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有的学者提出,前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苏联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着三大矛盾和苏共党内三种势力代表对其采取错误对策的结果。第一大矛盾是苏共“左”的路线和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尽快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与自由的矛盾;第二大矛盾是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第三大矛盾是大俄罗斯主义势力同各民族人民的矛盾。而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则是由苏共党内三种势力代表对这三大社会矛盾采取错误对策的直接结果。第一,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势力,主张在基本维护苏联模式的前提下作一些修补和调整。第二,以…  相似文献   

2.
李慎明等在《苏联亡党亡国反思:"公开性"与指导思想"多元化"》一文中提出,"公开性"和指导思想"多元化"是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开性"和指导思想"多元化"本质上就是取消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使党失去正确而统一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从而使苏共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而主张西化的"民主派"与民族分裂势力正是利用苏共自我丑化、自我否定、主动让权和解除武装之机,夺取了苏共的政权,瓦解了苏联。  相似文献   

3.
李颖  滕永军 《世纪桥》2003,(6):50-5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苏联东欧剧变距离现在并不遥远。特别是苏联,在戈尔巴乔夫当政的不到7年时间内有着90多年历史的苏联共产党不复存在了,它创建和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崩离析了。其原因何在?共产党领导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才能防止苏联那样的“亡党亡国”悲剧在本国发生?我们认为今天有必要好好借用苏共这面镜子,来反观我自己,避免重蹈苏共覆辙,搞好我们党的建设。 苏共的教训能给我们哪些启迪?下列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一)苏共的教训表明,执政党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始终保持探索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政党适应性改革是任何政党必须遵循的规律。斯大林领导的苏共没有看到改革的必要性而拒绝改革,赫鲁晓夫时期苏共的改革走了很大的弯路,勃列日涅夫又将苏共拖回了斯大林时期的老路,戈尔巴乔夫抛弃苏共则使苏联走上了亡党亡国的邪路和绝路。  相似文献   

5.
从苏共兴亡看政党现代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共产党的兴亡给人留下了太多的思索。本文从苏共是怎样符合现代政党政治特征而成为执政党的 ,苏共是怎样背离现代政党政治的特性而亡党亡国亡制的经验教训中 ,得出共产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1954年,赫鲁晓夫率领代表团访华,由此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但好景不长,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中,中苏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在赫鲁晓夫时期中苏的矛盾与冲突上,从苏共二十大开始到苏共二十二大截止,中国与苏联在外交、经济乃至政治上都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巨大分歧。本文将从苏共二十大着手,对中苏之间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对波兹南事件的不同态度、苏联倾向与美国联手和中国的冲突、以及对发展模式各自不同的看法等问题上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近日,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纪录片。该片全景式揭示和深刻剖析了苏共执政70多年却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迅速垮台的历史教训,将当年复杂深邃的政治变革状况通过历史物证和亲历者回忆客观地予以还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深入分析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悲剧原因。观后,心灵再一次受到强烈震撼,感慨颇多,主要感想有4点。共产党人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古人讲,心盛则胜,心衰则  相似文献   

8.
教训与启示:苏联意识形态演变中的民主社会主义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赫鲁晓夫开始的历代苏共领导人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纵容甚至崇拜,导致苏联意识形态完全脱离马克思主义轨道,最终亡党亡国.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保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正确性、科学性,认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阶级性和对抗性,旗帜鲜明地反对"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错误论调,是吸取苏联历史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9.
20年前,雄踞世界第二强国地位的社会主义苏联顷刻瓦解。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中央推行一条自我否定、自我丑化的机会主义路线,是苏共党内特权阶层在西方反共势力左右下主宰了这场历史剧变。社会主义的历史被否定,必然会直接危害到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导致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的背离。苏联的覆亡,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适应了既得利益的官僚特权集团需要的一场自我政变。正确总结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运动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并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在探究主要因素的同时也不可否认某些"边缘因素"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影响。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利益的二重性矛盾始终是困扰人类制度安排的"逻辑难题"。苏联解体前夕部分苏共高层人员和社会精英基于既有"特殊利益"的承袭化诉求以及行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从政治哲学层面思考社会阶层变迁、特权阶层和社会精英的利益诉求对社会制度变迁的影响,为多维视角解读苏联体制终极的内在机理以及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提供有益的历史参照系。  相似文献   

