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雷颐 《北京观察》1999,(5):10-12
“五四运动”过去已经整整80周年了,这场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启蒙运动,开启了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新时代。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一大批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巨人,可以说都是在这次新文化运动中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伟人”,给历史打上了深  相似文献   

2.
黄健 《求索》2013,(12):144-146
20世纪初,中国新文学界确立的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其本质即为以进化论为思想理论基础、以人道主义为宗旨的“人的文学”观。胡适、陈独秀强调以人的真情和社会的理性理想为文学之本:鲁迅推崇“尊个性”、“张精神”的文学主张.并以此践行健全现代人性和现代人格精神的国民性改造工程:文研会作家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坚持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生终极意义的统一;创造社作家宣称,在文学“全”与“关”的表现中建构生命本体性的价值。20世纪初的这一系列文学思想主张型塑了中国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为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奠定了深稳的思想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3.
<正> 中西文化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自清末以来,始终争论不休;直至今日,仍是值得深入研讨的课题。距今七十余年前,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倡导人之一,自始便以西方文化鼓吹者的面貌,出现在中国思想文化舞台上,并成为现代西化思潮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全盘西化”口号,曾引起人们的激烈批评与争议。探究和总结胡适在中西文化问题上的是非得失,对于今日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也许不无借鉴的意义。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胡适西化思想的形成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和外国一直存在着正常的文化交流。长期雄踞东方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胡适揭橥张扬“好政府主义”。本文试从其社会背景及其思想体系入手解析胡适这一政治思想。20世纪初期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糅合,形成了胡适这一时代孤独者的性格和思想。他终生坚持自由主义,服膺实用主义,崇尚实学,对社会现状并非消极对待,而是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关心和参与政治,“研究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他的政治哲学观是政府工具主义,主张“好人”———社会精英努力共建好政府,为民众谋福利。“好政府主义”的实践虽然失败了,但我们看重的是其历史价值在今天的一些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适尽管在文化上持“全盘西化”和“充分世界化”的态度 ,但在学术研究方法上却走的是一条融合中西的路子。带有胡适特色的“方法论”实际上也是在融合中西学术研究方法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他的实用主义方法是西方实证方法与中国乾嘉考据方法的融合与创新 ;他的“明变”、“求因”的历史主义方法则是西方进化论思想方法与中国黄宗羲、章学诚等人倡导的“究源明迹”学术方法的融合与创新。胡适学术研究方法的这一特色充分凸现了人类文化(古今中西 )在接触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6.
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52.00元胡适是开创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现代著名学者,是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领袖。本书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对胡适的政治思想进行全面而系统研究的著作。胡适一生无论是作为学者还是政治人,都饱受争议。本书于学界热衷讨论的胡适之文化思想、哲学思想等论题之外,独辟蹊径,对胡适的政治思想做了专门而深入的探讨,对"问题与主  相似文献   

7.
汤伟丽 《求索》2008,(2):124-126
科学主义是胡适思想体系及文化实践的哲学基础。启蒙是胡适科学主义思想发展的文化心理动因。以科学方法或日科学精神的布道式宣讲来达到学术与启蒙之间的某种平衡状态,是胡适思想文化实践的重要特征。胡适对科学精神的提倡具有同时完成思想革命和学术革命的价值意义。但胡适以启蒙为主导的学术追求又有着内在冲突与局限,现实、功利的启蒙追求不仅阻碍并干预了其独立、客观的学术探索,有时甚至会使其述学走向科学精神的反面。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胡适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20世纪50年代,胡适思想却遭到了一场规模巨大的猛烈的批判。胡适思想为何会遭到如此大规模的批判?这种现象是偶然产生的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呢?可以肯定的是,偶然因素是有的,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其中蕴含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刘湘云 《人民论坛》2011,(10):232-233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胡适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20世纪50年代,胡适思想却遭到了一场规模巨大的猛烈的批判。胡适思想为何会遭到如此大规模的批判?这种现象是偶然产生的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呢?可以肯定的是,偶然因素是有的,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其中蕴含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知道何廉,最早是读胡适日记和《独立评论》“编辑后记”了解的。胡适第一次和何廉会面是在1931年2月12日,《独立评论》创刊后,何廉也是其撰稿人之一,何廉自己曾说:“我们两人(指和翁文灏)在该刊创刊初期,常为之写稿,募集资金以维持刊物的经营,该刊召开的双周会议常在胡适寓邸或清华俱乐部举行。”胡适在自己主编的那期常推出“微博式”编辑后记,对何廉的文章也曾有过精致的短评。第九十二期(1934年3月18日出版)何廉有文,胡适在后记的头条即重磅推出此文:“白银问题是今日的绝大问题,我们早就想请专家学者替《独立评论》撰文讨论。现在何廉先生寄来了一篇七千字的长文来,我们非常感谢。”  相似文献   

