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义桅 《美国研究》2003,17(4):22-41
本文首先提出了评判国际关系理论的三个层面 :“作者性—国家性—时代性” ,并在此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层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突出地表现为美国性 ,即美国不仅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主体 ,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客体 ;美国不仅主导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价值论 ,而且主导了其本体论、认识论 ,导致所谓国际关系理论的美国话语霸权现象。本文无意批驳这种现象或强化类似认识 ,而旨在考察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根源 ,即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政治文化、国家使命与国家性格如何塑造其国际关系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本文从这一个案出发进而思考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性问题。认为 ,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化必须另立门户 ,提出全新的体系与学说。  相似文献   

2.
权力与制度——国际机制理论的现实主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国际政治经济机制的运作无一不是建立在大国竞争态势的某种权力均衡格局之下。国际无政府自助社会一直是权力竞争的产物 ,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来源于权力和制度的合力作用 ,国际机制就是为适应权力分配而人为设计的竞争合作的制度安排。本文采用历史与现实、规范与实证的综合分析方法 ,通过价值判断和博弈分析两方面的研究提出 ,国际机制的现实价值与合理存在源于其操作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弹性 ,国际机制只有在权力均衡主导下才能发挥作用 ,从而实现 2 1世纪的国际关系多极化和民主化。  相似文献   

3.
编者的话     
正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传统方法,历史方法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运用,尤其是通过将历史经验与理论相结合,不仅可以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还可以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在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时代背景下,学者们日益重视总结古代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经验,力图从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与话语体系,以期对以西方经验为主要依据的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形成新的超越。本期"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专  相似文献   

4.
心理与国际关系:个体心理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关系主流理论以权力、制度和文化为分析路径 ,着重于单位和体系层次的国际关系分析 ,但往往忽视了对个体及心理的审视。国际关系心理学中的个体心理分析理论弥补了这一缺陷 ,集中探讨了个体心理因素与国际关系因素之间的互动问题。本文从理论解构、实践总结、元理论谱系分析等几个方面展开综述 ,以期勾勒出个体层次心理分析的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5.
<正>当今世界,权力中心多元化(分散)和权力集中(若干极)的两种趋势并行发展的现象日益明显。在讨论这两种趋势的时候,我们都离不开对其中两大重要的行为体——中国与欧盟的分析和研究。但是由于中国与欧盟分属于东西方,其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政治经济等都存在重大的差异,对双方关系的认知不免出现误解。如何认识这些误解的来源和运行机制?如何对未来的中欧关系加以预测?如何避免这些误解所产生的障碍并能推动中欧关系取得长足发展?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学系于2013年10月26日在清华紫光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中欧关系中的误解"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  相似文献   

6.
编者的话     
正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的战略互动,不但是国际关系理论界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更是当前中国对外实践的重点所在。本期两位作者分别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李巍关注了全球贸易体系中权力转移引发的国际贸易制度领域的主导权竞争问题:守成贸易大国美国正在构造排他性的新国际贸易制度体系,崛起贸易大国中国则通过搭建自己的自贸区网络,对冲美国施加的制度压力,这加剧了国际贸易领域的制度对抗和全球贸  相似文献   

