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嵩焘是中国早期的洋务官僚之一,他通过多年的社会实践.清醒地意识到国家的强盛不仅单纯依靠军事,必须有相应的政治制度来辅成。为此.他对西方民主政体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考察。郭嵩焘不仅敢于正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且对于中国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思想的深刻和超前使郭嵩焘具有比同时代入更为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也使能不可避免地成为思想解放的寂寞先驱。  相似文献   

2.
西方共同体主义是一种思想传统悠久并具有极强实践面向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潮,是对作为西方主流政治话语的自由主义的一种修正与完善,在原子主义自我观、权利优先论、消极自由观、政治碎片化和价值中立观的批判方面卓有建树。作为思想他者的西方共同体主义在质疑普世主义、构思公共领域、强调历史叙事意识、重构现代性观念等方面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探索、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余冬林 《理论月刊》2012,(1):124-126
郭嵩焘颠覆了传统的"夷夏观",摒弃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的立场,认同西方价值观及其评判标准,忽视文化存在着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差异,因而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关于西方议会的描述,实际上存在着这样的二元对立:中国文化(低势位文化、落后、无道)———西方文化(高势位文化、文明、有道)。郭嵩焘没有真正接受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洗礼,因此他虽然颠覆了传统的"夷夏观",但也只能在"华夏"与"夷狄"、"有道"与"无道"的思想框架下反躬自省。他所描述的西方议会依然有些似是而非,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凸现其本质。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而言,这种在否定自我肯定他者的语境下的对西方议会的描述是典型的乌托邦式的。  相似文献   

4.
正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背景下,保守主义、逆全球化倾向在一些西方大国沉渣泛起,"文明冲突论""文明优劣论"甚嚣尘上。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主旨演讲,把亚洲文明、中华文明置于世界文明进程之中加以考察,并从中华文明对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贡献等多维视角,全面阐述了新时代人类文明观、亚洲  相似文献   

5.
李晓茜 《前沿》2008,30(5):6-9
文化起源于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文明程度越低的人类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大。这使得几乎处在同一历史时期,却处在不同外界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的中国古代先哲与古希腊智者对于物质的结构和演化形成了迥然异趣的物质观学说。并且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演变系统存在着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中国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系统的差异逐渐被放大。而这种差异至今仍影响着中西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中西文化比较的内容以及学习西方文化的方法与模式等方面比较了郭嵩焘与严复的中西文化观,认为二者的文化观既有相似之处,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相比较而言,郭嵩焘侧重于以传统文化为基点,来融会、贯通西方文化;而严复则侧重于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统,来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重构新的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7.
卫兴华 《前进》2005,(9):33-37
一、文化的内涵问题人们的社会生活,从重要方面划分,可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我们讲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正是与这三方面生活相对应的。物质文明是经济生活的文明,政治文明是政治生活的文明,精神文明实际上是文化生活的文明。因此,讲文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问题,实际是与精神生活、精神文明相关的问题。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也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与变革以及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更替上。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整个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一贯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将其与经济和政治的建设紧密…  相似文献   

8.
王雅荣  费建中 《前沿》2001,(12):113-116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第一代驻外公使 ,以宣传洋务和出使英伦并提出最早的维新思想闻名。他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对夷患及夷患的解决就提出独到见解。他的洋务观比洋务派的观点激进而深刻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9.
黄启昌 《求索》2008,(12):212-215
郭嵩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臣,通过对西方全新的法制观念和制度的考察与传播,以及对中国封建法制的批判,形成了具有近代元素的法制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走向近代化过程中起了启蒙和先驱作用。在宪政思想方面,认识到中国的出路在于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开始突破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藩篱,体现出时代精神和进步性。在司法制度上,主张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进行司法制度改革。他在日记中大量记述和介绍了西方的审判制度、律师制度、陪审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狱制度以及法治意识等,充分体现出他司法价值观的变化。在国际法思想方面,通过对国际公法的了解,对设立驻外使节领事的认识,积极地将国际公法运用于具体实践,体现出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对礼乐文明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1.
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29次提到生态,12次提到生态文明,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提出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目标。报告用五个主体章节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分别予以专门论述,明确了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政治、  相似文献   

