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马一波 《前沿》2009,(6):54-56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人性的研究。大多数人格理论都隐含着心理学家对人性的哲学观点。人格心理学领域的人性观有:乐观主义、悲观主义、中立主义和多样化观。不同的人性观代表对人格理解的不同角度。  相似文献   

2.
社会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所谓人文教育,也可以叫社会科学教育。社会科学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如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和心理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等等。如果说科学教育是以技能培训为主要目的的话,那么,人文历史教育就是——精神情操的陶冶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甚至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人文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并不是人文专业的学生或专业人士才需要,社会上所有的人都需要。就像只顾掠夺性开发、不注意保养的草原有可能导致沙漠化一样,忽视人文科学教育的后果也有可能导致人的精神和心灵世界的沙漠化以及社会的功利化。对广大青少…  相似文献   

3.
人性成长与学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已被公认为是影响人及人性成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现今社会的人性状况并不理想甚至出现普遍倒退倾向,以致人性世界黯淡。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人性非健康成长甚至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化、扭曲,美好人性的普遍缺失、沦丧,不得不反思和检讨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有发展科学化、人性化、理想化的学校教育,才能矫正、净化现实的人性,使黯淡的人性世界光明起来;才能预防人性扭曲异化,让美好的人性普遍张扬起来。  相似文献   

4.
也论人性     
人生问题,是人类的一大奥秘。古今中外,不知多少人为它绞尽了脑汁。 前辈思想家们对人性的艰苦探索,为我们开拓了道路。他们提出的许多有价值的见解,留下的极其宝贵的思想资料,为我们建立科学的人性论提供了思想理论前提。但是,从总体上讲,他们的人性论毕竟是不科学的。其共同缺陷,就是都在不同程度上主张有一个超时代、超历史、全人类共同的 “天赋人性”;而这个共同的“天赋人性”,不论是善、是恶、还是非善非恶,其变化发展都有待于后天的教育或法律的约束,通过教育和法律去改变恶性,或者是发展、复归善住,以达到他们所预想的人性王国。这种 “天赋人性论”与“教育万能论”,把人性的探索引向了歧途。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人性的探讨缺乏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他们以唯心史观考察人性,错误地认为, “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  相似文献   

5.
《理想国》中,人性(灵魂)始终是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他把灵魂分为三种状态:理性部分、无理性部分和激情,三种状态互不干扰就是正义最初的本质;每种灵魂状态分别在灵魂中占主导地位时就形成不同阶层的人。而不同阶层的人在国家中各安其位,就形成了正义的国家——理想国。柏拉图主张用教育促使人们灵魂转化——向“善”以达到理想国的实现。人性既是柏拉图教育理想的起点,又是终点。柏拉图提出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值得商榷,但它反省人性、追求“善”的精神正是当今教育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6.
对犯罪心理学研究取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心理学研究"危机"的议论逐渐多起来;母体的"危机"对其分支学科必然带来影响,这促使了人们加强对犯罪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反思。心理学研究的"危机"主要反映在研究对象上没有严格区分物质和精神、"物性"和"人性",在研究方法上沿袭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也需要明确它的学科性质是偏向于社会科学的中间科学和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边缘科学。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不能拘泥于自然科学式的实验室实验研究的方法,而应更多地采用社会科学的以社会为背景的实践检验方法;既要注意到人的生物性方面,更要侧重研究人的社会性方面。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7.
法治的基础主体是人,人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基本人性凝结成人的基本权利,这就是人权。法治的基础价值不是秩序、民主和自由,而是人性的健康发展。法治实现的基础力量不是国家强制力,而在于人性的觉悟。制裁违法行为的目的,不是惩罚、教育、改造和预防,而是违法者人性的修复。因此,人性在法治中居于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8.
论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都是有思想、有主见、有实践能力的社会的人。因此,对人的关注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应有之意。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从哲学的高度对人本质所做的最高的理论概括,它为我们科学的认识人、教育人、发展人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以介绍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点为基础,分析人性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以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人性善,还是人性恶?东西方争论不已,逾两千年。就绝大多数人来讲,人性的善恶,都是变量;既可善,也可恶。正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贪欲之念,同样也是人皆有之。所不同的是,贪欲之念的实现条件,远大于、多于、复杂于爱美之心的实现条件。必须在科学合理的制度(常量)下,辅之以必要的学习教育,才能引导并规范人性的变量,使之向美避丑,远贪近廉。  相似文献   

