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几点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产生"民工荒"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只有提高民工待遇,进行产业的相应调整和保护民工权益才有可能解决"民工荒"问题.  相似文献   

2.
2004年在全国各地闹得沸沸扬扬的"民工荒"问题,引起了政府、企业、学界等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关注者也都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出发,对这一问题给予了不同角度、层面的解析,并引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和对策.本文从公共政策的分析角度入手,力图在此方面寻找造成"民工荒"问题的一些原因,并借此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3.
刘铮 《长白学刊》2005,(3):70-72
城镇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的一个动态过程.2004年以来,以广东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出现的"民工荒"或称"农民工回流",在某种程度上阻滞了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民工荒"的成因,主要是农民对利益比较的理性选择,也反映了工资内涵的现实要求;托达罗模型对其也作出了实证的解释.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需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正向流动.为此,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合理的政策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返乡是伴随着"民工荒"问题出现的新的社会现象,文章对宜春市返乡农民工进行了入户访谈和调查.在对调查结果整理的基础上.分析出农民工返乡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并就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途径提出了探索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莹 《前沿》2003,(6):89-91
经济法在我国是新生事物,争论颇多.有的学者甚至否定经济法的独立存在,认为经济法只不过是民商法、行政法在市场经济下的新发展.本文先从经济法的本质入手,阐明什么是经济法、经济法为了适应人们那些需要应运而生;继而,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价值两层面,论述经济法独立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邢斐 《理论月刊》2006,(6):108-111
当前户籍制度的弊端表现得越来越明显,需要进行改革.本文在总结了现有主要解释框架的基础上,尝试引入自增强理论对户籍制度的改革路径进行分析,揭示出现有的渐进式改革的内在作用机理,并对近期出现的"民工荒"进行了解释,文章最后提出了配套的改革措施,并指出这些改革措施本身也具有"渐进性".  相似文献   

7.
“民工荒”的成因、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汤俊芳 《理论月刊》2005,(8):190-192
本文对2003年底到2004年,在广州、福建、深圳、东莞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相继出现的大规模的"民工荒"现象进行分析.文章认为,造成"民工荒"的内因在于农民工工资长期严重扭曲,外因是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着不断增加的进行产业升级或者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的压力,产业向内地大规模迁徙,由此必然出现人口在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双向流动局面.  相似文献   

8.
刘冬兰 《传承》2009,(22):78-79
农民工返乡是伴随着"民工荒"问题出现的新的社会现象,文章对宜春市返乡农民工进行了入户访谈和调查。在对调查结果整理的基础上,分析出农民工返乡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并就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途径提出了探索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经济法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 的重要手段,它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和对市场经济行为进行规制的过程中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经济法和经济学 的研究领域既有相通之处又各有侧重、 法律经济学就是运用经济学相关知识 来探讨经济法的问题,是近年来理论 和实践中新兴的研究方法。它可以将 经济和法律有机结合起来,以经济法 和市场经济的互动关系为研究进路、 探讨经济法的作用,使经济法更加深 入地为市场经济服务。本文旨在运用 法律经济学的方法对经济法存在的必 要性及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在此 基础上提出针对我国经济法的改革新 思路。  相似文献   

10.
闽侯县是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也是重要的劳动力输入地。“民工荒”的出现不仅严重阻碍了闽侯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而且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成为闽侯制造业发展“成长中的烦恼”。深入了解当前闽侯企业的用工情况,已成为闽侯经济发展的一个关注点。有鉴于此,笔者对50家企业用工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实地走访。通过对闽侯“民工荒”的现状、影响进行分析,寻找“民工荒”的成因,并且提出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托达罗(Todaro,1969)的绝对收入差距假说把劳动力迁移作为农村劳动力对于城乡之间存在的预期收入差距做出的反应,对于中国目前出现的迁移现象--农民工大多迁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国东部地区--的确具有一般的解释力.但除这一主流趋势之外,我国的中部地区亦有相当多的农民工流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西北地区,出现了"逆流动"的现象.笔者通过对新疆乌鲁木齐市皖籍农民工的调查访谈,取得了实地的第一手资料,以期对"逆流动"理论进行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个拥有九亿农民的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以及要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我国农村社会文明进步,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引导农村合理消费。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探索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若干问题建议的批示中指出:"建立全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既是件十分必要的德政之举,又是件十分重大而相当繁杂的工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对此做了重要批示。而农村社会保障法制还十分不健全,因此,应加快制定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制规划和完备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3.
2004年7月在广州召开的泛珠三角区域经贸洽谈会上,贵州与其他8省区共同签订了《泛珠三角九省区劳务合作协议》,它标志着泛珠三角区域劳务合作全面启动。这对于提升贵州劳务输出的规模和层次、发挥贵州劳务资源优势具重要意义,它将在促进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农村脱贫,区域合作及协调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将在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权益保障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关于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的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我党的要求,科学地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适应了当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任务的要求,对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转型。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由传统向现代过渡,反映这种社会关系转型轨迹的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及政治结构出现了实质性的分化:乡村利益格局日益趋向多元化,教育及文化的发展使农民的意识从"身份取向"向"权利取向"转变,并自发形成了以自主治理为特征的乡村社会团体。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构成了未来我国新型乡村治理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社会距离是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亲密或疏远的程度和等级。社会距离可分为主观社会距离和客观社会距离。距离的等级可分为近距离、中距离和远距离。西方社会学认为,文化差异、隔离、居住时间、社会地位差异等因素都对社会距离的形成具有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距离属于远距离等级的泛泛之交,双方交往机会很少,主观距离比较大。大部分市民对农民工持排斥态度,双方交往具有非对称性。与西方社会距离研究相比,文化差异、地位差异和空间隔离等因素依然是影响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重要因素,制度限制或制度供给不足是影响社会距离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因此,缩短社会距离的主要对策是转变政策理念,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城市政策。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逐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缩短文化差异,为和谐社会构建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主要分析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缺乏明确的理念、缺乏科学深入的研究、缺乏资金投入、面临困难和压力等问题,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尚未完成;私人财产权的地位没有确立;法制建设滞后;管理不够科学化与规范;理论研究滞后,提出了构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短缺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约束条件。而我国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早于大陆,早在上世纪就出现过类似的现象。文章以刘易斯模型为基础理论,验证台湾经济的刘易斯转折点。研究发现: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为台湾经济的刘易斯转折点。然而,跨越刘易斯转折点后,台湾经济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台湾当局成功采取针对性政策,实现了台湾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通过对外投资延长了产品寿命,克服了通货膨胀,通过教育改革提高了人口素质,弥补了台湾劳动力的短缺,使台湾经济成功克服挑战,给祖国大陆经济发展以启示。  相似文献   

19.
梅少粉  张英魁 《桂海论丛》2010,26(6):115-119
乡村精英作为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劳动力转移的大潮中,乡村精英人才的外泸。导致生产发展优势劳动力缺乏,新农村建设中坚主体虚空。要解决乡村精英人才的外流问题,必须积极转变理念,实现乡村精英要才的合理流动。同时,应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村土地的附加值,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伴随着辽宁省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在郊县农村的金融地位越来越突出,但随着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其自身的薄弱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成为职务犯罪行为高发的突出部。基于此,辽宁公安经侦部门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本省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职务犯罪展开深入研究,探查其犯罪原因与手法特点,并以此为基点寻求有力的侦查及防范对策,预防和减少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职务犯罪发生,保障辽宁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