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力昉 《世纪桥》2010,(5):14-15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漫长历程中,始终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目标,并逐步将之明确为社会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社会建设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而公平正义则是衡量社会建设成效如何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2.
杨奎 《实事求是》2006,191(4):10-13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是关于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交往中实现全面发展、彻底解放和自由飞跃的最高价值目标的构想。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是因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构建社会和谐过程是理想与信念、历史与选择、现实与价值的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全面发展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3.
社会协调发展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中人的发展是社会协调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最高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必备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展并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协调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4.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诀别传统发展方式和开拓当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观。其基本含义系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其基本原则是发展的整体性、公平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在以人的全面提高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中,建立男女两性平等和谐的发展模式,是实现女性的充分发展和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一、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男女平等原则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男女平等原则体现在…  相似文献   

5.
与社会革命理论相比,社会建设理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对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可以概括为以"中轴线"理论和"历史合力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动力论,以"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为代表的社会发展阶段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善待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目标论,以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社会建设途径论。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社会建设"概念,提出了坚定不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论核心,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途径和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通过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的总体思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学习型社会:21世纪全球发展大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发展理念的转变以及全球教育改革等方面考察,建设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全球发展的大趋势。学习型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实现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教育化,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是把学习与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关键环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根本目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发展根本途径的社会。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知识社会就是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7.
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党的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具有明晰的逻辑思路:在根本原则上主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及社会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是其现实依据,"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其主要任务,建设社会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其目标方向,中国共产党是其推进力量。新时代党的社会建设思路具有内在的逻辑性,聚焦政权"为什么人的问题",在主线、出发点、主题、演进方向以及主体上形成了系统的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理论基础,以宗教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为客观基础,以长期宗教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为实践基础,结合中国现阶段宗教和宗教工作状况,来科学认识和分析宗教的社会作用。中国共产党对宗教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这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更准确地、更理性地对待宗教和妥善处理宗教问题,从而引导宗教更好地发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理论基础,以宗教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为客观基础,以长期宗教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为实践基础,结合中国现阶段宗教和宗教工作状况,采科学认识和分析宗教的社会作用。中国共产党对宗教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这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更准确地、更理性地对待宗教和妥善处理宗教问题,从而引导宗教更好地发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人类为了达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经过了长期艰辛的探索.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正在引领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而奋斗.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体现了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知与行之间互动互补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语境中,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原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既共同体现新型现代性的本质属性,又交叉反映着作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及与其相对应的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有机结合.正是在这种有机结合中,凸显其无与伦比的综合效能.  相似文献   

11.
社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宪政的终极目标是在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平衡中实现个人权利的保障。在价值基础、实现方式上,社会管理和宪政存在内在的逻辑,公民社会权利是两大目标实现的逻辑起点与终点。以社会权利为视角,分析社会管理和宪政内在联系,可以发现社会管理创新就是公民社会权利实现方式的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就是公民社会权利的保障。以社会权利建设为导向的社会管理创新,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社会治理创新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社会凝聚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两者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都以促进社会公平、改善社会民生、增加社会活力为目的,有着同向互动的逻辑关系。所以,应当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时代语境出发,以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凝聚力培育,以社会凝聚力培育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以更好地实现体制改革、社会和谐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社会转型,需要强大的社会整合予以支持,这也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政治使命。面对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新考验,中国共产党以负责任的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努力回应各种挑战,确保社会整合状态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改革战略中的社会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届三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围绕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治理、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需要从社会秩序、社会质量、社会流动和社会活力四个方面系统推进,其目标是建立一个“民有、民享、民治、开放”的社会。当前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是推动以实现共同富裕和形成橄榄型格局为目标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以社会政策制度统一和事权支出责任相适应为核心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与合作共治为基础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以实现公民自由流动与福利资格统一为根本的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5.
赵晓芬 《求实》2008,4(3):33-35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发展史是个人与社会统一发展的历史.个人全面发展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公正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只有社会与个人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个人才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正观具有"目标价值",而罗尔斯的"分配的正义"和诺奇克的"持有的正义"理论具有"工具价值","工具价值"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目标价值"所用。以社会公正为视阈,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中的土地征收,实施以"保障"为基点的"社会补偿"政策,不能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切实保障被征收土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该实行符合社会公正的、以"保护"为基点的"社会赔偿"政策,使得城市化建设中的土地征收,既能"化地"实现工程建设现代化,又能"化人"实现农民身份转型市民化。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写入大会主题,不仅明确了这是一种主要精神动力,也彰显了新征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必须保持的精神状态。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视角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成、延展的历史逻辑。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党领导人民解决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百年实践中形成发展,因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任务分工、地域范围、个体群体的不同,构成了伟大精神的多元样态。另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推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党员干部的“正身镜”和“校正器”,在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将赓续延展。  相似文献   

18.
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资料公有、生产力高度发达、阶级消灭和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知识经济与生产资料公有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发展生产力的有力手段、消灭阶级的有效途径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可靠保证。因此,知识经济的充分发展,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9.
高璇 《唯实》2008,(10):53-56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以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等形式存在的社会资本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通过结成丰富的社会联系来减少由于人自身和外部资源的匮乏所带来的限制,从而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完善个体人格;能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在通过个人相互联系的增强、国家政策的支持等措施提升社会资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应警惕社会资本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守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逐步形成了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以把握人民利益、大力发展经济以增进人民利益、创新利益分配模式以实现共同富裕、贯彻群众路线以发挥人民主体性作用的实践路径。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在具体实践中始终从实现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出发,不断打破各种僵化观念的束缚,努力探索满足人民利益需要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深度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