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编者按: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医院看病的经历。新医改以来,看病难、看病贵并未得到缓解,病人对医生越来越不信任,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问题出在哪?过度诊断、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治疗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何为"过度"?何为"适度",如何治理过度医疗?本刊特邀来自医疗卫生系统一线的医生、管理者以及医卫研究院所研究人  相似文献   

2.
"过度医疗"是个老问题,相关新闻可谓触目可及比如前不久就有媒体报道,某患者因心梗住院接受心脏支架手术,结果先后被放进7个支架,花费十几万元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公众对此类"过度医疗"及其所带来的健康损害、费用增加等"副作用"越来越感到难以忍受与此同时,"过度医疗"又是一个老也治不好的难题卫生部  相似文献   

3.
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常常被认为是医疗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依据,但政府的过度干预会导致医疗声誉机制的扭曲。改革现行“管办不分”的医疗卫生体制,由市场声誉取代政府行政干预,通过重复博弈建立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关系,解决医疗卫生领域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罗蔚 《公民导刊》2012,(7):45-46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在中国早已被颠覆。过度医疗和过度检查的存在,给国家、社会和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医院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邓利方 《岭南学刊》2009,(1):115-12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逐步由伦理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当前医疗体制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医疗市场中过度市场化与市场化不足所导致。我们的医疗改革实质就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按照卫生和医疗的特殊规律来构建相应的体制和政策体系。我们既要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又要继续推进医疗的市场化改革,规避市场化过度,即充分建立起在政府适当干预下的、完善的医疗卫生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6.
正北京市有三级特色医院、专科医院等雄厚医疗资源,通过网络医疗、移动医疗、远程医疗健康持续的发展,我们将会为京津冀医疗网络发展而贡献更大力量!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迎来了新一轮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依托网络进行病况咨询、预约挂号、远程会诊,充分发挥医疗卫生资源,同时为即将联合发展的京津冀新  相似文献   

7.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和患者就医选择权的过度宽松,导致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过度集中于三级医院,严重制约了分级诊疗服务机制的效能发挥。本文结合医改实际,通过深入剖析当前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中的"瓶颈"问题,提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与分级诊疗服务结合的破解方法,以缓解当前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承担着人民群众健康守门人的职责。然而,基层医疗建设无疑又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近年来,永安市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推动政府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资源引向基层,不断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努力为百姓病有所医构筑牢固的"网底"。  相似文献   

9.
正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深入进行医疗体制改革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看病贵"和"看病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当前"看病贵"和"看病难"主要表现为:医疗费用上升速度超过经济发展的增速,医疗支出的增加超过群众的预期(特别是与工资收入或养老金等增速相比),大病、小病的各项检查费、药费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与群众预期和支出增加不成比例,  相似文献   

10.
<正>多种形式互联网医疗的开展,对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建立适合北京区域特色的医疗体系,甚至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缓解城市压力,具有重大探索意义。在中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牵动亿万人心。"互联网+医疗"的出现,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互联网+医疗",顾名思义,就是将互联网的思维、技术和手段应用在医疗领域,通过在互联网上打造"无边界、无围墙"的医院,实现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据的共享和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11.
正在探索人民健康的道路上,淄博市借鉴学习"第一书记"做法,选派优秀年轻医生到基层担任"第一村医",深入基层开展健康服务工作。"第一村医"工作开展了三大方面的探索和努力。第一,以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健康战略抓手。针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弱、医疗卫生人才缺乏、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淄博市建立卫生人才向下流动通道、基层医务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和患者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大医院普通门诊患者下沉,进而推动基层医疗卫生  相似文献   

12.
正重庆推行医改数年以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社会公众对药物价格、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医患关系等都还颇有微词,这说明医改距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按照国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既定目标,我市医疗改革还有哪些瓶颈需要突破,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谢命莲、董长明等市人大代表。谢命莲:甄别解决公立医院举债问题医改以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相似文献   

13.
正分级诊疗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大的难题之一,其成功的标志是实现"有序就医"和"有效就医"。从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增加16.1%来看,"有序就医"应该说成效初显。那么"有效就医"如何呢?从本市53个医联体下转患者增加102.5%来看,说明基层的承载力在增加,解决百姓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提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冷静地看到,政策释放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优质医疗资源依然相对不足,"有效就医"也绝非朝夕之功。现实表现就是,优秀的基层医务人员"不愿留",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不愿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灌阳县以破除以药补医为关键,立足有限条件,大胆改革创新,强化"五个到位",在完善政府办医机制、监督管理体制、人事薪酬制度、绩效考核体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把县域公立医疗集团建设成为拥有重点学科群、特色竞争力、城乡服务网的现代化公立医疗集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管理到位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事分  相似文献   

15.
<正>治理过度医疗首先需要理清四个问题。第一,充分认识"医疗服务需要"与"医疗服务需求"的不同。卫生经济学上的医疗服务需要,是指居民健康问题或疾病应该得到卫生服务的种类和数量,不考虑卫生服务的价格、个人收入、医疗保健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如:某人病了,无论这个人是否要求医疗服务,不管其是否有经济能力就诊,他(她)客观上已经具备接受卫生服务的必要性。而卫生经济学上的医疗服务需求,则是指  相似文献   

16.
医疗行为的致害风险无处不在,如何妥当分配风险是侵权法难以回避的课题。纵观海峡两岸的制度变迁史,医疗侵权责任在中国大陆经历了从"过错责任"到"过错推定"的演变,2009年的《侵权责任法》区分不同风险类型对其进行区别对待。我国台湾地区曾尝试过"无过错责任",但以失败告终,目前重新回归过错责任原则。海峡两岸每一次制度调适都是侵权法为合理分配医疗风险而做出的自我修正,背后隐藏的是患者、医院和社会公众之间的风险分担难题。制度变迁经验表明,由于医疗行业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市场机制的失灵,使得侵权法在医疗风险分配问题上存在结构性缺陷。现行法的"过错+过错推定责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平衡医院与患者利益,但却无法超越医患关系当事人来分散风险。未来只能在侵权法之外构建社会化的风险分散机制,以谋求医患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群众》2015,(8)
<正>从国家要求和流动人口、老年人口需求来看,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以满足整个医疗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提到要统筹推进养老服务业的改革,说明从国家层面非常关注老年人口的医疗建设。同时,根据国家卫计委的计划任务,深化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全国幸福家庭建设等,都对医疗健康提出了明确要求。"互联网+医疗"在解决医疗信息不对称,提高医疗效率,减少医疗  相似文献   

18.
陈瑶 《人民论坛》2010,(7):81-83
《侵权责任法》在坚持人格平等的基础上重构的"一元化"医疗损害责任制度,改变了二元化结构医疗损害责任的法律适用矛盾状况,有利于受害患者与医疗机构利益保护之间的平衡。但该法在过度治疗的尺度、过错责任之推定、法律适用的选择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  相似文献   

19.
《侵权责任法》在坚持人格平等的基础上重构的"一元化"医疗损害责任制度,改变了二元化结构医疗损害责任的法律适用矛盾状况,有利于受害患者与医疗机构利益保护之间的平衡。但该法在过度治疗的尺度、过错责任之推定、法律适用的选择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  相似文献   

20.
《辽宁人大》2006,(6):11-11
美国:在美国,医疗卫生费用不断上升,据专家们估计,2002年美国的医疗卫生支出增加大约10%,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些医院的服务价格在2001年提高了12%,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患者不断增长的需求也为美国医疗卫生支出的增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毫不奇怪,医疗保险公司将大幅度提高保险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