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埃德蒙·伯克被誉为"现代保守主义之父"。保守主义的一个核心内涵是历史功利主义,伯克以此为基础,致力于保守传统,认为风俗和习惯蕴含了历史的经验与智慧,对指引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他反对激进的理性主义,主张以审慎的准则、渐进温和的改良方式来保守传统。埃德蒙·伯克富有意义的启示在于,传统只有在继承并超越自身的过程中才能得以真正保守,要寻求对传统的否定和继承、批判和创新之间的平衡点,并以此塑造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文化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埃德蒙·伯克与托马斯·潘恩是18世纪的著名思想家,分别代表着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两大思潮。二者思想中保守的理性主义与乐观的理性主义、代际契约观与股份契约观、混合制政府观与代议制政府观、民主悲观论与民主乐观论等方面的对立,充分体现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激烈论战中。  相似文献   

3.
辜鸿铭是一位在近代史上争议甚多的人物。在保守主义的阵营里,他执著的中国文化情怀鹤立鸡群,他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另一个思想面相,作为"五四"的一个有机组成,我们不能没有辜鸿铭。他的文化保守主义有着特殊的时代、教育、家庭及其性格原因。  相似文献   

4.
年轻时代的索尔兹伯里思想守旧,他拒绝变革,反对民主。19世纪六七十年代,面对社会形势的变化,索尔兹伯里重新思考他的保守主义。1881-1885年,他的保守主义思想正式形成。索尔兹伯里的保守主义延续了迪斯累利"托利民主"的原则,吸收了格莱斯顿的自由主义和张伯伦的激进主义的部分内容,在英国保守主义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百年来的法律建设活动,肇始于清末修律。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认同援引西法、变革中法的同时,始终固守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底线,希望以此来维系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采取审慎渐进的变革模式,并强调保持法律的民族性,体现了文化主体意识的自觉。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并没有提供走向现代化的前期思想资源,使得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清末修律活动中立足国情、守护传统的同时,也很难给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行程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
新保守主义思想是美国外交史上影响政府对外政策的一股重要力量,美国历届共和党政府充分践行了新保守主义的外交理念,逐渐确立了新保守主义的合法性地位。特朗普执政以来,虽然其本人十分欣赏普京的人格魅力,但受国内舆论与党内新保守主义传统的掣肘,仍然采取与俄罗斯进行地区与军事战略对抗政策,在处理美俄关系过程中,特朗普政府对俄政策与共和党新保守主义传统具有共通性。  相似文献   

7.
如果我们愿意倾听欧克肖特的哲学或其可能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领会它呢?今天,欧克肖特是以“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家而名世的,但他与新近复苏的美国保守主义在思想上并没有多少相同之处。或毋宁说,他的思想与传统主义更为吻合。不论人们怎样看待他的思想,欧克肖特已经为健康政治学所必须的理论提供了历史哲学的支持。如果在欧克肖特的著作中有一个不断出现的主题,那就是他强调理论渗入(政治)实践带来的道德和政治的恶果。但是,他对渗透(政治)实践的恶果的强调并未因他主张人们需要通过追求传统暗示来指导其政治活动的观点而减弱。  相似文献   

