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根据经典现代化理论,可将政治信任划分为传统、过渡和现代三种模式。政治权能结构和制度化水平决定了传统与现代政治信任的根本分野为信任结构中人格信任与制度信任的权重。传统人格信任向现代制度信任演进的基本逻辑是: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政治逻辑的形成和国家制度成长;演进的基本轨迹为:人格信任日益消解,制度信任逐步成长,并最终实现人格信任的制度化。这在根本上是凭借现代国家制度建设,特别是制度化不信任体系建设来实现的,主要表现为提高政治预期、降低政治风险两种机理。搞清楚政治信任模式的分野与演进逻辑,对中国转型社会政治信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理论逻辑是指理论在实践推动下内在的演进过程,是理论自身发展进程的逻辑呈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经典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条路径形成了从马克思主义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演进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3.
在"枫桥经验"的发展演进中,毛泽东、习近平先后共同关注、批示。它的发展演进内在地蕴含着四重逻辑,即:从基层复杂尖锐矛盾的化解经验到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的制度建构逻辑、从"四类分子"改造到"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主体生成逻辑、从社会主义建设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保障逻辑。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整体性探究,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历史发展和实践遵循。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和治国智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为对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规律性的追寻与遵守。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坚持”重大原则是我们系统解决问题必须紧紧扭住的“牛鼻子”,构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统领、根本方向、根本立场、根本动力、根本品格。  相似文献   

5.
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到俄国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重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向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指向从追求人类解放转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构方法从批判演绎转向实践生成;理论形态从一般形式转向各国特色形式。透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演进的逻辑理路,把握其中的"变"与"不变",对于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科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2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其生成具有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看,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继承与发展;从理论逻辑看,它有特定的内容;从实践逻辑看,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有利于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聚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关涉建党百年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性发展.从历史逻辑看,基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三个铁一般的事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沿着"三个只有"的历史逻辑整体向前推进.从理论建构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一脉相承和"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造,集中展现了同"三个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三个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从前沿问题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既要把握好"向内看"与"向外看"的关系,也要把握好"向前看"与"向后看"的关系.总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诠释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理论特色、民族气派、时代风格,呼唤着构建一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  相似文献   

