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自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文学交流即已悄然兴起,台湾作家及台湾旅外作家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柏杨、白先勇、於梨华、聂华苓、陈若曦等人的作品在大陆一印再印,对这些作家作品乃至整个台港文学的研究评价也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兴学科。特别是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后,两岸文学交流更取得了合法地位和长足进展,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5,(14)
<正>"文学即人学"。作家是怎样的人,便会写出怎样的作品;作家人品的高低,规范了作品境界的高低。这在小说家陈若曦身上得到明确印证。陈若曦,生于1938年,是台湾台北县人,父系累代是木工,母系的家世是佃农。若曦天资聪颖读书优异,从台北第一女中,到台湾大学外文系,读的全是台湾顶尖名校。从赴美留学,到工作和执教,也是美国第一流学府。她定居旧金山多年,有能力有机会在台美两地文坛辉煌上升,但她不随波逐流,从写作到做人,坚持人道主义理想,无愧是台湾文学界一位侠女。  相似文献   

3.
张炯 《台声》1996,(12)
朱秀娟女士是台湾作家中有特色的一位.她在经营企业的同时坚持从事文学创作.她特别关注女性的命运.她迄今创作小说、散文二十多种,且以创作长篇小说为主.她的长篇小说《女强人》不仅荣获1984年中山文艺奖,而且连续多年成为台湾的畅销书.关于她的创作,大陆学者撰写的多种台湾文学史和小说史,都给予相当地位.因而可以说,她的名字对于关心台湾文学发展的祖国大陆广大读者并不陌生.  相似文献   

4.
一施叔青是六十年代初期走进文坛的。她成长的文化背景,正是台湾五十年代末以来受西方文化思潮冲击最利害的时期。她这一代作家,几乎都经历过东西两种文化的激烈冲撞。她的艺术,乃至她的生活道路,是这一复杂文化背景的产物。一九四四年,施叔青出生在台湾鹿港。这里自宋元以来就是和大陆对波的著名港口。她的祖上来自福建。她从小便受到中原文化传统,古朴久远的民俗风情和乡间艺术的熏陶。中学时代她开始尝试创作,正赶上弥漫台湾文坛的现代主义盛极一时。她最初  相似文献   

5.
1945年8月至1950年3月是战后台湾文学重建的重要开启时期,其去殖民性的进程在国民党当局的政治框架中,由台湾本省作家和大陆来台作家在台湾文学传统和中国新文学传统的艰难延续中展开。复杂的政治干预使去殖民性被当局简化为接受大陆政府统治,但台湾作家在认同中华文化上并未“失语”,他们仍以源自“民族精神”的“向心力”,顽强“回归”中国文学,并和大陆作家一起,以对战后台湾现实的深切关怀,延续、丰富了日据时期形成的台湾文学传统,其中根植于台湾的左翼文学思潮发挥了尤为积极的建设作用,提供了战后中国左翼文学的在野形态。  相似文献   

6.
还是刚刚进入80年代,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迎来了文学艺术的春天。许多台湾作家的作品在大陆发表,大陆学术界对台湾文学走向非常关注。然而与此同时,台湾同胞对大陆的文学发展仍然很陌生,因为大陆作家的作品还不能进入台湾。海峡两岸隔绝近40年,多么需要架起一座彼此沟通的桥啊!台湾作家施叔青女士,在当初两岸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就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在台湾采访施叔育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幸福而成功的中年女性形象。满面春风,佩侃而谈,面对着来自彼岸的记者放松而随意,笑意一直挂在脸上。她的小说集里收有她的不少生活照片:…  相似文献   

7.
在两岸出版市场尚未开放的今天,台湾作家走红祖国大陆文艺圈,正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去年大陆几十家媒体的主管票选年度十大文化人物,以《第一次亲密接触》走红两岸的网路作家痞子蔡——蔡智恒可是荣登第二,把大作家余秋雨远远抛在了后头。谁是知名“台湾作家”?台湾华文出版趋势观察家辛广伟指出,大陆知名的台湾作家可以分成几类。第一类是流行文学,包括琼瑶、三毛、金庸、蔡智恒、张曼娟、吴淡如、席绢等;第二类是励志文学,主要是刘墉和林清玄;第三类是  相似文献   

8.
赵淑侠是台湾旅居瑞士的著名华文作家,她的创作成就,不仅享誉台、港、海外,亦为大陆所注目.《塞纳河畔》是她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也是她自己比较满意的一部作品,因此,正确认识这部小说的特点,对于了解赵淑侠的创作风貌乃至把握当代海外华文文学的走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追问何时会,要我以阳春。"正是春暖花开时节,一批台湾朋友如约而至。应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邀请,由台湾"中国妇女写作协会"前任理事长陈若曦、现任理事长林黛嫚、小说家廖辉英等15人组成的台湾知名女作家参访团来到北京,展开为期6天的交流活动。近年来,陈若曦多次来大陆访问,2015年她曾率团到北京、四川等地  相似文献   

10.
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在中华文化的逻辑发展上 ,呈现出与同时期大陆文学不同的运动轨迹与存在形态 ,形成台湾文学现代性的独特性格 ,并为台湾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和范式。而台湾的海外知识移民形成了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个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群 ,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收获和代表 ,深远地影响了欧美华文文学的发展。东南亚华裔青年学生到台湾留学 ,以及台湾作家到东南亚华人社会讲学、参与文学营等活动 ,扩大了台湾文学对东南亚的影响 ,形成了这一时期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中的台湾文学因素。  相似文献   