7.
从亚欧会议进程看发展国际关系的“欧洲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处理国际关系、解决国际冲突的欧洲模式是以“制度化”和“多边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通过欧盟及其成员国积极参与不同层次上的制度建设,输出欧洲规则、规范和观念,间接地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影响。“欧洲模式”不仅改变了以双边外交和势力均衡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体系,而且使得“权力”具有了更多的内涵。本文将主要聚焦于欧盟参与亚欧会议制度建设的情况,分析欧盟如何间接地通过制度建设对东亚各成员国发挥影响。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世界秩序观与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1900-1945)(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美国的国际秩序观入手,通过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尝试为这一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多国的、宏观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美国从世纪之交就开始谋求在东亚建立一个不同于欧洲权力政治的新的国际秩序,这是美国从建国之初就萌生的改造国际秩序思想的延续;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是美国不断推行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美国新的国际秩序思想集中体现在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上;从30年代初直至二战结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被视为美国捍卫、中国认同、日本挑战华盛顿体系的过程;战后初期美国试图建立的东亚国际秩序不过是华盛顿体系的修正版;华盛顿体系并非仅仅是帝国主义的工具,相反在很多方面有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美国的国际秩序观入手,通过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尝试为这一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多国的、宏观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美国从世纪之交就开始谋求在东亚建立一个不同于欧洲权力政治的新的国际秩序,这是美国从建国之初就萌生的改造国际秩序思想的延续;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是美国不断推行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美国新的国际秩序思想集中体现在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上;从30年代初直至二战结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被视为美国捍卫、中国认同、日本挑战华盛顿体系的过程;战后初期美国试图建立的东亚国际秩序不过是华盛顿体系的修正版;华盛顿体系并非仅仅是帝国主义的工具,相反在很多方面有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10.
王传兴 《欧洲研究》2012,(1):115-127,3,4
国际体系变迁是当今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界定标准的差异,国际体系变迁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区分。本文中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两种类型的国际体系变迁,是以时空标准来进行区分的。由于这两种类型的国际体系变迁存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连接关系,因而这种归类有助于避免机械地将"体系本体转型"与"体系要素转型"割裂开来。在作为国际体系基本单位的不同——同质性与异质性——国际行为体之间,其结构性权力变化、结构性权力的持续时间和稳定性,以及结构性权力来源领域的相对重要性等,在这两种类型的国际体系变迁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现代历时性/共时性国际体系变迁中的结构性权力变化充分体现了这种差异。如果当今正在发生的是又一次历时性国际体系变迁——即从现代国际体系到后现代国际体系的变迁,那么其对新型国际体系的结构性权力变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国际关系中的互惠:一项研究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互惠研究之于中国意义重大,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一便是互惠关系和人情网络。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到国际关系中,大体构成了平等互惠与和谐世界理念。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国内至今尚未启动国际互惠研究。在西方,国际互惠已经成为一个理论话语,并产生了虽不算丰富、但仍富有启迪的研究成果。建构中国的国际互惠理论有两个前提:一是进行国际关系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也就是要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二是评估西方已有成果。本文做的工作属于第二种,即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已有研究成果,在肯定其意义的同时,重点指出其不足。这些不足可能是中国未来国际互惠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从利益攸关方到战略再保证:霸权衰落下的中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五年来,美国对华政策定位经历了从利益攸关方、中美国、G2到战略再保证的转变,也成为当前国际关系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这种转变与美国霸权衰落紧密相连,是美国为了延续霸权,希望中国继续融入其霸权体系的手段之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战略选择成为中国当前必须慎之又慎的问题。历史证明,与霸权国的对抗没有出路,因此中国只能选择合作。机制化的双边协调对话必然是今后中美关系保持良性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努力的方向,但也必须时刻警惕美国对华战略中的陷阱。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end to treat the contemporary Asian system as if it emerged fully formed from nothingness in the post-World War II and post-colonial era. This essay explores a major historical epoch—the Asian international system from 1300 to 1900. During that time, the Asian international system was both intensive and extensive, in both interactions and relations between Asian states. Thus, understanding and incorporating this system into our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s critical. To date, scholars have rarely described the main features of this system. In this article, I attempt such a task, and will also draw implications for mainstrea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In short, the research in this essay reveals that the historical Asian international system was stable and hierarchic in nature. The main theoretical finding is an alternative to the balancing proposition. That is, the findings in this article present a major empirical challenge to the argument that balance of power is a recurrent phenomenon across time and geography.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hierarchy may be more stable than balancing as an organizing principl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是亚非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自始便具有某种特殊的历史意义。南南合作曾使中国赢得了应有的国家尊严与国际尊重。中国借助第三世界的整体力量彰显了自己的国际地位与影响,而中国的发展及其外交影响反过来又加强了第三世界在国际斗争中的整体力量,让西方世界不得不重新思考他们与亚非世界的关系。当前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显著推动了亚非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复兴进程,由此导致国际关系出现结构性变化的新趋向。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也因此具有全新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试析国际移民组织与中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移民组织是移民领域惟一的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已逐步成为全球重要的移民输出国,在此背景下,中国与国际移民组织建立和发展关系是历史的必然.随着中国海外移民人数的持续增加,中国与国际移民组织的关系还会进一步密切.  相似文献   

