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公正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身存在和进步的普遍要求;自由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是每个人创造性潜能的实现和全社会发展进步的最为根本的必要条件,企业给员工的自由越多,员工便越能发挥其创造潜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关爱员工,增强企业凝聚力,是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对劳动的普遍关怀和尊重,就是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权利,维护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2.
姓名权是最早被确立的人格权,与生命、身体、健康、自由等其他“人格权”有着本质区别。姓名权是权利,生命、身体、健康、自由等其他“人格权”本质上仍属于法律上的利益。姓名是人身外之事物,为权利客体;也只有借助“权利”这个技术工具才能建立起其与特定主体之间的勾连。生命等人格利益是人之本身的必要要素,作为权利客体会造成主体与客体的混淆,而且不通过“权利”这个技术工具,也能实现其与特定主体之间的连结,并通过对“人本体的保护”而获得法律救济。姓名权具有自我决定姓名、使用姓名、变更姓名、请求他人以正确方式称呼自己等积极权能,以上积极权能决定了其必须在侵权法保护之外,独立构成一种权利。生命等人格利益并不具有积极权能,仅消极被动地受侵权法之救济,故其没有成立权利的必要。相反,若承认生命、身体、健康、自由等人格利益为权利,反而会为其添加有害的处分权能,从而带来贬损人格尊严的危险。以上反思,亦有益于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编的立法之完善。  相似文献   

3.
“旭日阳刚事件”所反映的其实是著作权和表演者权之间的冲突问题,而现有法律规定的合理使用制度和法定许可制度都不足以为表演者利益和公众利益提供足够的权利支撑。为此,我们应该适当扩张表演者权利,赋予表演者在尊重著作权人相关权利的条件下不经许可即可表演他人作品的权利,以此达到著作权人、公众、表演者等主体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近期美国在南海频繁的"航行自由"实践,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权益和国家安全利益。从管辖权分析,中国在南海的管辖权依据主要为"历史性权利",中国"历史性权利"的主张符合国际法的构成要件,美国对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的解读在国际法上并不准确,同时中菲南海仲裁案的判决也不能影响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美国军舰在通过中国南海水域时需要尊重中国的主权和安全权益,在外国军舰危害沿海国利益时中国的管制措施符合国际法,在执法方式上也符合国际法的要求。与美国的质疑相反,中国的岛礁建设活动能够保障航行自由和提供航运公共产品;美国用军舰主张航行自由破坏了南海的航行环境。  相似文献   

5.
“尊重他人”是青少年必备的品行。“尊重他人”教育对青少年品行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尊重他人”体现为尊重父母、尊重同学及尊重其他与自己交往的人。青少年“尊重他人”的途径是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克服嫉妒心理和培养宽容意识。  相似文献   

6.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党的一贯追求和主张,随着新时期我党对人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尊重和保障人权不仅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也是进一步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7.
《民法典》名誉权条款删去了"人格尊严"的规定,有学者认为这明确了"人格尊严"不受名誉权保护的原则,因为名誉权保护中的人格尊严相当于"名誉感",而"名誉感"又过于主观,保护名誉感会过度压制言论的自由表达。然而从法哲学的层面来说,名誉权是基于某种"可见的"或者"当然的"价值而获得的尊重,它不仅包括外在名誉的保护,即获得实事求是的评价的权利,也包括内在名誉的保护,即给予每个人最基本的尊重,后者又被称为"名誉感"。内在名誉的保护有助于个人控制自身的形象,发展健康的人格,与他人建立紧密的合作。尽管对公共事件和公众人物的评价是言论自由的体现,我们也不能像美国法那样纵容无节制的批评,而应该借鉴德国法,禁止将他人贬低为"非人"的动物或物品。此外由于《民法典》中的人格尊严可以最广义地解释为所有权利的基础,不适合作为具体权利的规范依据,因此当人们发表侮辱性的言论贬损他人的人格尊严时,我们仍应依据名誉权条款,而非人格尊严条款要求他们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8.
亲子关系,尤其是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作为家庭法的核心,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儿童权利公约》颁布后,国际正式承认儿童的法律主体性地位。儿童是自己权利的拥有者和行使者,而非仅仅只是法律保护的对象。父母作为儿童的法定监护人,对儿童从具有家父权威转变为承担父母责任。亲子关系中的儿童与父母以及第三人的权利和义务存在冲突,平衡这些冲突应承认并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地位,以儿童最佳利益作为首要考虑,对儿童的意见给予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Sars危机中发生的道德侵权现象 ,说明当前强化公民道德权利意识的重要性。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虽有差异 ,但是却有很大共性 ,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发挥着互补作用。应该利用法律、政策等措施强化道德权利的要求权、受回报权和自由权 ,建立公民维权意识和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公众权利的理念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一 所谓合同自由,是指个人自由地决定合同权利与义务,个人的意思表示自由,不受他人非法干涉。具体点,就是在无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允许合同当事人在其自由权利边界内完全依靠自己的判断进行选择,允许合同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任何约定,包括在合同中相互合意的条款。按照这个涵义,可以理解为以下两点:第一,合同当事人可以自由地决定合同的内容、订立合同的方式以及合同的形式,并且可以协议解除原有合同;第二,当事人可以自主决定是否缔约,可以自主选择合同的相对人。从这两点引伸出更深一层的含义,那  相似文献   

