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最近听了一个论坛节目,论题是在高考中特殊学生要不要加分的问题。从大家讨论的激烈程度看,加分确实是牵动了许多学生和家长的心,因此我认为加与不加的确需要审慎对待。  相似文献   

2.
现今,学校的公共安全问题已成为家长们心头上一块拂之不去的“心病”,成了一种“社会之痛”。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家长最担心孩子受  相似文献   

3.
免试入学能否缓解高职招生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要参加高考就能上大学。”这在福建将成为现实,福建省教育厅目前下发通知,明确2011年起,在部分教育教学、招生工作管理规范的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中开展注册入学试点。注册入学意味着门槛降至最低,即在学生及家长自愿的前提下,不参加高考,不填报志愿,高校通过注册直接录取一部分学生。记者了解到,目前福建对注册入学门槛具体如何限制尚无细则。  相似文献   

4.
《辽宁人大》2008,(9):43-43
中小学生假期安全催生托管经济 一到假期,越来越多的家长多了新的考虑和惦记:要不要送孩子去托管班?“托管”这种旨在解决假期学生的安全、吃饭和功课问题的新形式在各地开始逐渐升温,受到了很多家长的追捧。  相似文献   

5.
《北京观察》1999,(2):33
编辑同志: 我是贵刊忠实的读者。近日收《北京观察》1999年第一期,恭读了余杰先生《以学生为敌——致高考语文试卷命题者》一文。反复研读了几遍,为此文击掌叫好的同时亦为贵刊慧眼识珠而深表敬意。我既不懂语文,更不懂命题原则,我在余先生文章启发下,向贵刊反映并衷望贵刊尽快向有关领导呼吁的是:语文高考命题在平时的一些反射现象,或者直截了当地说:“救救孩子们吧!”一、《文摘周报》1998年秋一篇文章说:中学教育现状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就我所知,众多学校的家长会上,校方都严肃、自豪地告诉家长:“我们的教学是瞄准高考。”可否说,素质教育喊得震天价响,实际上是一纸空文。二、假期作业量超常地大:东城某校去年暑假作业情况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每科的作业,少则二册,多则三册。按一科两册,每册只按30页计,共为300页。此外还有厚厚一本含各科内容的假期作业。特别是语文作业,还有书法与成语作业;最令人吃惊的是要求学生写一篇社会调查和“八篇世界名著的读后感”。可否问一问:各科的老师自己做这些作业需要多少时间?孩子们受得了吗?  相似文献   

6.
每年高考之后,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就打着招生的幌子,使出形形色色的诈骗伎俩,骗取考生的钱财。招生骗子们的诈骗活动,不仅直接伤害了广大考生及家长的利益,也严重扰乱了招生秩序,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近日,记者走访了一些学校的招生部门,了解了近年来高考招生中出现的几类骗局,提请家长和考生注意。内部招生“诱惑大”,代理招生“猫腻多”"代理招生猫腻多。为了抢夺生源,一些民办学校采取高额回扣“提成招生”,将招生权委托给一些中介机构和个人。代理人往往对学校进行不符合实际的夸大宣传,诱使考生上当。西安市东郊一家民办学校在代…  相似文献   

7.
高考高压     
<正> 时下是高考的季节。每当这个季节来临,有一片乌云也随之飘来,并在人们的心头四处弥漫。因为,没有一个人会认为高考的季节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考生,面临"生死之战",毕其功于一役;家长,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学校和老师,担心今年重点大学的录取比率下降;连政府部门也紧张起来,勒令建筑单位晚上不得施工,以免影响学生复习备考……我虽然已经与高考无关了,但回想当年,仍心有余悸。我是在去年与高考"遭遇"的——我的孩子那时高考。我们全家在孩子高三的下半学期,便全线进入了  相似文献   

8.
高考已经落下了帷幕,家长和考生们还没来得及松口气,便又迎来了高考后新一轮的考验——估分和填报志愿。现阶段,考生和家长究竟是什么状态,记者为此进行了走访。考后患上困扰症"高考后闲赋在家的王兵这样描述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午11时起床洗漱,午餐时间与三五同学共赴“麦当劳”;闲聊一个下午后直奔网吧,开始联网游戏大战,直至凌晨时分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皖南某县二中的李明说:“虽然高考完了,但是家里的气氛不但没有轻松,反而更加紧张。”这段日子以来,李明的父母把憋在心里的话连珠炮似的发出来,一会问“试题难不难”,一会又问“…  相似文献   

9.
赵勰 《创造》2002,(4):4-7
~~在古汉语中,信者,人言也,就是指人们说的话。《国语·周语上》:“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孟子·尽心下》),即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甚至出现了“信人”之称,即诚实的人。先哲所以对于诚信给予了特别的反复的申明,证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价值观中,信用这个东西,小而言之是维系人际正常关系的纽带,大而言之,则是社会所以为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0.
重庆涪陵区,在今年一月高考报名中,有541名放弃参加高考,占全区高三应届学生人数的10%以上。据悉,这样的情况在涪陵区从未出现过。经过调查,高三学生放弃高考的主要原因有三:高考升学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大、高校收费较高。上大学,长久以来都是国人心目中改变人生的重要途径,因此,上大学之路,在很长的时期内,几乎都是一条众人争抢、难于通过的“独木桥”。而那段时期大学收费之“低”,以及毕业后收益之“高”所形成的高性价比,也让“上大学”成为高三学生择优选择。如今,部分高三学生放弃“高考”,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的高考改革对素质教育起到了实质性的推进作用,这在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已得到了充分的验证。1999年始,广东省率先实行“3+综合+X”的高考改革模式。高考模式改革了,必然引起基础教育做出相应的改革。在引导学生应对高考的学习和复习中,我们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模式的改革上以及教学目的的实现上,都做出了许多新的调整。经过3年的探索和实践,大综合的能力测试模式越来越彰显其优势,即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素质教育首先是达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基础教育从学科科目的设置上,从教育教学的…  相似文献   

