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沈国琴 《理论探索》2007,(4):158-160
从司法过程和司法过程所追求的目的来分析中国传统司法,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司法中司法官与纠纷当事人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司法过程的制度设计强调司法慎重、追求司法公正,司法所追求的是一种实体正义。中国传统司法的这些特点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民本主义思想和传统的法律观对这些特点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司法制度及其运作过程,对于当代中国司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一种“超当事人主义”现象,其暴露出司法的信任危机。“超当事人主义”现象的背后,正是我们对司法民主观念的误读。司法民主的核心内容是为民众提供可实现的公正裁判。从法律修辞学的视角而言,具备可接受性的裁判必须以司法权威为前提;在提高法官人格魅力的同时,淡化整个司法过程的人格化因素;司法体系在信息认知方面必须对当事人足够开放,而在规范层面则应该严格限制法外因素进入。法官对裁判后果的评价,应超越于“让当事人满意”的简单后果论,在司法过程中坚守并追求“规范性共识”。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着急剧变化,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突出,亟须通过法律途径实现社会的整合,以此促进和谐中国的建构。作为公民权利的保护机制和纠纷解决的重要手段——司法,在近些年来却一直倍受质疑。这不仅造成了司法权威的缺失,也为社会的治理带来了负面影响。在转型社会的背景下,法官对案件的裁决方式和结果以及司法权威机制的完善是司法权威得以重塑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1)
法治的本质是实现国家正义,而正义的实现一般是依靠伦理的途径内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责任感、荣誉感等,凭借人们的善恶观念、心理和道德舆论来实现。司法是法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律职业者通过司法活动,通过微观的技术论证来修补社会正义运行当中出现的紊乱,并最终实现社会正义。由此,司法环节必须要保证司法的尊严,从而保证法律的尊严,而维护法律尊严也是维护法律权威的内在要求。法官作为法律实施的最后一道屏障,其职业伦理建设对于法律尊严的维护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司法程序的公开化和公民表达自由的实现是媒体对司法进行监督的基础。媒体与司法之间不应处于紧张和对立的局面,而应共同追求社会公正与正义,二者所实现的价值具有内在一致性。但是二者的价值实现方式、运作规律的不同以及我国媒体官方背景的色彩、公民法治素质和政治文化水平的程度均导致媒体与司法外在的冲突。我们应在培育公民理性的法律文化、保证司法体制独立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法庭和媒体规则的设计,灵活运用现有法律规定,强化媒体自律机制和建立法院与媒体沟通机制,使我国的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始终保持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司法裁判执行难是人民法院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司法裁判执行难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法官权威的缺失,程序正义被忽视,既判力的弱化,执行权的失控。破解司法裁判执行难,需增强社会和公众的法律信仰,确立司法裁判活动的道德性,确保裁判结果的公正性,确立司法裁判的终局性。  相似文献   

7.
建设法治中国,要求我国行政过程文化的塑造方向是法治行政。法治行政,作为法治文化在行政过程中的体现,包括法律至上、规制政府、尊重公民和重视程序正义等四个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综合反映了其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因此,促使法治行政文化的形成是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协商精神在司法权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在尊重司法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更加凸显主体地位的平等性、各方有效的参与性、全面开放的程序性、合理的表达与沟通机制、结论的合理性等协商特色,使得个案中的公平正义逐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从而进一步促进司法权威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深圳信访工作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如何将信访制度的运行纳入法治机制中。提出要清醒认识信访是正常司法救济程序的补充程序,不要以访压法;确保司法的权威和法律的尊严,解决信"访"不信"法"困境;信访工作创新要法治化;加大法律救济援助;立法规范当事人的信访行为等观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基层法院与地方政府、基层法官与法院组织之间的关系人手,用案例和模型剖析了司法地方化和司法行政化所引发的制度失灵等问题.由于当事人的运作,使得公检法系统、律师、相关领导都成为影响案件结果的重要人物,法官反而可有可无,扮演着傀儡角色;尽管如此,法官并没有选择一味妥协和顺从,一直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抗争,试图对案件接近正义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