8.
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重要制度基础,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把握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创新的逻辑理路,有助于深刻而明晰地领会这一制度体系的优势、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向。在理论维度上,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基础,历经充分而系统的理论发展和创新;在实践维度上,浸润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经历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淬炼;在创新维度上,反映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之制度建构,是通过制度优势把人民智慧创新性地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体现。在当今世界大变局背景下,继续深化改革"练内功",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构建中"凝心聚力",调动人民大众的积极性,真正把科学理论和先进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9.
全面理解“中国之治”的理论内涵与重大意义,需要拓展观察视角,通过多重逻辑加以分析和阐释。从历史逻辑上看,“中国之治”经历了初步探索阶段、不断深化阶段和开启“中国之治”新篇章的新时代阶段。从理论逻辑上看,“中国之治”正向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迈进,它的最大逻辑在于党的领导,前提在于制度化建设,价值依归在于“以人民为中心”。从价值逻辑上看,“中国之治”的意义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中国之治”新篇章的开启开辟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境界,同时“中国之治”也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15,(5):92-95
人性与制度本源上的密切关联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命题,而对二者之间的逻辑解释却莫衷一是。制度作为管理实践最重要的御用工具,首先受到管理理论典型人性假设——"经济人"的深度影响。理性经济人的"价值无涉"导向将管理(组织)制度化推向理想状态,人性只是在显性的利益层面获得彰扬,如是,多样化、复杂化的"人"的内蕴也就主要在"非人格化"的制度化组织社会结构中"单向度"地演绎。因此,由其生成的管理制度观便硬嵌于经济人假设的逻辑镜像中,在管理视域下"经济人"假设的内在规定性包括核心假设和支撑性假设。其"理性—设计—均衡"制度观包括:制度均衡论:机械方法论的延续;制度设计论:理性预设的必然导向;制度效率论:"效率—公平"观的制度表达;制度服从论:管理制度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两山"论是习近平对我国生态实践进行文化反思的理论结晶,蕴含生成、构造、价值、实践四重逻辑。生成逻辑有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昭示文化适应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及其演进规律;构造逻辑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横向结构基于文化适应的日常生活面向,纵向结构囊括社区、地域、国家、国际的多层次共同体;价值逻辑体现在源于中国本土地方性知识,但在人与自然、全面小康与美丽中国、中国话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彰显多维普同性价值;实践逻辑围绕生态文化的宣传与重塑、生态制度的系统化建设、生态治理行动的绿色开展等层面推进,体现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认识历史历程、实践推进历程和理论生成历程。与之相对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就涵盖了认识历史起点、实践应用起点和理论生成起点。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必须在三个起点同时具备的条件下、必须在三个起点同时具有"相结合"的本质特征的历史时刻进行认定。通过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的判定条件并结合上述三个条件和本质特征,判定1914年1月至1916年5月期间,以李大钊为代表的留日知识分子的斗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历史进程,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应用序幕,闪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生成的本质因素,最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成为主导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建构并推动国家现代化的主体政治力量,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和政治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14.
环境政治是洞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借助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理论和时间理论,为中国环境政治构建“理念创设—制度供给—实践探索”的分析框架并运用“理念—制度—实践”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环境政治建构过程是一个以理念变革引领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变革,进而迈向环境治理理念、制度和实践“同频共振”的现代化过程。中国环境政治经历了“短暂间歇”“密集调适”“稳中有序”的演变历程,理念、制度与实践这三重要素在不同阶段的组合叠加及其作用强弱,共同塑造了建构中国环境政治的实然结果。同时,责任政治逻辑、注意力配置逻辑和场域构造逻辑,分别扮演着维持中国环境治理理念创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和接续性、治理实践的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独特角色,共同形塑了中国环境政治的生动图景。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7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深层实践逻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自觉。作为一种政治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价值-信仰、认知-解释、行动-策略三个层面与社会主义的各个历史时期皆有对应的实践。"站起来"时期集中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建设运动的创造性建构;"富起来"时期通过思想解放、理论开创和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持续推动;"强起来"时期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治国理政和党的建设整体规划和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0年进程体现了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的发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沿着特定的理论逻辑展开与前进的,体现出高度的理论逻辑性。政治理性化、制度化与法治化是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政治法治逻辑的主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政治发展思路、不断总结建构指导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体系,是中国政治发展理论逻辑的基本特征。未来中国政治的发展,将在既有理论逻辑的指导之下,继续创新前行,最终将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行政论坛》2018,(2):5-1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生态科学理论和中国优秀生态伦理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时态与共时态辩证关系的视角考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演进,体现出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科学地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演进轨迹,分析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对于在实践层面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经验层面来看,我国社会管理制度安排的初始状态所呈现的"一体化"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制度建构的苏联模式、制度运行的高度意识形态化、制度承载的"公社化"与"单位化",以及难以消解的制度悖论等特点;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中所表现出的管控思维严重、制度安排滞后、行为失范明显等问题,都必然对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分析范式建构产生重要影响和制约。从理论层面来看,作为制度变迁研究的"制度—行为"分析框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据此,结合我国社会管理及其制度创新的特殊情境,超越"制度—行为"二维分析框架,从"制度结构"理论中剥离出非正式制度等观念因素,形成"观念—结构—行为"的分析范式,对于解构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制度创新问题更具适切性。  相似文献   

19.
《行政论坛》2021,(4):50-57
随着中国公共治理实践的不断深化,扎根本土治理经验的公共行政概念、话语、理论正逐步生成,学科已逐渐超越知识"拿来主义"的阶段,在理论比较、对话的基础上,进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公共行政话语时期。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为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养分和资源。本文以我国新时代政党与政府治理实践及制度安排为基础,从公共行政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技术治理等三个层面,讨论近年来公共行政实践所显示的重要特征,分析新时代公共行政立足的价值理念,探讨中国公共行政实践的逻辑意涵,致力于提取、概括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传统土地“供给管理”注入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内容与新要求,提供了如何再建构土地调控功能角色的窗口。从理论回溯、实践逻辑和政策方向三个维度对中国土地供给侧改革进行系统性梳理,以重构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创新路径。理论溯源能够有效解释和引领改革,以传统经济学关于土地“有限”供给功能的认知分歧为出发点,从“介入”合理性分析入手,为阐释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供给管理”特征构筑理论基础;实践逻辑是理论应用于现实的制度安排,在从“供给管理”到“供给侧改革”的中国特色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范式转向中,揭示土地供给侧改革的基础性和方向性问题;政策方向是更大改革愿景的起点,探讨我国土地制度优势和制度潜力的延续性问题,最终为结构性改革奠定可持续的土地资源基础和土地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