12.
敢思     
“学源于思”。怎样开发学生的思路呢?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哪怕是错误的问题,不要指责学生。例如,有一次,我讲公开课,在讲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一框后,要求学生分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理,有一个学生问道:“有米做饭还叫什么巧妇呢?我看到一个资料讲要找米下锅该怎么理解”?我当时说“没有准备”。事后,另一个学生告诉了这个学生的家长,该生受到了家长训斥。我知道后立即向这  相似文献   

13.
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也是各级党委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武汉市委常委,武汉警备区政委徐宗元同志联系工作实际,提出了不要把独断专行看成是“有魄力”;不要把发扬民主看成是优柔寡断;不要把高人一筹看成高人一头;不要把当“班长”看成是当“家长”等问题。具体实在,值得我市各级党委负责同志认真读一读。  相似文献   

14.
“一年一度高考日,几家欢喜几家愁。” 高考前夕,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关于高考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增加“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的表态,让高考改革方向之争此起彼伏。而“罗彩霞事件”、“绍兴一中航模高考加分事件”、“吉林松原高考舞弊案件”无疑让高考的诚信与公平话题再次升温。如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行高考制度?高考改革如何体现出社会诚信?怎样才能更加公平、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在84万应届生放弃高考的尴尬面前,我们还要不要扩招?诚然,高考问题很多,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放弃改革、停滞不前的理由。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育改革也概莫能外。本期“今日关注”从多家媒体对高考改革的呼声与建议声中筛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组文章,希望透过这些肺腑之言,甄清高考问题的脉络,探寻其进一步发展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5.
几年前,女儿写了一篇读《病梅馆记》的作文,反其意而说之,批评在沉重的学习负担重压下,一些学生变成了“病梅“。尽管有同感,我还是重重地加了一句:“高考时不要写这类文章!“新年伊始,教育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中小学校为学生“减负“。2月1日,江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强调要“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减负“成了全社会的热门话题。就说左右学生素质的心理教育吧,不仅缺乏而且堪忧。据了解,由于高考前夕的“拼杀“,不少学生事实上都有程度不等的心理疾患;一些好学生也常常谈考心悸。尽管教师都学过教育心理学,尽管家长都明白独生子女过于娇嫩,却鲜有将心理教育摆上正题者。心理教育应从娃娃开始。笔者曾有幸结识这样一群人:深居山沟的“老大学生“。他们孩子所在学校的教育远不及大城市,也不见他们给孩子补课加码,但其子女大多进了全国重点大学,即使当了工人,也是佼佼者,不容小  相似文献   

16.
更新 《时事报告》2013,(1):52-53
儿子上小学6年级,近日班上要以“我12岁了”为题举办主题班会。为把活动搞得生动难忘,老师给家长布置了两道“作业题”:一是参加班会;二是每位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写封信,由孩子转交老师,届时由老师摘要宣读,便于家长和孩子们彼此了解、共同分享。老师之命,儿子督促,自然不敢怠慢。既是父亲写给儿子的信,不妨就像爷俩聊天,结合自身经历谈点平实体会,给孩子的未来一点提醒。以下为信的全文。  相似文献   

17.
以“减负“为突破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不但是国家教育部关于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决策,更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明显减轻,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识课本、课堂以外的世界,为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充分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减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减负“的进程中客观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困难。一、家长认识的偏差。笔者曾对400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35.5%的家长对“减负“持怀疑态度,认为“减负“必然会影响子女的学习成绩,33%的家长坦言学校减少家庭作业,自己给孩子增加家长作业,以求得动态平衡,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其出发点在于别人的孩子“减负“,自己的孩子“加压“,在高考中岂不是可以胜出一筹?二、社区教育的滞后。社区教育的滞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十三岁的初中二年级学生,因一件小事私自出走,跑到离家100多公里的城市,被一游荡老人收留,白天讨饭夜晚同宿,呆了三天才被找回。事情的原委是:早自习时,该生似乎听到铃响,喊了一声:“下课了!”随之有十来个学生跑出教室。班主任当即斥责为违反制度。学生申辩说:“并非有意违纪”,班主任便拉他见政教处主任,主任为了维护教师尊严,未待学生讲明原因就接着批评。学生一时接受不了,形成僵局。班主任则责令学生回去找家长来,否则就不要他了。学生的父亲是县教育局干部,母亲是小学教导主任,平时家教甚严。该生在校挨批评感到委屈,又担心家长责备,便决定“走为上策”。学生终于回班上课了,可是教师、家长以  相似文献   

19.
令这些家长们始料未及的是,回澄城后,学生们的安置及待遇问题非但没得到解决,县政府有关部门还分别将33名学生分片区集中起来,责令他们在一张写着保证自己家长今后不再上访的“保证书”上签字画押,否则就不要再到学校上班了  相似文献   

20.
“提心吊胆”是许多孩子家长在3月初那些日子里的真实感受;发生在河北省唐山市小学校园的系列绑架案(未遂),曾经引起了很多家庭的恐慌。绑匪设下重重机关,一时间难辨其踪。对此,市教育局下发红头文件:严密防范!对此,家长警告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对此,唐山路南警方毫不气馁,立下军令状:掘地三尺,也要挖出———危险!“隐身人”实施绑架2005年3月4日是令人感到恐怖的一天。对这天印象特别深刻的除了唐山市路南区某小学的教师外,还有一年级学生肖某的家长;当天,该校发生了一起未遂的绑架案,差一点成为他们的“黑色星期五”。事情的发生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