12.
在中共重庆市委外宣办的组织下,重庆市文化新闻团一行13人,不久前对西欧部分国家进行了文化新闻考察,当地的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社会状况给我们以直观而难忘的印象。一、传统文明的继承与现代文明的发展这次考察收获是多方面的,比如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巨大作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文化产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东西方文化在理念、实践上的同一性与差异性;西欧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个性特征;在现代文化的概念中,被西方称作“三权鼎立”之外的“第四力量”的新闻传媒——“崛起的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力、对民众的诱惑力(煽动性)及国  相似文献   

13.
邓演达关于文化方面的专著不多,其文化思想主要集中在他1929年写于柏林而在1980年回国后才发表的《中国内战与文化问题》一文中,也散见于其他文章。邓演达早年主要忙于军事工作和政治斗争,自1928年开始,在对欧洲、亚洲诸国的考察中,他注重了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与分析,其文化思想日趋形成,且不乏真知灼见,考察其文化思想的成就,大抵有四个方面。一、文化思想中的唯物史观邓演过英年被害,没能完成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思想的转变,但他在对欧洲的考察过程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实地印  相似文献   

14.
“政治”,这是政治学的最基本的范畴,也是最古老的范畴。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有了政治,那就是残酷的阶级斗争。但是,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政治斗争的内容明显地在不断发生变化,人类社会的政治舞台日益扩大。当然,不同的阶级对政治都有自己的解释,因此,政治这个范畴的内涵也就显示出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对政治的本质进行了科学地界定。  相似文献   

15.
王建芹 《理论月刊》2012,(3):99-101
有限政府作为近代西方自由主义政治思潮背景下的一种制度性建构,通常被视为宪政文明制度内涵下界定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政治表达,其文化基础和思想源流内生于上古欧洲和近代西方特有的政治文化观念及其制度实践。而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以来以圣俗二元分立为基本特征的政治文化传统,蕴生了他们审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权力关系的思维方式、政治心理和价值取向,并外化为一种政治与社会秩序。这一特有的文化积淀建构了西方宪政文明的历史基础,从二元社会及其二元政治文化的视角研究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承继,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人类宪政文明的历史渊源,同样也可以对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提供一个更宽泛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去年11月4至5日,由中联办(中央人民政府住香港联络办公室)“牵线搭桥”,我们福田区教研中心政治学科课题组成员一行18人到香港的中学进行学习交流。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我们先后参观了香港真光书院、香港卫理中学、香港中国妇女会中学。活动主要内容是参观、听课、交流。香港是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发展起来的城市,历经百年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吸收、融合,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借鉴了西方社会的文明成果,弘扬东方国家的优良传统,并扬弃其糟粕,嫁接出具有香港特色的全新文明。教育领域也同样如此,为我们这样一个实施改革开放的国家学习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不断变迁,法律欲使其保持自己的社会功用,就必须使自己与日益变化的文明和社会状况相适应。在特定的国家或社群中,人们对法律的态度、理念、价值观以及法律信仰等诸多因素会构成一个国家或区域内的法律文化,而法律文化也与这个国家或社群的历史、社会发展休戚相关。劳伦斯.弗里德曼在他诸多著作当中展现给读者这样一幅景象:在社会的诸多因素(政治、文化、经济、社会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的变迁中,政治、社会价值观和科技的发展是法律制度形成和运作的基础,而法律文化又是法律制度产生的源头。我们必须在这一特定的关系中来理解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特别是美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8.
宋月红 《中国妇运》2012,(2):20-21,11
妇女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中不断被认识和解决。但是,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民族等国情方面的差异,以及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平衡,各国对待和处理这一问题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被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显要位置。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彰显了我党在新时期的执政新理念,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体现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是中国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至此,我党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已臻于成熟。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整体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四种文明的建设并列为一体,和谐推进,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上海支部生活》2012,(12):42-42
答:十八大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不仅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战略,也意味着我国现代化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由生态文明的本质和内涵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