11.
试论青少年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李虹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中,建立较晚,其立法工作从80年代初起至今才有10多年时间,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包括自我保护意识与尊重他人权利的意识),尚在逐渐普及、深入之中,而对于青少年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更是一个尚未...  相似文献   

12.
诚实信用原则是合同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它确立了我国合同法以社会为本位,追求衡平正义的目标,要求人们在尊重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利益;它丰富了我国合同关系的内容,体现了现代合同法对当事人保护周密化、精致化的趋向,是我国合同法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使我国合同法成为一个科学的规范体系,为合同法生命之树常青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文字遗存和言论记录中,有强烈的自由意识的体现。通过这些思想史的信息,可以看到毛泽东的个性风格,也可以看到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影响。毛泽东主张自尽其性,自完其心,期求个性解放,实现自由的发展。他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曾经以反对孔学的"思想界的强权"为鲜明标志。青年毛泽东的自由意识,有历史主义的思索为认识基础。对于"纯粹"的"自由"之不可能,他也有自己的认识。分析和理解青年毛泽东的自由意识,对于认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风貌是有益的,对于认识毛泽东此后的思想脉络及其对政治实践的影响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时代,隐私利益的发展性和复杂性、侵权事实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导致通过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对隐私权进行保护遇到了重大挑战。在后法典化时代,需要明确隐私利益的核心是自然人不愿为他人所知晓的私密利益和私生活不被侵扰的安宁利益,即在多元利益衡量中确定和保护社会交往的基本界限。通过承认"风险和焦虑"是隐私被侵害的新型损害形式,以及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关联性,加大对被告安全保障义务的要求,结合人格权请求权和动态系统论的方法,在个案中协调和保护相冲突的权利和价值的解释论塑造,实现大数据时代隐私权保护和多元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从"伤害原则"角度看,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该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对个人的行为有制裁权,也才能对个人施加强制力量,而且从人权的平等保护,权利的多元化,以及人的尊严不可侵犯的角度而言,"二奶"的权利不应被克减,不应被排斥在权利的边角,而是应得到法律的尊重和保护。  相似文献   

16.
刑事古典学派与近代学派对刑事责任的哲学根据有不同的认识,前者主张意志自由论,后者否定意志自由论,主张因果决定论。我国刑法学界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普遍肯定人具有相对的意志自由,进而认为相对的意志自由是刑事责任的哲学根据。基于此,刑事责任量的哲学根据应是意志自由程度。之所以意志自由有程度之分,是因为意志自由以认识为前提,而人的认识能力不但具有有限性,而且具有大小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权利之功能在于保障人之自由,权利为意志的自由,以实证角度出发,权利主要包含利益与法律之力两种因素。请求权本质上系法律之力,不存在被侵犯之可能。请求权实乃相对法律关系的抽象与提取,基于基础权利而生。请求权为基础权利内在的法律之力的外化,旨在维护权利所含利益。请求权成为基础权利向诉权过渡的中介,体现了私法对个人自由的极大关怀与对意思自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从共和、自由、法治看西方宪政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宪政是一个限制政府权力的政治制度.它建立于共和主义、自由主义、法治主义等理论基础之上.共和主义强调天下为公、谋求共同福祉;自由主义主张自由与权利以及对少数人的尊重;法治主义要求政府守法和违宪审查.三者共同支撑起西方宪政大厦.  相似文献   

19.
法本位的理论基础涉及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个人、社会之论辩及其对法本位的影响,涉及中国经典理论中民本思想的演进、超越与民本位的奠定,以及法学方法经典理论与公私法本位的确立等。社会和个人主义理论范式早有先驱。在自然法理论中,个人主义的实质是呼唤个性解放、独立和自由。狄骥运用他的社会连带理论猛烈攻击“国家主权”和“个人权利”的观念。社群主义批评个人主义的主张导致忽视国家维系的良善生活;权利本位正如自由一样,只可能是相对的,应当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始于与神本相对峙,而终于与君本相对立。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新超越,也为权利本位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转变陈旧观念,重新认识资产在人们的观念中,“资产”即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财产,包括货币资金、固定资产、材料等。《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明确规定:“资产是指高等学校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它权利。”很明显,“资产”不仅仅是指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资产,还包括债权和其他权利。具体来说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四大部分。对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管理,各高校多年来都形成一定的管理办法,而对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则缺乏足够的认识,更谈不上产权管理意识。计划经济时期高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