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与道德可以说是法学的永恒主题,法治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和处理法与道德的关系仍然值得我们深思.然而,法与道德的关系,横看成岭侧成峰,本文从法治的角度看待法与道德,希望能从法治这一条线索试探索中国建设法治社会,处理法与道德的关系的更佳方法.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理论的新发展;"依法治国"方略和"三个代表"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就的检验标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3.
《检察风云》2007,(19):11-13
这是一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重要时刻--2004年3月22日,正值春夏之交.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十年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浮出水面."治国者必先受治于法",真正的法治要求政府必须首先站在依法行政的起跑线上,倾心打造新型的法治政府.以《纲要》的颁布为契机,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改革中毅然起航,在依法行政的航道上朝着"法治政府"的彼岸乘风破浪.……  相似文献   

4.
服务大局与"法学家的幻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景文 《法学家》2006,6(5):28-32
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把服务大局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这是从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高度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精辟概括,是社会主义制度对法律上层建筑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优秀遗产的继承.它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须臾不可丢弃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5.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所走过的道路,如何实现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和到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始终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民主是一种"国体",是一种政治文明的实质;法治则是它的"政体",是一种政治文明的形式。两者之间具有合理的,而且是唯一合理的对应属性。但就目前情况看来,民主与法治之间相互分离的情况仍然存在,具体表现在:法治理念与法治主体的分离;法治作为手段与目的的分离;法治形式与实质的分离。  相似文献   

6.
法治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治理,人类社会的法治必有一个"重叠共识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作为法律之德的法治".这是一个"薄的法治"概念,利用它,我们可以明确法治的核心要素和基本难题;有了它,我们可以看到法治与各种社会理想、不同文化传统、多元价值目标兼容的复杂关系和各种可能的方案.上述二者都是当代世界,包括中国法治最为关键性的问题.本文采取一种以全球化视野对法治概念进行思考的方式,目的在于澄清法治问题之所在,其终极关怀在于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7.
法治是珠江上游地区社会和谐的基石,珠江上游地区存续并有效运行的"民间法"在维持该地区社会秩序、处理社会纠纷和民主法治建设中依然发挥着"国家法"不可完全替代的作用,对于珠江上游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其特殊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潇潇 《河北法学》2006,24(8):88-91
"新农村"背景下,我国当代农村的法治建设正在全方位展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由于方法论上存在着"义务本位"、"立法缺位"、"经济落后"等误区或缺陷,直接导致农村法治的当下窘态与困惑,滞碍了法制现代化的纵深运行,因而,必须进行方法论上的重整,其目标就是夯实农村法治的物质基础;建构农村法治的法理机制;强化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9.
法学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问题,而是与哲学问题密切相关。要探究中国法治的人性问题必须从中国哲学的"心性论"问题入手。本文概略考察了"心性论"与法治的关系,指出法治发展的核心进路在于良法之治,法治必须符合人性,人性使法治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0.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是我国长期适用的一项刑事政策,时过境迁,在建设法治国家的法治大背景下,产生了针对此项政策的不同态度:彻底废除、延伸引用等等。本文通过将此项政策与坦白制度、辩诉交易制度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不论是从法理还是司法实践的角度,"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制度都不具备写入法律文本的资质。  相似文献   

11.
依法执政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法律问题.执政是一种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用以连接二者的活动,依法执政在西方国家与社会分立的背景之下并不成为问题.在当代中国,由于政党、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讨论依法执政的意义才较为突出.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宪法政治、政党政治和民主政治为前提和条件,并需要解决执政党与国家的分开、调整自身地位、从政治思维转换为法律思维等难题,才能实现依法执政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2.
从法理上讲,治理国家是要人治还是要法治,不能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应该是以人治与法治在其由来发展中对国家管理的作用,人治与法治的实质含义,并结合掌权者的意志、利益和要求,以及国家建设管理实践来思考、鉴别和选择取舍。  相似文献   

13.
论法治秩序中的“公民美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波 《北方法学》2009,3(2):28-33
讨论法律与发展的中国经验,不能忽视中国智识群体的“中国经验”,不能忽视他们对中国法治的“问题域”的关注和深入讨论。讲法治秩序,讲宪政安排,讲人的权利保障,需要具有某种能力并有力量去要求并维持政府权力限制之“德性”的公民。提倡以“公民参与”为导向的“公民美德”,显示了公民对有权者施加某种形式的限制的意愿及能力的重要性,对于中国法治秩序形成的先决条件和重要环节而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可能的资源。  相似文献   

14.
政府职能作为政府专有的职责和作用,体现了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实质与方向,是政府活动的综合描述。但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政府职能还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存在着“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阻碍着政府功能的有效发挥,影响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应注重创新政府行政理念,重塑政府角色,转变不合时宜的政府职能,使我国政府早日成为务实、勤政、廉洁、高效的现代化政府。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describes his experience as an active participant on a central review board designed to hear appeals by prisoners front adverse decisions made by local prison grievance and disciplinary boards. The invitation to serve as "citizen member" on this appellate board came to the author as a result of his earlier work on inmate grievance procedures, reported in a previous Journal article. The present article gives a close-up account of the types of inmates and inmate problems encountered while serving on such a board and of the difficult role conflicts that the board members face in trying to make decisions that are both fair and realistic. The article also gives a first-hand impression of the flavor of prison life.  相似文献   

16.
一种执政方式的选择,同执政党对自己执政价值目标的选择确定有密切的相关性。换句话说,适当的执政价值目标的选择,需要适当的执政方式保证其实现。依法执政的提出与贯彻,同中国共产党逐步明确自己执政的三大基本价值目标密切相关。反过来,只有在明确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价值目标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认识实现执政方式转换、实施依法执政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良法”与民主虽有联系 ,但不能简单地在两者之间划等号。法治必然与民主相联系不符合历史实践。法治与民主联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关于法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青荣 《河北法学》2001,19(2):85-87
法治 ,即法律之治 ,不是用法来治 ,这是法治与人治的本质区别 ;法律至上是法治的必然要求 ,社会公众树立起法律至上观念 ,是实现法治的社会精神基础。法治与民主是伴生的 ,保障民主必须限制权力 ,法治的重要功能是限制权力的滥用 ,权力的正常运行仅靠当权者的自律是不够的。程序不仅是保证法治运作的手段 ,也是法治所追求的实体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9.
杨亚佳 《河北法学》2006,24(12):49-53
和谐社会应是以社会稳定为外部特征,以公平正义为内在精神,并具有健全的利益整合机制和矛盾处理机制的社会.这样一个社会与法治社会相吻合.如果将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谐社会则是实现法治的结果.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法治.法治的形式正义提供着社会秩序的制度框架;法治的实质正义塑造着和谐社会的内在精神;法治的利益整合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保障正义、促进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