8.
新保守主义作为古典自由主义与传统保守主义的变种,是当代美国政治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冷战的特殊环境。通过对美国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新保守主义的社会基础、组织结构、思想传承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新保守主义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可能在任何“保守的政府”中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新保守主义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保守主义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守主义是 20世纪 90年代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其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这一时期中国的保守主义表现为三种形态:主要是作为一种学术立场的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理论的新保守主义,以及作为一种政治历史观的保守的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所提出的若干问题,对中国学术与文化的未来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但也有某些负面影响;新保守主义直面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其理论主张不乏可资借鉴之处;保守的自由主义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现存秩序的挑战,在政治上和思想上产生了有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思想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系列对外讲话中体现了他外交战略思想的传统文化意蕴。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吸收了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和合"思想、义利观,致力于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习近平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传统文化包含了许多人类共同的生存之道,它是中国立足于世界的重要软实力,同时也是实现与其他国家交流的重要纽带。习近平对外交流体现出了他独特的整体性、与时俱进、包容性的传统文化思维。对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进行传统文化的解读,有利于深入认识新形势下中国外交新理念、新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80年代的文化讨论热潮中,李泽厚提出了"救亡"压倒"启蒙"说、"西化中用"论和"转换性创造".随着从80年代全盘西化呼声的高涨到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兴盛,李泽厚转而主张"话语转换"即"放弃激进的社会/政治批判话题,转而采取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话语",提出了"告别革命"的口号.因此,考察李泽厚80年代以来对文化问题所做的哲学反思,分析其从文化激进主义走向新文化保守主义的"西化"派文化哲学观的逻辑理路,正确估价李泽厚思想的庞杂性和影响的多面性,对于总结20年来文化问题论争和展望21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任晓兰著,法律出版社2009年8月版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先进思想的导引,也需要有常态的文化制衡。但是,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并没有像西方的保守主义者那样赢得社会更多的理解与认同。作为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外交思想及政策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强烈的进攻性。冷战后,新保守主义者仍然固守冷战思维,鼓吹“中国威胁论”,主张对华奉行强硬的“遏制政策”。他们通过参与政治实践;操纵媒体、引导舆论;控制国会、影响立法等手段影响政府的对华政策,使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新保守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同志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认真学习,心得颇多、运用自如,具有很深造诣。在他的不少讲话中,都从特定的角度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认真探索,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阐发。首创性地提出"中国精神"的核心概念;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理念体系;明确区分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体系;以全新的观点深刻总结提炼了中华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近日,欣喜地读到了李毅博士的新著《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这是继《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出版)之后,他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文化方面做出的又一努力,也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探索。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注重历史脉络的梳理,下篇展开思想理论的分析,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既紧紧抓住了马克思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矛盾斗争这一主线,又较好地处理了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的具体统一。作者以20世纪以来“…  相似文献   

16.
里根政府的对外政策具有浓厚的保守主义色彩,其第三世界政策是新、老保守主义共同作用的产物。在保守主义内部,围绕“里根主义”和人权外交,传统保守主义与新保守主义既有共识,也有分歧。在里根的主导下,两股保守主义政策形成某种整合。虽然时过境迁,小布什政府的保守主义对外政策不是对里根时代的简单复制,但里根政府却为冷战后的美国留下了一笔外交遗产,这笔遗产对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已经产生,并可能继续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考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十分重要,尤其是重新思考保守主义政治思潮。传统是西方保守主义思潮中最核心的关键词,只有把握这个关键词,才能从根本上把握西方保守主义的精髓。传统的重要内涵,即作为自由的传统、作为一种成功的经验、作为人们所熟悉的东西、作为知识的重要来源是西方保守主义对于传统的特殊理解,也是西方保守主义为何如此重视传统的根源,对这些根源的再分析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更加清醒地认识当代西方的政治思潮。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以来,在美国对外政策思想研究中,学界的关注目光偏重于新保守主义,特别是"9·11"事件后,自由主义在新保守主义的反衬下显得有些黯然失色。然而,自由主义作为美国政治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传统,在美国政府内外始终具有广泛的舆论市场,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始终保持相当大的影响力,冷战后历届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都在不同程度上蕴含着自由主义的思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历代统治者施政的参照系,它的内容主要包括"爱民"、"惜民"、"教民"、"从民"、"信民"五个方面,民本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民主化进程加速发展的今天,民本思想所蕴含的合理因素对我国当代民主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具有两千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是中国革命的特殊背景,在此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毛泽东,其思想认识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坚持批判性继承的态度,吸收其中积极合理的成分,从而使他的政治观体现了深厚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的内核。剖析他的政治观,能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民胞物与”等思想根源,这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