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云南省44例主动脉夹层破裂死亡的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此类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收集2002~2017年昆明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受理的44例主动脉夹层破裂死亡案例,对其一般情况、临床分期、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病理分型、内外膜破裂情况、直接死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主动脉夹层高发于在40~49岁,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为急性主动脉夹层。冬季死亡数最高,春季死亡数最低;疼痛为最常见首发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是重要危险因素;A型主动脉夹层占比高于B型主动脉夹层,破口主要发生在升主动脉,其形态多为横行;心脏压塞是主要死因。结论主动脉夹层破裂前多有明确首发症状,可合并多种高危因素,注重与损伤的鉴别以及医疗因素的因果关系判断,对法医学鉴定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破裂的死亡原因、临床表现及法医病理学特点。方法对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2001—2011年受理的63例主动脉夹层破裂致死的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动脉夹层破裂好发于中青年男性(30~49岁);病理分型以DeBakeyⅡ型为主;常见死亡原因为心脏压塞;临床症状以中腹痛最为常见,但其疼痛部位和主动脉夹层部位吻合度不高,部分可无明显症状;破裂口多在升主动脉,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理改变。结论熟悉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及法医病理学特点,对此种疾病生前诊断及死因鉴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致死性心脏压塞的法医病理学特点和鉴定要点。方法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2005~2015年完成的38例心脏压塞致死案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致死性心脏压塞好发于男性(71.1%),平均年龄44岁;直接死因血性积液34例,非血性4例;根本死因以疾病多见(73.7%),主要为夹层动脉瘤、冠心病、恶性肿瘤;发病12小时内死亡占75%;涉及医疗行为30例(78.9%),26例无医疗过错(86.7%);疾病致死案件涉及伤病关系15例(39.5%)。结论掌握致死性心脏压塞的法医病理学特点和鉴定路径是准确完成该类案件法医学鉴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14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致死的法医学鉴定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主动脉疾病引起的死亡中 ,夹层动脉瘤 (dis sectingaorticaneurysm ,ADD)居第一位 ,其发病率为 5~ 10人 /10万人 /年 ,近年来呈上升趋势[1] ,在法医学检案中也时常遇到。本文收集 14例夹层动脉瘤尸检资料 ,对其瘤体类型、发病的特点及病理学表现进行分析、讨论 ,以求为法医学鉴定提供病理学基础。1 材料与方法收集同济医学院法医系 1990~ 2 0 0 1年 14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尸检案例 ,复查文字材料所记载的发病、死亡经过及大体标本检查的内容 ,根据病理切片的镜检结果 ,结合文献进行分析。2 结 果2 1 临床资料分析本文 14例主动脉…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夹层破裂与非破裂管壁的病理学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和金属基质蛋白酶(MMPs)与主动脉夹层病变的关系。方法对本教研室1999年~2001年尸检14例主动脉夹层破裂致死(破裂组)和8例主动脉夹层因其它疾病死亡(未破裂组)的尸检案例资料,应用W e igert弹性纤维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对两组主动脉夹层的动脉壁结构,CD68着色及MMP-9活性进行对比观察,并对免疫组化阳性染色进行图像分析。结果W e igert染色显示,两组管壁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均有较明显的分离、断裂或消失,但破裂组病变程度比未破裂组更重。免疫组化与图像分析结果显示,CD68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在破裂组为0.933±0.750,未破裂组为0.617±0.674;MMP-9活性的平均光密度值在破裂组为0.924±0.541,未破裂组为(0.651±0.988);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和MMP-9活性与主动脉夹层动脉管壁的病变程度及破裂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6.
