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电子商务经营者的信用造假行为日趋泛滥,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相较于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消费者权利的保护与直接救济更依赖于民事法律制度。建立第三方信用评级机制、健全相关民事责任体系、完善"网购"纠纷在线多元解决机制,可减少"炒信"不法行为对消费者的侵害,并给予其及时救济。  相似文献   

2.
犯罪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是指赔偿义务人因为自己的犯罪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 从而通过财产赔偿等方式对受害人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法律制度。在刑事案件中,当犯罪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时,被告人的行为就不仅仅只触犯了刑法,同时还在民法上构成了侵权。从现有刑事、民事法律制度看,犯罪类侵权案件中的受害人可以提出精神损害赔偿。建立犯罪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气污染环境侵权案件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大气污染侵权均较严重;粉尘是致使大气污染侵权最为严重的污染物,工业生产行业是大气污染侵权的主要行业来源,需要重点防治;案件原告胜诉率低、上诉率偏高、案件调解率较低,我国环境司法审判能力仍亟需提高。司法审判中因果关系证明标准、精神损害和后续治疗费用计算标准,鉴定结论的采信等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保护受害人利益和大气生态环境,建议制定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完善大气污染环境损害评估和救济法律制度,提高环境司法能动性,明确环境侵权案件裁判规则。  相似文献   

4.
金钱赔偿作为精神损害国家赔偿法律关系的内容之一,有着“抚慰、教育、惩罚”的三重社会功能。在国家赔偿法中进一步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确立非财产救济为主,金钱救济为辅的实施原则。其金钱赔偿的具体数额由法官自由裁量确定。  相似文献   

5.
法律意义上的救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救济。法律意义上的救济指的是一种制度,而非物质帮助。它是指国家通过裁决社会上的争议,制止或矫正侵权行为,从而使合法权益遭受损害者能够获得补救的一种法律制度。行政救济是法律救济的一种,是国家机关通过解决行政争议,制止和矫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侵权行为,从而使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获得补救的法律制度。它是针对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所产生的消极后果进行的法律补救,它是行政相对人在受到行政主体的不法侵害时所享有的救济途径和救济手段。由法律所确定和规范的行政救济,就构成行政救济法…  相似文献   

6.
樊明达  胡海涛 《理论月刊》2005,(10):108-111
对行政侵权精神损害的异质赔偿是文明社会国家责任制度是否完善的一个标志。建立行政侵权精神损害的异质赔偿制度是现代法治和保护人权的必然要求;是建立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建立行政侵权精神损害的异质赔偿制度,对于丰富行政法律责任制度内容,完善我国国家侵权救济体系,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公民人权的保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现有住房公积金纠纷法律救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住房公积金的性质探讨了公积金纠纷的法律属性,认为住房公积金纠纷应当作为劳动争议按劳动争议的法律救济机制处理,并就此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行政处分是对应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公务员予以惩戒的法定形式。如果行政处分违法或不当则有可能侵害公务员的合法权益。考察世界各国行政法,一般都构建了公务员因行政处分遭受权益损害的法律救济制度。我国大陆地区现行的公务员行政处分法律救济制度存在诸多缺陷,未能充分实现其保障公务员权益的目标。完善现行的公务员行政处分法律救济制度,应当建立公务员行政处分的司法救济机制,并健全公务员因行政处分遭受权益损害的赔偿程序。  相似文献   