11.
胡适对他那个时代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由赞赏到否定,是随着他对个人主义、自由、民主等现代价值的认识深化而引致的。由于学识广博和思想敏锐,胡适的经济思想或者比具有工具理性倾向的自由主义学者更具预见性,或者比崇尚技术分析的经济学者更早发现计划体制的弊端。胡适对自己早年主张的忏悔,是中国现代合理发展的理论现象。  相似文献   

12.
1949年初,《公论报》对胡适赴台演讲期间发表的“和比战难”说及“自由传统”观的激烈批判,直接原因是出于该报对和谈成功的向往,更根本的则是源于该报在政治思想与立场上和胡适派的分歧.和谈破裂后,《公论报》的言论甚至已是放弃国民党,而期待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但当国民党将重心转往台湾后,《公论报》迫于压力,转而以“冷战”思维看待内战,“反共”成为该报的基调.在政治思想上,该报虽然认同“自由主义”,但是对“社会主义”同样向往,希望未来的新中国能够在苏美之间走出一条兼及政治民主与经济平等的“第三条路”,且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是人类最理想的制度.这与当时所谓的以“社会主义”弥补“自由主义”之缺的“新自由主义”思想有所不同.这一政治主张,是该报一直坚持的,即使政治形势剧变,仍不为所动.  相似文献   

13.
徐沐熙 《理论月刊》2023,(5):146-153
五四时期,为了实现国家层面的民族独立以及个体层面的个性解放,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启了救亡图存以及思想启蒙的运动,这两项任务目标都指向或关乎对包括道教在内的旧传统、旧文化的批判。其中陈独秀以“偶像破坏论”反对道教以正人心,鲁迅以“中国文化根柢说”批判道教,胡适以“贼赃说”指认道教为伪,钱玄同以“剿灭说”主张彻底消灭道教。批判内容涉及对道教长生不老、服食丹药以延年的批判;对道教鬼神、扶乩等封建迷信的批判;对儒道共谋主导之下的民间伦理的批判等。这些批判确实起到了清除人们内心的沉疴,破除封建束缚与压迫,给心灵留白以迎接新思想入驻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道教失去政治庇护几乎退出历史舞台,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和统治社会人心的隐形功能。但是道教并未湮灭,而是在随后的历史时期中实践着现代转型以及与时代精神同向而行的重构。  相似文献   

14.
失踪与幸存     
失踪与幸存艾晓明朱学勤在去年十月的《读书》上发表文章《思想史上的失踪者》,提到在1968年前后,上海一些重点学校的高中生,较早发生对“文革”的怀疑和独立思考,逐渐发展为青年学生中一种半公开半地下的民问思潮。他把这群人称之为“思想型的红卫兵”,或更中性...  相似文献   

15.
作 为对思想进行思想或反思的哲学 ,以怀疑为起点、以批判为先导为自己开辟道路 ,原本就是题中应有之意。难怪笛卡儿的无前提、无定见的哲学认为怀疑是智慧的开端 ,并提倡无处不怀疑。难怪齐克果大胆断言 :哲学由怀疑始 ,哲学思考之前我们先得有所怀疑 ,近代哲学由怀疑始。英国哲人科学家皮尔逊(1857年—1936年)可谓把握了怀疑哲学的真谛和脉搏。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通向知识和最终确信的唯一真实道路是怀疑和怀疑论” ,而“常识往往是理智冷漠的名字”。他进而揭示出 :与不动脑筋的推理、轻松的和过分现成的信仰相比 ,诚实的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兵法,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宝库,它不仅为现代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提供了参考和养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可以攻“玉”——营销策略和智慧的“他山之石”。市场竞争犹如战场角逐,兵家以诈为立,企业以争而存,均需斗智赛谋。处在  相似文献   

17.
今天,只要人们谈论新文化运动,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及陈独秀和胡适。如果说对陈独秀的评价曾有过不公允,但陈独秀作为《新青年》的创办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毕竟还是以革命家的身份站立于中国历史舞台上,而胡适却始终是以“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反面教员形象载入史册的。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进步作用不入正册,无论对全面评价胡适,还是对今人借鉴历史,吸取经验教训都是不利的。胡适因参加新文化运动而出名,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是以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5月推出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轨迹》一书 ,系王业兴教授在长期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 ,综合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 ,撰述而成。该书以史学著作的体例 ,史论结合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80多年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而又带有专题性的梳理 ,填补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系统研究的空白。该书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研究时段定位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直到20世纪末约80多年的这一时间跨度内。在内容的安排上 ,该书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将这80多年划分为若干时段来展…  相似文献   

19.
李儒斌 《求索》2011,(12):109-111
“实事求是”思想对当代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它的渊源可追溯至近代以来自严复,中经胡适,而影响到毛泽东的相关思潮。这股思潮有其特定的内容,从而,它的出现与内容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一个特定阶段的现象。本质上,它是中国在接受西方,走向现代化,走向富强的过程中最优秀的思潮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都是科学院,胡适先生说过“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那就是科学的思想;马克思也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们,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这也是社会学知识分子的科学思想、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