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牟丽平 《求索》2013,(10):125-127
中国“修身”文化哲学是一种以身体为中心的修行和教化活动,要旨为提升文化之身、升华精神之身。中国“修身”文化哲学,作为现代人可能的修身方式,在改善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提升现代人的境界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中国“修身”哲学是身体哲学的基本内容,它使得中国“修身”文化哲学具有较强地防御过度异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北京观察》2013,(11):58-61
凡艺术创作能有动人之处贵为其“真”,真情、真挚、真言。正如大多数艺术家一样,安云霁也是个单纯的艺术家,他始终有着一颗感恩求教的赤诚心,在他看来“作画讲究的是‘画心’,书画也是传达心境的一种方式。”“我希望借‘荷’的这个谐音,让作品成为促进人们友好相处的桥梁。”“我的《卧虎图》里没有发成、发怒的虎,我希望体现一种和谐的境界,人与动物、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蔡桂如 《前沿》2009,(12):198-200
作为明时代杰出的思想家,阳明立“心”学,教人“去恶为善”,是为了稳定统治秩序,实现“天下一家”的理想社会;王艮倡“身学”,教人“修身为本”,是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实现“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王道社会。他们“心”忧天下、“心”装百姓,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安定紧密相连。研究和学习他们的光辉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马乃骏 《群众》2012,(4):80-81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高尚的道德情操,既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成长之基,更是有效领导、成事成人的力量之源。古人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强调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这对领导干部而言,尤为重要。如何修炼好自身,加强党性,笔者认为要严于律己,修身养性。  相似文献   

5.
姜少勇 《政策》2007,(2):60-60
地方换届选举,人们还是习惯画“正”字唱票。一位代表说得好:“这个‘正’字,可以提醒当选人自觉做到心正身正行正。”虽然说有点望文生义,但细细揣摩却发人深思。正,即不歪不偏。心正身自端,心歪行易偏。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心正是第一位的。古人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立心宜正,是对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所谓心正,就是指做人做事的心态、动机和出发点不偏向、不倾斜。心正,是一种优秀的品格、人格的力量,是一个人思想、信念、情操、意志的高境界。春秋时有一个叫黔娄的小官,毕生追求“宁可正之不足,决不斜之…  相似文献   

6.
修身·立德     
部队的领导干部要履行好职责使命,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修身立德,增强“四种意识”,即自律意识、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靠品德赢得兵心,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和激励官兵,推动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修身为本,修身为治国之基础,治国又是修身的目的。康熙的《庭训格言》继承了古代经典如四书五经、前代名贤家训中的训诲思想之精华,内容丰富,精义纷呈。一、《庭训格言》的修身处世思想立品树德关于立品树德,康熙主张,人应该从少壮开始努力,以义理为目标,以圣贤为榜样,坚持不懈,方能成为有怜悯心、言行兼善、宽容忍耐、内圣外王的君子和完人。修身的具体步骤,就是从立志、克己、正念等  相似文献   

8.
论官德     
郭永平 《今日浙江》2012,(18):44-44
为官之道,德在其首、“官德”不仅是检验领导干部素质高低的“试金石”,更是党风政风的“风向标”,是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导向仪”。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加强“官德”修养,时时刻刻以德修身、以德立信、以德立威、以德服众。  相似文献   

9.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放在传统中国很完满,但用到现代却少了一环:那便是“家”与“国”之间的“社会”。 社会说起来比较抽象。对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社会最简单的对应是我们生活的“社区”。这个社区是地理意义的,比如我们生活的公寓或者大院;也是情感和认同意义的:个人将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认同为社区的一员,  相似文献   

10.
徐惠敏 《新东方》2009,(5):40-42
儒家思想的精髓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在修身。儒家的经典人生自古被描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毫无疑问,以“仁”为中心内容的孔子思想,在中国、华人圈里,甚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礼教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我们每个入的自觉,“为仁由己”。“仁”就是一个人具有同情之心、恻隐之心。但是“仁”更重要的含义是对自己的约束。孔子主张通过“礼”的教化,培养一种“仁”的品德。  相似文献   

