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9 毫秒
1.
苏联的特权阶层早在斯大林时期就已形成。这里讲的特权并不是指对某些有特殊贡献的人或一部分领导人给予较高的工资或待遇,而是指利用权力享受种种特权。苏联的特权表现在:名目繁多的津贴,免费疗养和特别医疗服务,宽敞的住宅和豪华的别墅,特殊的配给和供应,  相似文献   

2.
微观察     
《乡音》2014,(4):1-1
公务员应该有为国工作的荣誉感 《中国青年报》:特权本来就不是一个好事,特权是封建时代的东西。公务员就是一种职业,一种正常的职业,和其他职业是平等的。当官为了特权,可以坐轿子,可以娶小老婆,可以随便用公家钱,那是封建社会的特权。在社会主义社会,你不应该有特权。在取消一些不该有的浪费、侵占、挪用公共资源的特权后,有人说官不好当啦。当官没意思啦。我们是人民公仆,不是封建官僚,这点一定耍弄清楚。所以,我觉得,现在社会上一些人的想法就是有问题的,好像当官就是要发财,不发财我就不来;当官我就要享受,不享受我就不来。公务员本来就是一个奉献岗位。  相似文献   

3.
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尤其是垄断行业收入畸高的问题,首先要破除特权,扭转垄断国企凭借资源占有权与民争利的局面,使其利润真正为全民所有,用于提高国民福祉。而改革的关键在于,以民主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实现对分配权力的控制,使国企内部的分配行为依照民主和法治的程序进行。  相似文献   

4.
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 :“我们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 ,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 ,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在某种意义说 ,失去人民和法律监督的权力 ,可以视为特权。目前 ,铁路企业存在的干部作风问题 ,很大程度上与特权有关。特权在干部的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就是特权主义的表现。端正干部作风 ,必须反对特权主义。  一、解决特权问题是端正干部作风的关键问题特权主要是指超出法定范围的用权。特权主义主要表现于“权力至上”和“权力私有”的特权思想 ,以及“权力滥用”和“以权谋私”的特权行…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区物业关系中的权力博弈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燕  朱光喜 《前沿》2010,(16):71-74
单位制社会解体和货币分房政策推行的结果,是城市社会形成了由多元权力主体参与的社区物业关系,这些多元的权力主体之间由于利益逻辑的差异相互之间展开了错综复杂的博弈。然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家、市场、社会三者之间权力再分配的不对称性决定了社区物业关系中的权力博弈是力量对比失衡的非均衡性博弈,其现实影响就是侵犯业主合法权益的物业纠纷的大量产生和业主维权的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通过对资源的配置,通过对劳动力的报酬,实现了第一次财富的分配;而政府作为公共机关,通过公共权力,利用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实现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这被称为第二次分配。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以“敦促国家出台政策鼓励慈善家”为由提出了“第三次分配”的理论,即个人或企业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捐赠出去。我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缩小财富差距,关键在于财富的分配,因此应当有三次分配  相似文献   

7.
新语录     
《中国人大》2012,(7):5-5
任何改革都是利益的再分配,权力的再分配,不可能做到人人得益。改革也不可能不出问题,只能争取少出问题,不出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场所,无论是劳动力的供给者——劳动者,还是劳动力的需求者——企业等,都处于平等的市场地位。不存在任何超市场的经济和政治特权。而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力所有者却因为户籍的管制、城乡差别、居住地、就业单位和职业等的不同造成劳动者身份的差别,使一部分人因为本地人而优越,另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徐佩华 《理论月刊》2002,(10):31-32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更有效地配置生产资源,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过程就是市场配置生产资源的过程,离开了按生产要素分配就不能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分配是实现按生产要素的基本手段,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配置生产资源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0.
话语精萃     
代表的满意度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交易,满意就是满意,不满意就是不满意。违心的满意有悖“代表”这一神圣职务,有负选民的殷切重托!——在“一府两院”办理代表议案、建议之后,河北省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曹广法组织代表严把“满意关”,并把此作为检验代表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标准。肯为民办事,民就找你办事;想为民办事,就能办实事;会为民办事,就能办成事。——这是江苏省洪泽县人大代表顾锡富当代表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他说这里“字字句句都有说道”。把“权力来源于官”向“权力来源于民”转变,把政府“权力本位”向公民“权利本位”转变,把“…  相似文献   

