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6年苏联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不仅对苏联自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包括了建立不久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它对中国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对毛泽东个人的影响实现的。毛泽东赶超思想的萌发,"以苏为鉴"思想的形成,对个人崇拜态度的转变以及防止修正主义等思想都有苏共二十大的烙印。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大跃进"、"反右扩大化"等失误,都与苏共二十大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苏共二十大所暴露的问题及其引发的事件,使毛泽东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阶级斗争的可能性,并对我国阶级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重大理论成果。50年代末,中共在整风运动与"大跃进"运动中的曲折促使毛泽东提出"反修、防修"的观点,先后发动了反右派斗争和反右倾运动,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理论初步形成。此后,由于中苏关系的破裂,以苏共二十大为争论核心的中苏大论战爆发,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理论,使其正式形成。可以说,苏共二十大对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苏共二十大对毛泽东所产生的这种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对苏联模式作了很多论述 ,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 ,从毛泽东的角度认识苏联模式 ,学术界却很少论及。毛泽东在他的许多文章、报告和讲话中对苏联模式作了大量评价。苏共二十大前 ,毛泽东全面肯定苏联模式。苏共二十大后 ,毛泽东开始反思苏联模式。中苏论战中 ,毛泽东全力维护苏联模式。他虽然认识到苏联模式的缺陷 ,试图走出一条比苏联好的路子来 ,但最终还是未能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相似文献   

4.
1999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文集》第八卷《赫鲁晓夫的日子不好过》一文中有一条“苏共二十大”的注释,编者解释说:“苏共二十大,即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九五六年二月十四日至二十五日在莫斯科举行。在完成会议的主要议程后,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向全体代表作了《关于克服个人  相似文献   

5.
建国前后,新中国经济建设没有别的经验可资借鉴,只有学习苏联。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对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以苏为鉴"的光辉思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对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认识出现了反复,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6.
建国前后,新中国经济建设没有别的经验可资借鉴,只有学习苏联.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对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以苏为鉴"的光辉思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对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认识出现了反复,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7.
从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到1966年3月中共拒绝出席苏共二十三大,中国和苏联之间逐渐展开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论战,史称“十年论战”。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发动对反冒进的批判不仅是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跃进”,而且包含着政治上的考虑。他认为 195 6年反冒进导致了 195 7年右派分子对我党的“猖狂进攻”,组织上搞“分散主义”,并且客观上动摇了他在党内外的个人威信 ,是一股从苏共二十大刮来的歪风。因此 ,他认为反冒进表面上是经济工作的“错误”,实质是政治性错误。本文主要从政治这个角度切入 ,考察毛泽东批判反冒进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泽宇 《党史文苑》2011,(6):48-50,58
苏共二十大揭露了苏联斯大林时代各个方面的错误,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很大影响。中国领导人也反思苏联的问题,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一系列调整。但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在建设中也犯了一些错误,如盲目赶超、阶级斗争扩大化等,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形成的直接后果是中断了我们党早期正确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和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而这“左”倾错误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中苏分歧日益扩大和中苏论战日渐激烈息息相关。毛泽东认为苏共在“二十大”以后实行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而断言苏共已“变修”。并以此为鉴戒 ,毛泽东在国内进行“反修防修”的斗争 ,逐步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  相似文献   

11.
四清运动的起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民公社时期的整风整社运动实际上是“四清”运动的预演 ;在国内 ,因对形势的看法以及如何应对 ,党内高层产生了意见分歧 ,导致了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大讲阶级斗争 ;在国际 ,中苏两国因意识形态的分歧以及苏联对三面红旗的批评 ,使毛泽东认为苏联已经变修 ,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以及周边形势的紧张 ,使毛泽东加紧在国内进行反修防修 ;再加上毛泽东个人的因素 ,从而在全国开始了一场以“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为宗旨的政治运动 ,即四清运动  相似文献   

12.
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赫鲁晓夫在此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对这一事件毛泽东最初的感受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揭了盖子,"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忧"的是赫鲁晓夫"捅了漏子,搞突然袭击,将斯大林一棍子打死会造成混乱。"(吴冷西,回忆毛泽东—我亲自经历  相似文献   

13.
从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到1966年3月中共拒绝出席苏共二十三大,中国和苏联之间逐渐展开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论战,史称“十年论战”。其中从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关于大跃进运动成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关于大跃进运动发生的原因,学术界提出了"国际环境压力"说、"摆脱苏联模式"说、"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说、"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不足"说、"政治体制弊端和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说、"国际赶超热潮影响"说、"国民心态推动"说、"存在社会基础"说等8种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5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摆在毛泽东面前.对于缺乏大规模经济建设经验的共产党人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其时,一五计划时期许多方面照搬苏联经验的弊端逐步暴露;苏共二十大也揭露了苏联经济工作中的严重错误.以苏联为鉴戒,总结自己的经验,寻技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是当时客观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正是在  相似文献   

16.
赶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发展战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赶超”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用10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经济发展实行“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经济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等“赶超”思想。文章就邓小平“赶超”思想的渊源、主要内容及进一步丰富发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跃进”运动的提出,受到前苏联“赶超美国”口号的影响。1957年5月22日,赫鲁晓夫在苏联农业工作会议上提出苏联于最近三四年内在肉类、牛奶、黄油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的口号。当时莫洛托夫坚决反对,认为加快增加肉类和牛奶的产量,会把整个生产计划打乱,吃亏的将是重工业。  相似文献   

18.
马晓明 《红旗文稿》2012,(19):32-35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秘密报告,对斯大林进行了全盘否定,摧毁了苏共意识形态的核心与支柱,破坏了苏联社会高度统一的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主导的价值观,开启了社会意识深刻分化的进程。受苏共二十大自由化思想影响成长起来的"六十年代人",后来成  相似文献   

19.
苏共二十大与毛泽东走中国自己的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道路,直接起源于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由于时势的变故,毛泽东对苏共二十大的评估前后在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因而又直接影响着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1954年,赫鲁晓夫率领代表团访华,由此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但好景不长,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中,中苏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在赫鲁晓夫时期中苏的矛盾与冲突上,从苏共二十大开始到苏共二十二大截止,中国与苏联在外交、经济乃至政治上都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巨大分歧。本文将从苏共二十大着手,对中苏之间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对波兹南事件的不同态度、苏联倾向与美国联手和中国的冲突、以及对发展模式各自不同的看法等问题上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