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期权腐败行为分析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期权腐败即权力的期权化,是一种追求非生产性利益的权力寻租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发展期,政府强制性权力微观干预过多是导致大量期权腐败现象的根由。解决之道:通过制度创新,压缩权力寻租空间,使领导干部不能、不敢和不愿利用权力进行期权腐败。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腐败主要是体制性腐败,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分析;腐败行为是“权力的资本化”,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就是“权力的寻租”现象;腐败生长于权力又受控于权力,用权力制约权力是遏制腐败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土地市场寻租行为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土地市场的“双轨制”造成了房地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不规范和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更导致了相关的腐败犯罪,其中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征地制度的权力寻租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税关系不清和土地产权制度的不健全是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寻租的根本原因。重塑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税关系和进一步完善土地拍卖政策,能非常有效地防范、遏制“寻租”;而推动房地产企业的适度集中,则是有效遏制寻租、减少寻租社会损失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反腐败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前的腐败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就是“权力的资本化”、“权力的寻租”现象 ,其根源在于体制 ,主要是体制性腐败。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 ,关键是通过加快改革和体制创新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5.
祛除群众身边的腐败,在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基层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围绕铲除基层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各地不断进行着探索. 用“公开”来规范权力 只有将权力晒出来,才能够挤压权力的寻租空间.在权力公开方面,重庆奉节县大力推行“权力清单”制度,通过梳理并公示相关部门及基层干部的权力,解决了官员和群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通过权力清单中提供的举报和监督电话,为干部的行为装上了监督的“眼睛”.  相似文献   

6.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看权力寻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权力寻租产生的根源,认为实现公共产品供给与生产的分离,打破政府垄断,以切断寻租的源头.指出权力寻租赖以存在的土壤在于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制度设计的失当,强调在制度设计中要强调利益主体之间责、权、利的相互制衡关系以化解利益主体的冲突.通过对导致权力寻租的制度漏洞分析,提出了相应制度创新对策,进一步提出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制度上彻底根除权力寻租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权钱腐败联盟”在我国的存在已是客观事实,其表现为权力寻租和商业贿赂这两种腐败的结合,我们要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其危害性,从制度建设上做到反腐倡廉。  相似文献   

8.
肖光坤 《湖湘论坛》2002,15(6):17-18
一、“入世”是一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良机从总体上说,“入世”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是积极的,为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带来了诸多有利因素,是一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良机。1.WTO基本原则的实施,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所谓腐败,就是指掌握公共权力或公益职权的少数人,利用权力或职权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就是要深化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通过体制创新,减少权力涉足的空间,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建立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的机制、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条件。加入WTO,将推进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  相似文献   

9.
江博 《理论月刊》2004,(5):59-60
权力寻租与腐败密不可分,权力寻租最终可能导致腐败滋生。本文分析了权力寻租和腐败产生的原 因,并提出了限制权力寻租、遏止腐败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评述话题:评述由头:近来有舆论认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效果并不明显,部分高官落马多跟审批权力寻租有关,以红头文件设置行政审批项目呈明显增加和回流趋势。实际上,以减少项目数量为目的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没有也不可能缩小权力寻租的范围,更遑论清除行政审批过程中的腐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为何如此之难,审批背后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利益链条,如何才能斩断它?如何斩断审批寻租利益链行政审批改革不能止于取消了多少审批项目,而是应当摒弃承载于行政审批之中的权力观念。为什么行政审批项目一批又一批取消,但一个又一个静悄悄地重新上岗呢?根本原因是管字当头的权力观念病灶在现有体制中不断复发  相似文献   

11.
腐败现象与公共权力不无关联,所以,自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以来,公共权力便成为某些学者强烈声讨的对象。有的学者受西方寻租理论的影响,说腐败“来自行政力量对市场的管制”,“根源在于旧的行政权力垄断”,政府权力“寻租必然导致某些官员腐败”,要根除腐败,“...  相似文献   

12.
腐败问题已成为当前人们极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尽管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但党员领导干部中的腐败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这说明在我国现行的体制(制度)中还存在着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反腐败如果仅仅着眼于案件的查处和单纯强调思想教育以及自律显然是不够的,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与制度建设来改变人们行为的激励机制,并强化对权力行使的约束机制,即变“权力反腐”为“制度反腐”,才能有效地遏制和防治腐败。  相似文献   