9.
刘灵芝 《前沿》2011,(23):121-124
社会保障权法律救济即当公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可通过法律途径寻求社会保障权争议的解决,使权利人的社会保障利益得到恢复或补偿。健全社会保障权法律救济制度能够保障公民生存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行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被视为特别的私法制度,平等就业权司法救济实践中呈现出来的诸多问题亟须通过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予以解决。反就业歧视法属于以保护他人利益为目的的行为法,平等就业权的法益结构是人格尊严与就业机会两位一体的利益集合。平等就业权争议应当属于劳动法领域的特殊侵权纠纷,适用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中国反就业歧视法应当建立举证责任转移制度和抗辩制度,将就业机会纳入损害赔偿范围,将强制缔约设定为独立的责任类型,并按照保护法益建立相应的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1.
《天津人大》2012,(8):22-23
近年来,随着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继出台,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制度与劳动法律法规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劳动者利益受到损害、劳动争议案件逐年激增,己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建立是对国家法律体系的一种完善,同时更是国家公民福利制度前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权利的保护,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作为刑事犯罪的被害人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立法保护,这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和倡导的和谐社会的建立是背道而驰的.同属国家救济制度的新国家赔偿法增加了精神损害赔...  相似文献   

13.
缺陷产品自身损害不是对所有权的侵害,也不是纯粹经济损失;属于合同法领域而不属于侵权法领域,不构成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不能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利益而破坏现有法律体系,扩张侵权法的适用。缺陷产品自身损害应该寻找合同法上的救济,扩张适用现有的三包制度,对生产者施加瑕疵担保责任。  相似文献   

14.
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构建意在保障公民知情权,建设服务型政府。救济制度不仅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的保障,而且是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从研究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理论基础入手,针对我国目前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现状,借鉴国外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救济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以法治化的途径解决集体劳动争议,法治化对社会和谐的功能与价值在于:通过法律程序的设定将罢工等集体劳动争议行为进行“去政治化”的处理、将复杂的社会问题转化为相对单纯的法律技术问题,具体而言,集体劳动争议法律调整基本的制度框架由争议表达机制与反应机制两大体系构成。  相似文献   

16.
“性骚扰”作为一个舶来品如何在中国法律制度中被良性借鉴,需要对其发源地美国的性骚扰法律制度进行全面理解。而雇主责任是其性骚扰法律制度中的最大亮点:在职场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下雇主有维护安宁的劳动环境的义务,违反这个义务则需要对受害人因此遭受的损害承担补偿甚至惩罚性赔偿的责任。因此,引进雇主责任是中国性骚扰救济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警察行政救济制度是国家行政救济制度的组成部分,也是警察法体系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国家行政救济,是指公民、组织因国家行政机关的违法或不当处分,使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蒙受损害,请求国家行政机关予以补救的方法,称“国家行政救济”;规定行政救济补救方法的法律规范,称“国家行政救济法”。警察行政救济是国家行政救济的一种,它是指公民、组织因警察机关的违法或不当的警察行政行为,使其合法权益遭  相似文献   

18.
王聪  陈民 《前沿》2012,(4):75-77
加害给付源于德国积极侵害债权的理论,20世纪初,在德国民法中被提出后即被称为“法学上之发现”,并作为大陆法系债法理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而备受关注,争议不断。本文从加害给付的概念、构成要件人手,通过对现行法律规定,特别围绕《合同法》第122条的不足,提出加害给付法律救济途径的研究焦点,提出在适用扩张后的违约责任为原则的基础上,在履行利益的赔偿范围上加以完善,以立法形式在违约责任中引入精神损害赔偿救济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张姝 《长白学刊》2007,(4):50-52
没有完善的法律救济,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保障权。从我国现行法的规定来看,目前只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和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权可以得到司法救济,而这种救济是不完整的和有限的,亟待完善。立足于我国司法实践,有两种思路可供参考:一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探索处理社会保障争议的理论和原则,补充和完善法律规定,使社会保障权作为一般权利得到救济;二是积极探索将宪法作为法院审判案件的直接依据或建立违宪审查制度,使社会保障权作为宪法权利得到救济。  相似文献   

20.
2007年是我国劳动领域立法最为密集的一年,其中三部法律构成了劳动立法的主体。《就业促进法》为充分就业、平等就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劳动合同法》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石;《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劳动争议提供了法律救济的途径。这三部法律各有其突出亮点和内在逻辑,前后呼应、互相衔接,是我国劳动关系领域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