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役"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转换,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沿循"谁衔接""衔接什么""怎样衔接"的思路,通过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主体—内容—工具"的三维整体框架,揭示二者有效衔接需要多元主体联动形成衔接合力、五大内容协同促进提质增效、多维工具集成提供衔接保障,进而围绕"五大主体""五大内容"以及"三大工具"进行系统化衔接,以助益稳定长效脱贫、缓解相对贫困及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生态振兴在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具有基础性、可持续作用,是后扶贫时代治理相对贫困的重要路径。后扶贫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价值逻辑主要体现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价值追求、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生态之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推力等方面。后扶贫时代乡村生态振兴需要攻克"物理"和"治理"两大难题。"物理"层面的难题可从自然生态、生产生态、生活生态三大领域系统推进;"治理"层面的难题需要构建乡村生态振兴治理的引导机制、合作机制、驱动机制、保障机制,以走出乡村生态治理的深层次制约,走向持续发挥绿水青山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谢斌  杨晓军 《理论导刊》2023,(1):82-87+119
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以后,我国治贫阶段进入“后扶贫时代”,扶贫工作重心也由消除绝对贫困进而转向相对贫困治理。当下,乡村振兴仍然聚焦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目标,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突出最首要的问题便是相对贫困治理。从政策协同理论的视角看,相对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在协同主体、协同内容与协同机制三个维度具有内在逻辑关联。为此,可通过主体协同共治、内容衔接共通和机制协同互促的方法来促进其有效协同,并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多维识别标准、统筹城乡相对贫困治理、转换“输血”扶贫模式等四个层面的政策选择来提升贫困治理效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4.
《求知》2020,(5):63-64
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双衔接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忠双认为,脱贫攻坚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首先要科学认识二者相辅相承的关系。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脱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条件、重要基础和坚强保障;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取得脱贫攻坚全面、彻底、决定性胜利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5.
《行政论坛》2022,(2):81-88
我国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之后,防治返贫成为“后脱贫攻坚时代”须高度关注并有效破解的重要课题,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首要任务。返贫风险的防范与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必要在明晰其系统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一套系统性的治理框架。基于风险管理观念以及相关理论,立足返贫风险的发生规律和现实预测,可构建一个以“风险因子—政策体系—运行环节—应对机制”为核心的系统化返贫风险治理政策框架:针对灾害、产业、就业、医疗、教育等重点返贫风险因子,明确政策体系的基本理念、价值目标、运行原理、政策主体、责任配置,通过动态监测、协同治理、政策帮扶、督查考核等施策机制,实现监测、准备、帮扶、评估各政策环节的体系化运行。该框架旨在通过提升“系统化”和“体系化”,来矫正实践中返贫风险应对的“零散”和“断点”式局面,进而为后脱贫攻坚时代的接续贫困治理提供制度性启鉴。  相似文献   

6.
罗强强  张淼 《行政论坛》2023,(3):124-130
共同富裕是我国贫困治理的终极目标,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期盼。充分发挥政策效应,采取有效的政策干预已成为推进农村贫困治理、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阶段,脱贫群众由于长期接受超常规政策的扶持,产生了政策依赖行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足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进一步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持续优化贫困治理政策搭配组合,根据不同类型的政策依赖行为分类施策,增强群众内生动力,消除其依赖心理,完善贫困治理风险防范机制,为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董雅俊  欧阳迪娜 《瞭望》2020,(19):36-37
截至2019年底,我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脱贫。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有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当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不仅要努力克服疫情影响,还须系统建立防返贫和新致贫长效机制,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8.
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县委书记如何看待当前衔接工作,如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访谈了十个脱贫县的县委书记,听听他们对乡村振兴的喜忧盼.  相似文献   

9.
2021年,随着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深入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沂蒙山区等东中西部脱贫县区,全面了解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展、成效与难点、痛点.  相似文献   

10.
《理论视野》2021,(2):75-8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消除贫困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战略安排,构建了新时期减贫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大以后,党中央在聚焦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提出要巩固脱贫成果、形成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国减贫治理进入新阶段。从理论上看,深度贫困与相对贫困既先后递进、又相互依存、甚至可以相互转换,治理深度贫困为治理相对贫困提供了制度借鉴,治理相对贫困又可以巩固当前扶贫成果;从实践来看,消除深度贫困与着手解决相对贫困同等重要,必须聚焦打好脱贫攻坚战和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发展和完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提高减贫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1.
程世勇 《行政论坛》2023,(3):131-137
贫困治理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从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检验了贫困治理的中国模式。中国减贫治理在脱贫标准上以多维识别为基础,坚持货币标准识别与非货币识别的统一,坚持微观识别与宏观分层识别相统一。在减贫治理机制上,强化市场治理与央—地“垂直”治理、东西部“横向”治理、基层“精准”治理联动,形成央—地扶持、社会参与、市场选择等多元主体互动。在减贫治理制度建构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以“底线”公平与“差序”公平为特征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为贫困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乡村振兴期间,通过延续减贫治理中农村基层治理的模式与经验,加速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产业的优化组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城市化进程双向驱动,最终高质量推进城乡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李全利 《公共管理学报》2023,(3):115-130+173
从脱贫成果巩固到乡村振兴,基层驻村干部的工作重心逐渐从贫困应对转向基层治理,中国特色驻村干部制度继续发挥效能优势的关键在于应对基层治理场域中的消极惯习。通过对凌云县的实地调研和案例解构发现,转型背景下的驻村干部很难在“内生自治”属性的乡村治理场域中寻求兼具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行为调适。制度、关系、利益成为影响驻村干部基层治理成效的核心原因变量链条,只有打破驻村干部制度的场域-惯习障碍,才能靠有效的接点调适打造基层治理主客体行为共生格局。乡村治理需要通过吸纳乡村内生动力实现驻村干部接点治理共生理念转型,在基层治理实践中重塑干群互动的场域共生关系,动员乡村内生精英并优化外生制度打造内外社会资本共建共享与共治共生的场域治理环境。本研究的贡献在于突破了传统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个体行为分析的二元对立分析逻辑,通过解构制度、利益、关系等核心要素重构基层治理的场域-惯习共生性理论分析框架,为阐释转型期的基层治理格局样态与治理效能升级提供了新的学术话语。  相似文献   