12.
个人品德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内在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个人品德讲究正心、诚意、修身、养性、“慎独”,因其弥足珍贵,常常被称为美德。因此,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重视个人品德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个口号,似曾相识却也新鲜,似很简单其实深刻,看看明白常常糊涂。如果只讲“人人为我”,使不得!马克思、列宁都引用过狄德罗的话,人人围着转的大写的“我”,就像一架“发疯的钢琴”。钢琴发疯,节奏就乱了;人发疯,方寸就乱了;都发疯,世界就毁了,钢琴也没了声响,“我”也就消失了。如果都来“我为人人”,当然好!古人崇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君子情怀;今人更应向往“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雷锋精神。这才是动人心弦的召唤,是理想社会慷慨高歌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4.
<正>“政者,正也。”做官先做人,为政先修德。古往今来,做官与做人向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做任何事情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本。从儒家文化一直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到毛泽东指出的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无不在讲做人的重要,而且都把修身做人放在了第一位。身处领导岗位的干部如何立身做人,  相似文献   

15.
“眼睛”有时不可信,用“心”来“看”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这种世俗观念常给人误导,即使高明的领导者有时也会因此而误入“陷阱”。朱镕基曾是一位口碑好的总理,个人风格鲜明,爱憎分明,雷厉风行,又不乏幽默感。但是,他可能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只要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总不会错——恰恰就是这个节骨眼,有一次他落入了地方领导者精心设计的圈套之中。  相似文献   

16.
正严以修身,要严在修身铸德上。古人曰:"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当官从政、执政,实现政正、公政、廉政、勤政、清政等,品不正,格不崇、心不美、行不端,当官必然是庸官、执政必然出败政,掌权必然会失权。万事严中来、修身第一位、立德应领先。历史证明,政德隆,民德昌;政德毁,民德降。严于修身,说到底就是要以修德铸魂。德不修,一切无从谈起。严以用权,严在用权为民上。公器为公、公权为民,这是共产党的  相似文献   

17.
刘瑞 《思想战线》2023,49(1):165-172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工具理性与“思政”价值理性的二元对立使“育才”与“育人”呈现脱节状态,影响着“课程思政”工作目标的实现。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旨在打破“育才”与“育人”的壁垒局面,汇聚成立德树人的整体合力。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以强化政治引领,增进价值认同为根本;以落实主体责任,完善育人格局为抓手;以创新协作机制,促进协同发展为动力;以统筹各类资源,落实激励保障为依托,科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赋能、立德树人工程的圈层效应,全面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8.
钱天信已连续三届当选为闵行区人大代表。他在任职期间,不断提出自己履职的新要求,从“三勤”,“四心”到尽心尽责,切实履行一名人大代表的职责。  相似文献   

19.
一 《聊斋志异·夜叉国》中有惊人之问:“问何以为‘官’?”(我本想写“惊天之问”,后来想想,“天”居高,司空见惯,或不屑听此一问;人处卑,利害相关,闻之方惊。)书中答辞也妙:“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为官。”几千年来,中国为“官”者的自我感觉或老百姓对“官”的观感,大抵如此。  相似文献   

20.
李叶  贺晓科 《小康》2005,(6):64-65
中国儒家最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在“儒表法里”的历朝历代,真正信奉儒家的人如能由“修身”达到“齐家”的地步,已属十分不易。至于从而得以“治国、平天下”,则不过是一场空想。有无数的事实可以用来证明上述论断。浦江郑氏九世同居,明太祖常常赞叹不已。马皇后从旁提醒说:以此众叛,何事不成?太祖惧,于是招来郑氏家长,计划找借口诛之。做得到九世同居,郑氏家族不可不谓修身有道,齐家有术,可修身差点引来“杀身”,齐家险些招致“灭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说到底,“修身”、“齐家”能够创造、累积某种资本,拥有了这种资本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