11.
光复初期(1945—1949年)的台湾社会与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复初期(1945-1949年),台湾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动荡以及和中国大陆的迅速的整合。在这样的社会人文环境中,台湾的文学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特殊的阶段。本文探讨、论述了当时台湾社会发展变化的特点,作家们面对新的环境的所想所思以及他们各自的主张,当时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学作品等等,并对这一时期台湾文学的发展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2.
自一九七九年开始,随着台湾回归形势的发展,祖国大陆对台湾文学的研究逐渐推开。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有七十多家刊物和十二个出版社分别发表了八十来位台湾和海外华人作家的二百二十余篇作品,大陆对台湾文学的评论、综述、简介等文章二百多篇,出版了台湾文学专著近四十种,这是一个引入瞩目的可喜成果。台湾文学研究表现出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刊载、出版台湾文学作品趋于系统化。过去一段很长的时期里,由于种种原因,祖国大陆对台湾文学的介绍只得暂付阙如。至一  相似文献   

13.
2019年1月22日,林清玄在台湾于睡梦中与世长辞。公开资料显示,1953年,林清玄生于台湾高雄,17岁开始发表作品,走上文学之路。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30岁前即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和三毛、席慕蓉等并称为"台湾散文八大家"。林清玄生前为两岸文化交流做出诸多贡献。"我一年中有半年在大陆,走过很多地方,碰到很多大陆的作家,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动,这种感动是,我和这些作家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作为中华文化传统下的作家,我们共同的理想就是去创作包容力更强的文化。"斯人已去,谨以此文纪念林清玄先生。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是研究和评论大陆籍的台湾作家作品很多,研究和评论台湾籍的作家作品很少。二是对台湾小说、诗歌的研究较多,而对台湾散文、戏剧的研究极少。三是对台湾文学的研究肯定的既多又重,批评的既少又轻,这是台湾文学研究中的另一倾斜。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5,(11)
<正>5月9日至14日,应全国台联邀请,以中国妇女写作协会名誉理事长、台湾知名女作家陈若曦为团长的参访团一行5人赴北京和四川两地参访。5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在北京台湾会馆会见参访团一行,并和大家茶叙。陈若曦曾先后在北京和南京定居,并在南京高校任教,于1973年离开大陆移居国外。虽然身在文坛,但陈若曦关注台湾社会民主和人权状况,曾在台湾"高雄事件"后的  相似文献   

16.
被遗忘了的作家群像过去用日语写作的台湾作家虽然曾接受日本杂志社主办的文学奖,但是,还有一些作家被日本的文学史和文学辞典遗忘了。他们足日本统治时代或“旧殖民地时代”在台湾长大的中国作家。中国的文学史,过去也没有提过他们。其中有吴浊流(1900—1976),他写过一部以曾在台湾、中国大陆和日本三个地方生活过,最后又不能把灵魂安定在台湾的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作品。该书为《亚细亚的孤儿》(1946年原书名为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祖国大陆在迎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同时,也迎来了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的春天。许多台湾作家的作品在大陆发表,大陆学术界对台湾文学的走向非常关注。然而与此同时,台湾同胞对大陆的文学发展仍然很陌生,因为大陆作家的作品当时还不能进入台湾。海峡两岸隔绝近40年了,政治现实造成的隔膜一时难消,多么需要架起一座彼此沟通的桥啊!台湾著名作家施叔青女士,在当初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就曾扮演过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8.
小张庄不再遥远——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寻根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宁军 《台声》2002,(6):32-33
当“江苏籍台湾作家采风活动”开启之时,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再一次越过海峡,回到江苏故土。她是在职教授,以往到大陆多半是利用寒暑假,而这次是请假来的。虽然只有10天时间,张晓风深感不虚此行。她不仅和其他台湾作家一起,面对面地与江苏台港文学研究专家学者交流,参观游览了南京、无锡、苏州,而且还独自去了徐州,寻找“心向往之”的小张庄,那是她的祖辈居住过的地方。在江苏学者与台湾作家的座谈会上,张晓风侃侃而谈。她的发言动了真情:“江苏是我的祖籍,不过如果有人问我,有没有比江苏更属于我的地方,有的,那就是中国…  相似文献   

19.
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祖国之旅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而且具有扩大视野,从祖国接受现代文明成分的意义。赖和兄弟从其厦门经验中认知医治国人精神病症的重要性;谢春木对于“现代化”兼具“接受”和“反思”两端,发现中国大陆作为半殖民地,与台湾一样存在着殖民性与现代性的纠葛与悖论。大陆经验使台湾作家更多从五四新文学中吸取营养,促进了台湾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如周定山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大主题和鲁迅风格有相当的契合;王白渊在“艺术”和“革命”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而这是诸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共同“宿命”。  相似文献   

20.
微博声音     
《台声》2016,(8)
正黄玉珊台湾导演近几年,性别研究在台湾受到重视,台湾女性影展已然成为鼓励女性创作很重要的国际平台。由于家族经历,我拍摄了几部关于台湾日据时期的剧情片和纪录片,展现了台湾人民在高压统治下所发挥的生命潜能和鲜活的生命力,我觉得大陆对于台湾来说是文化上的"祖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