13.
杨涛 《半月谈》2004,(23):62-62
权力具有扩张性和易腐性.在以往的反腐实践中.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权力在管辖领域内进行的寻租,也可以说是权力在空间上的寻租。然而,当前一个值得警惕的腐败动向是权力开始向时间扩张。用权力和将来的利益做交易,即所谓的“权力期权化”。  相似文献   

14.
国有资源配置市场化是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大措施。我国寻祖性腐败的经济根源在于行政权力的垄断和过度干预,变轨期、双轨期和并轨期的腐败现象各有其特点。国有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反腐意义在于可以消除腐败机会、抑制腐败动机及减少“腐败资本”。加快国有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要点在于实现制度创新,把强制性制度创新与诱致性制度创新相结合;把核心制度创新与外围制度创新相结合;把正式制度创新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相相合。  相似文献   

15.
彭安玉 《群众》2014,(1):54-5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强调要“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通过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制度保障,让权力接受人民群众的有效制约和监督,是防止权力异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传承》2016,(11)
"能人腐败"现象的发生,究其根源主要是个别党员领导干部思想观念蜕化,经不起金钱和利益的诱惑,出现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权力私化等腐败行为。抑制和治理"能人腐败",要从根本上和制度上选准人用对人,注重"阳光监督",防止"带病提拔",坚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7.
所谓“权力期权化”,实质上是权力“资源化”,也就是权力寻租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种延伸。由于“期权化腐败”实施过程十分隐秘,较之传统腐败手段更为高明,“期货”效应增加了腐败的时空跨度,因此安全系数更大。加上政策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还不完善,所以逐渐成为愈演愈烈的腐败难点问题。要破解这道难题,必须从规律层面对“权力期权化”现象进行剖析。首先,从腐败现象的发生规律上“观”其现象。相对于一般腐败行为来说,“期权化腐败”有三个特点:一是性质模糊。它交易的仅仅是一种“权利”,不直接涉及金钱,因而形式隐蔽;其兑现往往是间…  相似文献   

18.
邹波在《科技进步与对策》撰文指出,中国寻租腐败现象大量产生,根源在于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过多地进行干预和钳制,并由此产生了一个腐败蔓延的恶性循环卷和一批靠寻租活动发财致富的官僚富豪集团。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通过行政手段分配资源和扭曲要素价格也会导致租金的产生,但由于制度制约了个人寻租的动机,寻租活动并不多见。市场经济转型中,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欲望被唤醒,并出现了大量独立的利益主体,加之存在许多法制上的漏洞和空白,缺乏制约的权力便毫无顾忌地恶性膨胀起来,由此便产生了大量的寻租机会和…  相似文献   

19.
腐败是一重大社会病,应认真诊断,下力疗治,尽早除之。所谓腐败,是指社会公共职权的性质、功能发生变质、异化。其原因,是社会公职人员利用其代理的公共权力谋取个入私利,致使公共权力私人化。腐败有多种表现形式,从其以权谋私的实质推断,化公为私、损公肥私、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循私舞弊、任人唯亲、排斥异己、公报私仇等等均在腐败之列。这些年,在我国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腐败的集中表现是“权力寻租,以权易钱”,即社会公共权力掌管者通过出租手中所有权产采取得租金。他们或是以“提成”、“回扣”、“索要”、“罚…  相似文献   

20.
人大个案监督不会导致“人大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 ,人大集体依法行使职权的特点和优点 ,是人大个案监督能避免导致人大腐败的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人大个案监督导致人大腐败论”的观点认为 ,人大拥有个案监督权 ,这毫无问题。但是 ,人大一旦拥有了个案监督的具体权力 ,就容易诱发腐败。因为有权力就必然有人来寻租 ,有寻租活动就必然产生腐败。这种观点初看起来似乎有道理 ,但仍然是一种模糊的认识 ,仍然没有摆脱对人大个案监督的认识误区。众所周知 ,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 ,人大运作的最大特点和优点是集体依法行使职权 ,任何脱离集体依法行使职权的个人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