10.
陈和水 《岭南学刊》2006,3(5):67-70
从人性的视角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是建立、完善与人性相适配的具体制度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主体性、经济性和道德性的解放和发展。深入解读经济体制改革的人性意蕴,有助于完善经济体制改革,使各项改革政策更具人性化,以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柯闻秀  黄健柏 《求索》2012,(2):96-98
人力资源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认识是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到"复杂人"和"文化人",人性假设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向人性化回归的演变过程,但它们都未超越将人看作实现企业目的的手段。其实,人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人是丰富的集合体,人的需要是人性演进的内在动力。随着对人性深入全面的认识,加上生产力发展决定了人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全球化加速了对全面发展的个人的迫切需要,产生了"全面发展的人"的假设,人本管理是以"全面发展的人"假设为基础,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一个时期以来,"人性化"这个说法成了人们的日常用语.服务工作做得比较到位被称之为人性化服务,管理工作能够善解人意,被称为人性化管理,人性化在这儿是一种赞誉之词,是对人与人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人性内涵的普遍肯定.近来媒体上介绍了获得"大学生品学奖"称号的洪战辉的事迹,全社会一片赞叹,一些年轻人将洪战辉身上所具有的自觉、自信、刚毅、社会责任感等品性,誉之为人性化的最高亮点.人性化一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使用,说明彰显人性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对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大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3.
人性,通常指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首先是动物,都有七情六欲。七情六欲源自人的动物性。人的欲,源自所有动物的本能;人的情,源自高等动物的感情机制。其次,人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性的高等动物。人除了有生理、安全这些低层次的需求,还有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此外,人还有同情、仁爱之心,追求自由、平等,等等,都是人性的一部分。人性是每个人所共有的。但人性又受到不同社会、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表现不尽相同。党性则不是人人都具有的。党派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是…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管理问题时,人性假设是个必谈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在管理学中还是在管理心理学中,都有对人性假设理论全面、深入的阐释与分析。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人性假设理论也决定并渗透在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对“以人为本”这一管理理念,无论对管理问题的研究者还是实践者都经常挂在嘴边。由于二者均以管理活动中的人作为关注的焦点,它们便有了这种领域的共同性。但我们在理解使用这些词汇时经常会出现一些思维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5.
我在几年来的课改实践中,突出人性、人文、人生、人格四个基本教育环节,设定“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贴近生活,情感体验,人文关怀,价值取向”二十四字教学方针,并尽量将四个基本教育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来设计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一、尊重人性——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硬性灌输  相似文献   

16.
金菊爱 《人权》2004,(6):52-53
人文精神最核心的含义是"以人 为本",就是承认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 目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主体 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意义和价 值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是人们主动 去付出一种关注、关怀、关爱并为人排 忧解难的行为。体现在新闻报道中,人 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  相似文献   

17.
潘石 《长白学刊》2010,(6):82-87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不能不涉及人类的本质属性问题,即人性问题。人性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心脏”,自然构成经济学之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人依赖于自然界又主要在人类社会中活动,所以人必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是其社会性的基础与奈件。经济学视阚中的人,绝非孤立的人,而是社会中的人,其中主要是“经济人”。“经济人”的本性,绝非单纯是“利己”的一元性,而是具有“利已”与“利他”二元性,其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利己性与利他性二元属性的综合或复合体,是利己与利他二元属性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黄萍  贾作璋 《求索》2013,(5):104-106
人性善恶是自古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但始终不分伯仲。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可知.从人的社会属性来考量,人性无分于善恶,是社会决定了人的善恶,而不是人性善恶决定了社会。向“善”是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并非延续人性善恶的争辩.而是通过对自然灾害过程中显现的不同人性的分析.意欲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唯有改变社会存在不合理的状态和加强主观教育,才能改造人的“恶意”,引导人们向善。  相似文献   

19.
弄清什么是人性,是讨论人性与犯罪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前人关于人性的各种学说与观点的了解,是正确理解人性的途径之一。古人对人性的观点有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合论、性三品、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等,并认为人性是人的本性,与兽性不同。人性的实质是由人的行为反映出来的、表现人的内在品质和社会关系、属于道德范畴的一种道德标签,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与人性相对应的"兽性"是人们对恶行的比喻。犯罪是违反人类行为规范和人际和谐社会关系的行为,其发生是由犯罪人个人、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黄向阳 《前沿》2011,(15):4-6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需要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元素之间寻找到一种共性的元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科学的体系。综观人文社会科学各构成学科,其共有的元素就是人,因此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突出人本标准,以发现人、解读人、引导人和解放人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四个标准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