键人物:刘邦、冒顿地点:白登山(今山西省境内)汉高祖的时候,匈奴时常侵扰北方,一度占领了马邑这个地方,并继续向南进攻,围住晋阳。汉高祖刘邦听说马邑被占领,马邑的首领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曾经要求领导干部学习刘邦 ,说他是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 ,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出身农民 ,文韬武略难称超群 ,可是他却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乘机举兵 ,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最终亡秦灭楚 ,“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天下 ,原因可能很多 ,愚以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敢于使用某些方面比自己高明的部下 ,这也是刘邦用人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公元前200年 ,刘邦即皇帝位 ,为了总结楚汉战争的经验 ,一天 ,他在洛阳南宫请文臣武将喝酒。席间 ,刘邦问大家 :你们说我所以能得天下 ,究竟是什么原因?项羽当初…  相似文献   

12.
覃汉旅 《传承》2012,(17):39-41
历史上军事民主集团往往打败军事独裁集团。比如刘邦和项羽,刘邦一遇事就来句"为之奈何",让部下充分发表意见,然后选择正确的提法形成决策。而项羽总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听不进不同的建议,实行军事独裁,结果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毛泽东谙熟这些史迹,他把统帅部分兵江南的既定方针比为"鱼",把尊重和采纳不同意见以修改原定计划,实行军事民主比作"熊掌",果断舍"鱼"而取"熊掌"。  相似文献   

13.
正刘邦是西汉开国皇帝,在群雄逐鹿的年代,他之所以最后能取得胜利,其主要原因是善于用人,善于靠集体智慧和力量,在关键时刻用了关键人。问计高阳门监郦食其,袭取陈留刘邦衔怀王之约西攻强秦。刘邦领导的起义队伍,在诸路反抗暴秦的起义军中,还是较弱小的,这时的刘邦,在思想上还是急切入关,做一个关中王。至于如何利用入关的长途跋涉,在运动战中发展自己的有生力  相似文献   

14.
王锋  徐沛  荣海 《群众》1996,(10)
沛县,刘邦的故里,2000多年前,刘邦率领沛县士众,揭竿起义,灭秦翦楚,奠定了汉朝四百年基业。汉高祖刘邦荣归故里,击筑高奏《大风歌》,成为千古绝唱。而今,110万沛县人民,又奏响了一曲更大气魄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风新歌。前奏曲:知民沛县历史上频受旱涝、战乱特别是黄河泛滥之灾,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尽管有很高的经营能力,但善不善于用人,却是决定经营成败的关键。善用人者,即便是自己的经营能力差一些,也会因能取得别人的帮助和指导而有所改善;不善用人者,虽然自己有很高的经营能力,但却由于得不到别人的支持,要么因孤掌难鸣,影响自己经营能力的充分发挥,要么因有所失误,得不到别人的及时纠正,使经营受到损失。在善用人上,有个大家熟知的历史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就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公元前202年,经过四年之久的浴血屡战,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一次刘邦于洛阳南宫的宴会上,在总结他所以能战胜项羽的原…  相似文献   

16.
刘邦的人才管理历来为人所称颂,难能可贵的是,他不避讳手下的人比自己强。刘邦取得天下以后,一次问功臣、将相们:“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刘邦听完各人的回答后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只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相似文献   

17.
<正> 现今,翻开报刊,到处都是“人才招聘启事”,人才,比往年更加“走俏”“走红”了,这真是民族振兴的好兆头。或许是我神经衰弱的缘故,每每看到“人才招聘启事”总想起刘邦的《求贤诏》,想到刘邦的“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擒也”这句话来,进而想到“攻必胜攻必取”的“超级人才”韩信的一生遭遇  相似文献   

18.
记得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时,刘邦与项羽交战,每战必败,军队一天天减少,地盘一寸寸缩小,甚至妻儿老父也被项羽活捉了去,这仗再打下去,不投降似乎只有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军对峙,难分胜负。于是刘邦和项羽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天下一分为二,西边属汉,东边属楚。项羽归还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各自收兵,遣散士兵回家安居乐业。鸿沟协议签订后,项羽遣散楚兵回江东。这时刘邦撕毁协议,趁项羽退兵时,发动进攻,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相似文献   

20.
古人说:量体裁衣,对症下药。这些话阐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认识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具体分析。任何事物的矛盾都因自身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只有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才能正确地认识它。刘邦成就帝业后,曾召集群臣讨论他所以能成就帝业的原因。大臣们讲了一番恭维的话后,刘邦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