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驻村帮扶面临的情境已经从脱贫攻坚时期的“扶贫”情境转向乡村振兴阶段的“振兴”情境。聚焦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相结合,在已有嵌入式帮扶理论基础上,援引赋能理论提出“嵌入—赋能”分析框架,并基于贵州M村的实践案例,可以发现:以形成内外合力为主线,以促进村庄的新内生发展为导向,强化外部的制度嵌入、资本嵌入、观念嵌入与内生的结构赋能、资源赋能以及主体赋能之间的有效联动,是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帮扶的可靠路径。从动态递进的视角,构造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帮扶的理想进路需要实现融入逻辑、激活逻辑、自主逻辑的紧密衔接,以外部力量的有效融入为前提,以外力驱动的内生激活为关键,以内生力量的自主本位为归属。  相似文献   

14.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要支撑.近年来,一批彰显地区特色的脱贫产业,正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发现,部分地区乡村产业中存在的"干部依赖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脱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科学规划、提升内生动力、坚持市场导向以及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来促进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动力转化机制、环境优化机制和空间重构机制助力乡村振兴,但由于乡村自身的承载能力不足、治理体系较为落后,再加上相对贫困问题开始凸显,导致这些机制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为更好地发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于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应对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应该主要以提升乡村资源承载能力、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相对贫困的长效治理机制等方式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贫困治理政策亟需适时而变并朝着新的治理方向及时做出调整。通过对比脱贫攻坚时期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贫困治理目标、治理理念、治理手段、治理范式的转变,厘清返贫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通过落实“吹哨人”责任,完善防返贫监测机制;强化多元共治,构建党政社协同治理机制;拓宽发展渠道,构建持续增收内生动力机制;优化扶贫政策,建立政策动态调试机制等“四维一体”防返贫长效机制,破解返贫风险、守住脱贫攻坚成果。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本质上反映的是国家与乡村的关系问题,而二者关系的核心又在于寻求有效治理的"接点"。因此,寻求国家正式权力与乡村社会有效衔接的"接点",对于实现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自古以来,乡村公共空间就是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对接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实现乡村振兴应高度重视乡村公共空间。基于此,构建以"目的—主体—要素"为分析框架的"接点治理"理论,对上海市Y村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后发现: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本质就是回归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包容性,这便决定了必须在国家主导的权力逻辑、市场力量主导的资本逻辑与村民主导的生活逻辑等三者之间实现平衡,实现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由政府主导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转变。促使这一转变形成的内在机制主要有主体多元的权威机制、村庄能人的关系契约和关系动员机制、利益平衡的合法化机制。由此可以说,公共空间治理不失为当下"强国家、弱社会"治理格局下实现乡村内源式发展的一种新可能。  相似文献   

18.
张凤林 《理论探讨》2022,(3):167-172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如期实现,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县域经济发展提出着力促进发展的均衡性、重点关注特殊地区和群体、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大力提升体量和承载力等四个方面新要求。应通过加强和改进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因地制宜走符合地方实际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益关系的均衡化等五个方面策略,发挥好县域经济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9.
《瞭望》2021,(15):37-37
脱贫摘帽以来,广西龙州县以做好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契机.大力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州县把发展坚果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以奖代补、先种后补”的方式,加大对种植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围绕打造“全国最大坚果贸易加工交易基地”的目标,发挥沿边、口岸、资源优势以及国内外两个市场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引进龙州县大德亚内食品有限公司等坚果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坚果精深加工有效促进坚果产业链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质量的实践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体现,严密组织体系、凝聚组织能力是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需要。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作为政党结构与制度运行的重要基石,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不断提升其组织力质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然而,伴随社会风险的上升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日益凸显,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价值原则与实现农民美好生活的愿景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偏离,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对发挥组织凝聚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切入口,梳理乡村治理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内在逻辑理路,聚焦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四个要素,以组织优势不断推动乡村振兴与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