唐晋  王居生 《证据科学》2003,10(4):248-249
在监管场所非正常死亡检验鉴定中,笔者曾遇到一例少见的主动脉夹层分离致死的案例,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硬化性脑底动脉瘤(cerebral aneurysm,CA)破裂死亡者生前一般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死亡过程急速,且CA多数体积较小,容易漏诊;另由于诱发CA破裂的因素很多,其破裂后可致蛛网膜下腔广泛性出血而致人死亡,故成为法医学鉴定的难点。本文报道一例因性活动致硬化性脑底动脉瘤破裂死亡的案例,并对CA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法医学鉴定进行探讨,旨在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1案例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高血压主动脉夹层猝死的死因、临床症状及法医病理形态学特点,以期为非高血压主动脉夹层猝死的法医病理学诊断及规范尸体检验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2015年本司法鉴定中心受理鉴定的8例非高血压主动脉夹层猝死的案例进行统计、归纳和分析。结果非高血压主动脉夹层破裂多见于40岁以下男性,病理分型主要为De Bakey I型,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无1例临床确诊。经基因检测1例确诊为Marfan综合征,1例存在Smad3基因变异。非高血压主动脉夹层均无高血压病史,排除外伤,均未见高血压病相关病理学改变,镜下大动脉检见弹力纤维减少、平滑肌减少、囊性中膜变性、炎细胞浸润等改变,某些案例还见于中动脉。结论非高血压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学和炎症等多因素密切相关,常常波及全身多血管病变的特点。尸检时除了系统检验大血管的同时,还有必要对全身的中动脉进行检验,建议积极进行基因检测,探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钝性椎动脉损伤在法医学实践中时有发生,但因椎动脉大部分区域走行位置较深,容易出现漏检甚至错检。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其致伤方式多样,可由一种或多种成伤机制同时作用,伤者常因直接损伤或继发性动脉瘤、夹层等病变,引起即刻或迟发性脑卒中以及压迫损伤周围结构,轻者致残,重者致死。当合并椎动脉粥样硬化、发育异常等疾病时,将增加致残或死亡的风险以及法医学鉴定的难度。法医学鉴定时须详细了解案情,对疑似椎动脉损伤的案例,除常规检查颅内段外,还应注意检查颅外段。若条件允许,可在解剖前或解剖时辅以血管造影,提高鉴定效率和意见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杨静  王晔  幸宇  刘敏 《证据科学》2004,11(4):282-28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保险公司的直接请求权,从而缓解了患者在请求赔偿方面的特点及法医学鉴定要点。方法通过对华西医科大学法医鉴定中心1983—2001年尸检检出的127例各种原因所致的SAH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类SAH案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3:1,高峰年龄为21~40岁。按SAH常见特征可分为外伤性、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脑血管粥样硬化、中毒、伴发于心脏疾患、其他等八类。其中,外伤性与脑血管畸形最为多见。外伤性SAH与脑血管畸形出血可见于任何年龄,多见于11~50岁,脑血管粥样硬化出血仅见于50岁以上者,动脉瘤破裂出血者并不多见,见于11~50岁。以SAH为死亡原因者,32例,占25%,多见于脑血管畸形与动脉瘤破裂,出血部位多见于脑底及小脑天幕以下。大多数SAH,出血部位多见于大脑表面,较为局限,出血量较少,非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多数SAH并非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SAH死亡者,其死亡性质多属自然死亡。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夹层破裂死亡的案例已有不少报道 ,但腹主动脉的巨大动脉夹层破裂死亡的案例少见 ,笔者遇 1例 ,现报道如下。1 案 例张某 ,女 ,5 5岁。某日中午在田间劳动时觉左腹部疼痛 ,到卫生所治疗 ,肌肉注射山莨菪硷(6 5 42 )一支后病情缓解回家。下午 5时因腹部疼痛加剧 ,再次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创伤性颈内动脉颅内段破裂的损伤特点,为法医学检验与鉴定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1例创伤性颈内动脉颅内段破裂的尸体检验案例,记录并统计死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现场失血情况、颈内动脉颅内段破裂部位、破裂处管壁硬化程度、颅脑损伤、血乙醇含量以及死亡原因等信息.结果 11例均为现场死亡,其中交通伤7例,高坠伤...  相似文献   

13.
意外电击死的法医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电对人体形成的损害和引起的死亡,在法医学鉴定中日渐增多。正确鉴定是否电击伤或电击死,以及鉴定是死前遭电击还是死后遭电击是法医学鉴定的重要课题。本文收集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法医学系1992~2002年内检验的63例因意外电击致死的案例,分析探讨了有关电击致死的法医学鉴定问题。1材料1.1基本情况在收集63例电击死案例中,男性占61例,女性占2例。多分布于青壮年,以21~40岁为多,共47例(占74%)。其中,来沪民工44例。1.2电击死案件发生与季节关系收集的63例电击死多发生在4~9月份,其中4~6月份有11例,7~9月份有44例,这两个季度共55例,占8…  相似文献   

14.