11.
刘玉红  ;刘新荣 《求索》2014,(11):105-109
基于伦理、经济视角或"代际多数"原则的资源代际分配解决方案,缺乏对个体行为的约束性,无法有效阻止当代人对资源利益的过度追求。资源代际分配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是代际间权力的失衡。解决资源代际分配问题的关键在于调整不同代际间的权力结构,为后代人找到一个合适的"权力代言人",实现后代人权力意愿的现实表达。鉴于制度的"生命力"、"约束力"和"公信力"等"代言"功能更强于政府,因而寻找并确立后代"代言人"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资源代际分配制度。但制度的演化存在强制性和诱制性两种方式,诱制性制度变迁需时较长,不利于快速解决我国目前资源分配的不公平问题,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演化路径才是构建合理资源制度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沈晓阳 《新东方》2000,(3):16-18
个人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存在着一个正义与否的问题。所谓分配正义,就是根据各个人的不同情况而给每个人以应得的东西。历史上对分配正义的根据主要有5种观点,应将其中合理观点纳入到一个系统之中,形成分配正义的根据的新观点,以体现自由、平等、博爱和效率等价值观。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分配正义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要求。  相似文献   

13.
贾后明  丁长青 《前沿》2009,(5):100-103
由政府和民间慈善机构提供的社会福利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既不同于暴力与权力分配的单向掠夺,也不同于市场分配的双向交换,而是非市场化的基于道德的单向给予。民间组织与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产生条件不同,目标定位也不同,需要明确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社会福利在社会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住房双轨制改革及其不平等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住房分配是社会主义福利的重要部分,但中国住房分配往往偏向于一部分权力单位或富有阶层,使得住房分配不平等的现象更加严重。本文考察了住房制度改革的历史经过;探索了住房分配不平等形成的原因,进而探讨了住房分配的不平等现象是如何在中国住房分配的结构下得以延续的。  相似文献   

15.
《公安研究》2011,(8):93-93
曲顺兰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1期撰文认为,税收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对于政府矫正和补充市场分配缺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税收调节不是万能的,它受一定条件的局限。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总体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对高收入群体的调节效果微弱。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应调整财税理念,从公平分配的角度出发,对...  相似文献   

16.
<正>外界认为农民生活贫困,但如今农民的满意度确实提高了,只是少数被征地的农民会产生一种不满意感。因此不要给这些人强加一些标签来进行看待比较引发的"相对剥夺感"所谓的底层是相对意义上的。任何一个群体中都有一部分人不满意,而不是一个群体中所有的人都不满意。比如说2006年废除农业税,绝大  相似文献   

17.
<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但收入差距令一些人诟病。人们并不愤怒市场经济,而是愤怒权钱交换的市场关系。市场经济需要竞争,需要有结果的不平等。但如果说竞争是社会这艘船前行的引擎,那么公平就是这艘船的压舱石。用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话说,这就是"公平的正义"问题,正义是一个社会合作体系里的最高价值。这里的正义主要指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划分方式,也可称作分配正义。社会不平等的合理存在,但这个不平等必须是可控的,符合社会整体的合作发展的。对此,不应只是考虑让权力退出市场,同时还应发挥政府对社会再分配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警惕特权现象的蔓延和制度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权现象是一种反社会、反权利、反法治、反制度的政治现象.在当下的中国,虽然不存在制度化的特权现象,但却出现了制度化的趋势,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特权现象主要表现为权力的垄断性和扩张性、权利的特殊化和等级化、职务的终身制和世袭制.特权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不仅助长权力崇拜、危害社会公正,而且破坏社会信任、加剧制度惰性.特权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但直接原因是对公共财产之非公共支配和对公共权力之非公共运用.遏制和清除特权现象,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  相似文献   

19.
权力是一种稀缺的政治资源。权力资源的配置,就是对权力进行分配和授予,构建一个适合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权力结构和体系。用什么人,权力掌握在什么人手里,这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社科院最新的一项集纳研究——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13年春季报告中,专家表示,中国民众非"仇富"而是仇"不公"。按照专家的解释,民众所仇的"不公",显然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但其实,这里的"不公",并不仅仅限于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权力运作的过多"不公开",也会导致民众产生强烈不满。许多权力部门、包括国有垄断企业等信息不透明,办事往往不够公开,给各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的暗箱操作提供了滋生蔓延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