16.
…we are prepared to normalize relations with China on the basis of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Furthermore it is possible to declare with confidence: if in Peking they will return to politics genuinely based on Marxism-Leninism, if they abandon the hostile course vis-ä-vis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if they] place themselves on the path of co-operation and solidarity with the socialist world, then an appropriate response will be forthcoming from our side and the possibility will present itself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ood relations between the USSR and PRC to correspond with the principles of socialist internationalism.  相似文献   

17.
赵全胜 《美国研究》2012,(1):7-26,3
21世纪初以来,中美关系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均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领域中开始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与此同时,美国作为全球范围内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军事、安全及政治领域仍然发挥着决定性的领导作用。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不同领域中分别发挥领导作用的现象,即本文所说的"双领导体制"。这一"双领导体制"不仅建立了中美两国在特定领域内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亚太地区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In recent years, radical and violent Islamist movements – such as al-Qaeda and its offshoot the 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Syria – have seized the spotlight. A corollary of this preoccupation has been the proliferation of studies o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radical Islamist figures such as Abu Muhammad al-Maqdisi, Ayman al-Zawahiri and Osama bin-Laden. By contrast, scant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thought of moderate contemporary Sunni Islamist scholar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rectify this situation by focusing o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iscourse of a prominent Syrian Islamist thinker Sheikh Wahbah al-Zuhaili (hereafter Zuhaili). The article examines Zuhaili's views on three central and interrelated topics: (1) the nature and underpinning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 war; and (3)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norms and conventio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y shedding light on Zuhaili's thought and situating it in its proper ideation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radical Islamist ideology is at the periphery of contemporary Islamist conceptualization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hile the epicentre is held by mainstream Islamists whose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re fairly compatible with prevalent western views, especially those emanating from the Realist school.  相似文献   

19.
Nalanda Roy 《亚洲事务》2017,48(2):257-270
This article looks at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and its impac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t analyses why the Southeast Asian states are highly sovereignty sensitive, and how such sensitivity has made non-intervention the bedrock of managing their foreign policies. China has long viewed the near seas as regions of geostrategic interest, and thus the SCS is not an exception. On the one hand it brings hope and prosperity, and on the other uncertainty and threat. At the end, the article argues whether China’s assertive position regarding other countries’ sovereignty claims in the Arctic might undermine its own position in contested areas like the SCS, and suggests that China will at least have to learn how to share and bear (term coined by the author) as a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相似文献   

20.
韬光养晦与两面下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美战略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方银 《当代亚太》2011,(5):6-26,5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韬光养晦"一直是中国对外战略中的重要指导思想。同一时期,美国总体上执行了一种"接触加遏制"的两面下注的对华政策。本文对"韬光养晦"与"接触加遏制"这一中美关系中的战略组合进行了分析,认为美国的"接触加遏制"政策存在若干内在矛盾,它实际是一种低水平接触加低水平遏制的政策。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接触加遏制"政策中的接触力度减小、遏制力度加大,这增大了"韬光养晦"政策的难度,降低了"韬光养晦"政策的效果。由于中美利益处于深度相互依赖状态,中美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韬光养晦"对"接触加遏制"这样的战略组合,使双边关系能在一个更为稳定与可持续的基础上,向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