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民政》2008,(6):22-24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可以说,社区就是一个个规模不等的小社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市民的身份不断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化,生活的重心也日益沉向社区。基层社区成为不断扩大的生活共同体,矛盾纠纷也随之日益多样化、复杂化。  相似文献   

3.
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这一提法时下很流行,但什么是“主流社会”,华人怎样才算融入了“主流社会”?却很少有人能回答得清楚。 我以为,美国的“主流社会”,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生活的社区内。紧密融入社区的生活中,也就是融入了“主流社会”。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总是能参与“主流社会”呢?我往往报以一笑,然后告诉他们:要想真正融人社区生活,我的一点经验是,要去社区里做义工…… 我曾在一个约有200户人家的“居委会”(Home owner Associanon,简称HOA)做“主任”。 美国的HOA,是一个没有报酬由志愿者组成的利益组织,注重的是邻里间的安全、社区的宁静和保值房价。如你  相似文献   

4.
中国开展社区建设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20多年来,社区从学者们的书斋概念变成政府的政策实践.进而变成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理念.并逐步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方式.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巨大进步的标志之一。完善的社区建设和丰富的社区生活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这个国家走向成熟的标志。“十一五”规划纲要把社区建设作为“十一五”时期的公共服务重点工程.把社区发展提到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对推动中国社区发展和社会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区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共同体”和重要活动场所,为“社会人”找到了相应的承接载体。“社会人”的许多需求,可以通过社区的社会服务和自我管理得以满足,或者通过社区组织向政府反映得以满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社区的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平台,而社区效能决定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6.
对“两型”社区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海 《学习与实践》2009,(11):144-148
“两型”社区建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型”社区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推进“两型”社区建设,要积极推进“四个一”工程,即:在全市社区建设一批“两型”基础设施,倡导一种“两型”生活方式,完善一个“两型”社区服务体系,形成一套“两型”社区长效工作机制。“两型”社呕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需要举全社会之力采取得力措施去实现。  相似文献   

7.
一、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必要性及其难点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空间。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变,城市的人们也逐步从过去的“单位人”转变成现在的“社会人”,单位的社会职能也开始向城市基层组织转移。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大量市场解决不了、政府又解决不好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质上都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迫切需要新的社会组织来承担过去由单位行使的社会职能,以实现社会的协调、和谐。社区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和重要活动场所,为社会人找到了相应的承接载体。  相似文献   

8.
新闻背景:2005年4月12日,重庆市沙坪坝3名参与抢劫的未成年犯罪人,到沙区某福利院参加社区劳动以悔赎自己犯下的罪行。这是重庆首次发出“社会服务令”,这也标志着重庆市实施“社会服务令”的正式执行。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加速转型——执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随着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社会成员也从“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城市基层治理由“街居制”走向“社区制”。社区是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最重要载体,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前沿,是社会生活共同体建设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0.
董晶晶 《群众》2007,(11):47-48
“面子”者,“情面”也,人皆有之。所谓领导者的“面子效应”,在这里主要指这样一种现象,即循正常途径无法办成的事,只要领导出面,对方往往会看领导的“面子”,从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事情轻松地得到解决。社会学家告诉我们:“面子”是个人在某一特定情境中的自我感觉和社会认同,而个人在社会环境下被认同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人在社会关系网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1.
贯彻和实施“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推进社区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要大力强化社区功能,加强城市党的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目标,以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为宗旨,创莉社区管理蚱摹制,建设“四化”网格社区,为大兴安岭地区建设“生态型花园式新社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具体作法:  相似文献   

13.
《上海支部生活》2007,(8):39-39
某区组织部门的调查表明:一些外资企业党建工作一直抓得很紧,但在党组织话语权的实现上却仍有不少制约因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大多企业资方与高层管理对党组织采取“三不”态度,即“不理解、不认同、不支持”。在他们眼中,党组织负责人只是他们的一员普通员工,并不认同他有以组织领导人员身份和自己对话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吴若增 《人民公安》2006,(16):39-39
我们是谁?我们是“老百姓”——人家常常这样叫我们。我们自己也常常这样叫,从来不曾感到有什么不对劲儿。甚王,岂止是不曾感到有什么不对劲儿。我们还常常感到很舒坦呢。“文革”时,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这权倾一时.却谦称自己为“小小老百姓”,让我们听了,感动得热泪盈眶.觉得他真谦虚真平和真亲切.和我们真是一个战壕。然而今天.不知别人怎样.反正我却常常感到我已经不总是一个“老百姓”了。甚至我就不是一个“老百姓”,我感到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比方说罢。对于社会,我是一个“纳税人”,  相似文献   

15.
张键 《精神文明导刊》2007,(9):20-21,23
1.城市社区的兴起 就西方来看.城市社区的发展主要源于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困境。这预示着,在社会正常的运行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是有边界的.这就在逻辑上提出了一种可能,即社会上还应存在着一种非市场和非政府的力量.这即是公民社会中的公共领域。由此可见.西方城市社区的发展基本上呈现出的是一种自然演进图景.即:在路径上,社区是随着市场和政府自身的发展出现相当的局限后而产生的一种新领域:在逻辑上,社区发展体现出一种市场、国家和个人三种力量相互博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江瑄 《现代领导》2014,(12):25-25
江苏省江阴市澄江街道普惠苑社区党委,以“关爱”和“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全力打造并亮化以“生活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主的三大服务中心品牌,做响做大做实民生品牌,积极创建服务型党组织。  相似文献   

17.
近日来,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33岁的浙江人闻小姐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月收入6000元。虽然在上海结了婚,买了房,但总觉得生活太压抑。于是,她毅然辞去工作,与丈夫一起移居成都。白天在社区里参加公益活动,晚上就去闹市区“摆地摊”,卖些饰品、围巾、衣物等小玩意。当有记者找到这样一位“另类”白领时,她告诉记者,哪怕亲戚朋友都表示不可理解,自己却从来没有后悔:“因为我找回了自己,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对广州市外来工子弟学校青年教师的城市融入和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后发现,这群青年教师无论在生活、就业还是身份认同上都与“农民工”无异。他们在户籍、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工作任务重、工资待遇低、缺乏社会保障、教师职业权威被削弱,本文称之为“教育农民工”。调查还发现,现行教育体制和户籍制度的“双重排斥”是导致外来工子弟学校青年教师社会融入程度低的根本原因。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可从保障外来工子弟学校青年教师的劳动权利、社会权利、发展权利三方面入手改善其生存状况,促进其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19.
“90后”常被人们认为有一种不知往何处去的生活迷茫。而造成生活失落的重要原因是“90后”不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承担一份什么样的责任或者怎样“正确”体现自我。理解“90后”现实生活行动状况与社会融合状况等,需要对“90后”的形成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20.
美国黑人文化认同的历程——以《桑尼的布鲁士》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丽 《求索》2007,(1):192-194
文化认同问题曾长期是美国黑人所面临的严峻考验。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小说《桑尼的布鲁士》,通过对叙述者“我”的心理变化的描述。巧妙而深刻地揭示了一部分黑人的文化认同的历程。“我”曾长期以“他者”的心态对待黑人及其遭遇,与真实的黑人世界格格不入。后来经过各种事件的触动,特别是在桑尼的音乐的感召下,“我”最终融入了黑人生活,完成了对本族文化的认同,从“他者”变成了“我们”中的一员。这一文化认同过程不仅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黑人的精神经历,也包含了鲍德温对黑人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