11.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根本性质和总主题。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并没有过时,依然是观察世界复杂现象的指导性线索。如果离开了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人们无法把握包含全球两大矛盾即南北矛盾和东西矛盾的变化及其规律,无法说明当今世界存在的阶级现象。苏共自我放弃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立场,导致亡党亡国的悲剧。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观察世界复杂现象,与"以阶级斗争为纲"有严格的区别,要求人们既要研究分析人类社会的阶级历史,也要研究当今世界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探索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中,许多文章把它归结为社会主义没有把经济搞好。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及其追随者更是把苏、东的剧变和解体说成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这就迫使我们不能不搞清楚这样一些问题,姑且不说东欧,只就苏联而言:第一,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到苏联解体这段时间里,苏联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第二,苏联经济没有搞上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因,还是资本主义复辟的恶果?第三,苏联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是在短暂的时间里完成的?或者如有些人所说,就那么几年或几个月的事?为了弄清事实的真象,我们不妨看看苏联解体前的前天和昨天的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13.
马晓明 《红旗文稿》2012,(19):32-35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秘密报告,对斯大林进行了全盘否定,摧毁了苏共意识形态的核心与支柱,破坏了苏联社会高度统一的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主导的价值观,开启了社会意识深刻分化的进程。受苏共二十大自由化思想影响成长起来的"六十年代人",后来成  相似文献   

14.
苏联共产党成立于1898年 ,当时称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 ,根据列宁的提议 ,于1918年3月党的七大上改名为俄共 (布 ) ,1925年12月党的十四大又决定改名为联共 (布 ) ,至1952年党的十九大决定更名为苏联共产党。1991年8月24日 ,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 ;次日 ,苏共中央书记处发表声明 ,宣布自动解散苏共中央 ;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通过决议 ,暂停苏共在苏联全境的活动 ,其财产和档案由内务部负责处理 ,并责成苏联检察院对苏共领导机关进行审查。至此 ,苏共这个成…  相似文献   

15.
8月24日,是苏共亡党(宣布解散)10周年。经济学家、红旗出版社社务委员黄苇町撰写了题为《苏共亡党十年祭》的文章,深刻地剖析了苏共亡党的教训。他指出:“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现将文章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16.
苏联解体的政治经济根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高度集中,官僚特权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及苏共领导人的错误决策无疑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苏联解体距今已经有20多年,但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探讨却一直在持续。苏联解体意味着苏共失去政权,国家分裂。对此,苏共难辞其咎。甚至可以说,正是苏共在执政党建设方面的问题和缺陷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反思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应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不可动摇的原则在列宁、斯大林之后的苏共领导人任职期间,苏共的指导思想日益远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对苏联模式作了很多论述 ,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 ,从毛泽东的角度认识苏联模式 ,学术界却很少论及。毛泽东在他的许多文章、报告和讲话中对苏联模式作了大量评价。苏共二十大前 ,毛泽东全面肯定苏联模式。苏共二十大后 ,毛泽东开始反思苏联模式。中苏论战中 ,毛泽东全力维护苏联模式。他虽然认识到苏联模式的缺陷 ,试图走出一条比苏联好的路子来 ,但最终还是未能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相似文献   

19.
苏共在二十七大前后,曾组织全党和全民讨论“加速战略”的设想。议题的中心自然是“发展速度”问题,但这个问题立即涉及到对国力的认识:到底有多大的“家底”足以保证所确定的发展速度?接着又产生对苏联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的讨论,即到底苏联社会现在处在什么发展阶段?今后应达到什么发展目标?围绕这些相互联系的问题,苏联学术界和国外评论界均发表了不少看法。本文主要就苏联关于“阶段”问题的看法,作扼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20.
“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命令苏共中央自行解散。苏联议会通过决议,暂停苏共在全苏境内的活动并责成苏联检查机关对苏共领导机关进行审查。苏共、俄共和莫斯科市委机关被查封。苏共和俄共财产被没收,使苏共从执政党的地位成为在野党甚至非法党。各级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遭到破坏和迫害,社会主义被抛弃.苏共是怎样变化而失去他们先锋队作用的,问题主要出在改革条件下党的建设路线上,即如何看待改革条件下党的地位,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正确评价党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