Qin HJ  Li F  Ma SL  Mo YN 《法医学杂志》2006,22(1):65-66
围产期母婴死亡所致的医疗纠纷在医疗纠纷的法医学鉴定中占有相当大一部分比例。本文从死者性别年龄、涉及医院、尸检结果、医疗行为过错情况等方面统计分析了49例围产期母婴死亡的医疗纠纷尸检案例,揭示了围产期母婴的常见死亡原因、医疗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医疗纠纷的发生原因等,希望能对该类医疗纠纷的法医学鉴定、医疗纠纷的正确处理和防范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1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案例的法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保险公司的直接请求权,从而缓解了患者在请求赔偿方面的特点及法医学鉴定要点。方法通过对华西医科大学法医鉴定中心1983-2001年尸检检出的127例各种原因所致的SAH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类SAH案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3:1,高峰年龄为21~40岁。按SAH常见特征可分为外伤性、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脑血管粥样硬化、中毒、伴发于心脏疾患、其他等八类。其中,外伤性与脑血管畸形最为多见。外伤性SAH与脑血管畸形出血可见于任何年龄,多见于11~50岁,脑血管粥样硬化出血仅见于50岁以上者,动脉瘤破裂出血者并不多见,见于11~50岁。以SAH为死亡原因者,32例,占25%,多见于脑血管畸形与动脉瘤破裂,出血部位多见于脑底及小脑天幕以下。大多数SAH,出血部位多见于大脑表面,较为局限,出血量较少,非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多数SAH并非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SAH死亡者,其死亡性质多属自然死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云南猝死(sudden death,SD)的流行病学及病理学特点,为猝死的防治和法医学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2009—2017年尸体检验的363例猝死案例,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发病到死亡时间、好发季节、死亡原因及诱因等猝死相关因素。结果猝死者男性多于女性,≥35~55岁年龄段为猝死高峰,发病后6h内死亡率较高,各季节死亡人数从高到低分别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导致猝死的前十位死亡原因依次为冠心病、不明原因猝死(sudden unexplained death,SUD)、脑出血、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主动脉夹层破裂、心肌病、肺炎、肺动脉血栓栓塞、羊水栓塞、过敏。运动,输液、手术、药物以及轻微损伤是冠心病猝死最常见的发病诱因,意识障碍或昏迷、胸痛或胸闷以及腹痛是冠心病猝死最常见的死亡前症状。结论中年男性猝死最常见,是猝死防治的重点人群。在法医学鉴定和猝死的防治中应对不明原因猝死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7.
脑动脉瘤(cerebral aneurysm,CA)是一种先天或后天性脑动脉壁局部异常膨出,膨出处较薄弱,可因自发或外力诱发而发生破裂。由于死者生前一般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死亡过程急速,故成为法医学鉴定难点。本文通过分析4例伤病共存的脑动脉瘤破裂死亡的尸检报告,结合文献探讨脑动脉瘤病理特点、外伤的参与度及法医学鉴定注意事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药物(低分子右旋糖酐)过敏性休克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思路及关键点,从而为审判提供划分侵权责任及医疗赔偿的科学依据。方法 详细报道一例低分子右旋糖酐药物过敏性休克死亡的两级医疗事故鉴定,法医学鉴定及二次不同的法院判决结果的医疗纠纷案例。结果 两级医疗事故鉴定均认为该例属医疗意外,不属医疗事故,一审判决驳回起诉。法医学鉴定认为在对该例的抢救过程中确存在不当之处;患者确因药物(低右)过敏性  相似文献   

19.
在法医学实践中原发性单纯型脑干损伤(primary simple brain stem injury,PSBSI)由于死亡迅速、损伤病灶轻微、隐匿,常引发死因鉴定困难或争议.本文对4例PSBSI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鉴定提供借鉴. 1 案例资料 例1 胡某,男,79岁,被中型客车迎面撞击,当即倒地死亡.尸体解剖检验:左顶部头皮片状擦挫伤;颅骨无骨折,蛛网膜下腔无出血,大脑、小脑未见出血,脑干各切面肉眼未见明显出血病灶.病理学检验:大脑、小脑、颈髓等未见异常,桥脑、延脑内见灶性、裂隙状出血,局部轴索肿胀.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粥样硬化,管腔狭窄Ⅰ~Ⅱ级,余各脏器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20.
机械性窒息死亡的案例在各类非正常死亡中比较多见,但活埋致死的案例较为少见。作者将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并对其死亡机制、尸体现象及法医学鉴定做分析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