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南名城镇江,是《白蛇传》的故乡,千载的民间传说和文化积淀,使得《白蛇传》这个美丽神话故事,植根镇江,花开镇江,令一代又一代的世人,心驰神往,注目镇江。《白蛇传》,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被誉为民间文学的《红楼梦》,也有人称之为"白学"。它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在民间广为流传,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它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使得无数人为之共鸣,与之共喜同悲。《白蛇传》,起源于民间传说,古城镇江是它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南宋时,出现的《双鱼扇坠》话本中,讲述的修炼成人的白蛇、青蛇,以及"恋许仙"、"盗官银"、"开药铺"等故事情节,既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形成,也是《白蛇传》的前身,在此后的八百多年间,又经历了多个世纪、多个朝代,传唱不息,流传越来越广,遍至祖国的四面八方。正因为,  相似文献   

2.
《珠郎娘美》在侗族民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它的流传不仅影响了侗族的民间文学也影响了侗族的民间音乐,形成了许多民间音乐形式。本文着重论述了《珠郎娘美》这一传说对侗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及其音乐形式如何传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幻想性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大宗枝。它的数量在民间文学作品总量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它的内容是那样丰富多采,劳动人民所经历和关注的爱情生活、生产斗争、家庭冲突、阶级对立等等,都在其中被幻想式地反映着。它的形态是那样千姿百媚,类别是那样纷繁复杂,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这类幻想性民间故事,又称“完型故事”。它以结构完整、情节有发展、有头有尾地交代主人公的命运而区别于那些插曲式地描写主人公生活片断的笑话和寓言之类。如果我们对这类故事做一些分析,就会发  相似文献   

4.
今年的3月15日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生效后的第四个消费者的节日。四年来的实践证明,《消法》是部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好法律。它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是1993年10月31日出席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的委员在通过《消法》时都投了赞成票,使之成为首部全票通过的法律。第二是《消法》规定了增加赔偿,这在各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典中是首次出现的惩罚性赔偿条款。第三是没有哪部法律能像《消法》那样唤起人  相似文献   

5.
民间文学艺术是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上位概念,与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相区别,民间文学艺术还包括了民间文学艺术的母题民间文学艺术素材。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则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上位概念,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只是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中具有作品特征的那部分民间文学艺术。因此,法律意义上的民间文学艺术是指民间文学艺术表达,而不是民间文学艺术或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这样的定位既避免了将民间文学艺术的母体素材纳入保护范围,使得保护范围过于宽泛且不利于操作,又避免了将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范围限定为作品,使得许多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如活动形式、民间习俗等)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音乐中的故土情 三丫兄弟在江城可谓家喻户晓,江城这片文化的热土,也无疑是他们音乐的根.三丫兄弟的第一首作品《种三丫果》,以及《遥远的山寨》《阿爸的火把》等作品,就是用朴素的民族音乐来表达的.其实,三丫兄弟的很多音乐作品,都是对故乡的表达和回忆,唤起了人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他们千百年生产劳动和生活经验的结晶。民间文学在人民群众生活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民群众借助它抒发感情、传授经验、陶冶情操。在谈到民间文学在人民生活中的功能的时候,首先要提到的,是它对人民大众的教育作用。恩格斯在《德国的民间故事书》中高度评价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他说:“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80年前,钟敬文先生在《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名称,指出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内容,“就是关于民间文学的一般特点、起源、发展以及功能等重要方面的叙述与说明”.简言之,民间文艺学是一门研究民间文学的学科,在现行学科目录中,该学科就被称为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9.
贵州是苗、布依、侗、水、仡佬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具特色、丰富多采的文学、音乐、舞蹈及工艺美术。解放后,贵州省作协为抢救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立了民间文学工作组,做了大量的民间文学资料搜集,整理和编印工作,编印了大批贵州各民族文学资料及出版了《苗族民间故事先》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文革”期间,资料遭到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文艺事业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1980年5月贵州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并创办了民间文学期刊《南风》。协会广泛吸收民间文学、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戏剧、民间音乐等方面的专业工作者及业余爱好者参加。对主省开展民族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丛书的编辑出版以及民族文艺的理论研究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全省民族文化艺术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出现了繁荣景象。发表出版了如苏晓星的《民间文学散论》、杨昌国的《苗族舞蹈与巫文化》、李瑞歧的《贵州侗戏》、潘朝霖的《傩文化论文集》等论著。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至1993年,全省有50余人在省内外各级报刊上发表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和资料约310篇。出版民族文学,音乐、戏剧、舞蹈、工艺美术方面的专著、论文集、资料巢等各类图书共116种。全省民族文比艺术研  相似文献   

10.
失去自由的人方知自由的可贵,违法犯罪受到惩罚的人才真正认识到法律的尊严。这是《一个囚犯的自白和忏悔》一文中刘英留给人们的启示。也许,只有身陷囹圄才会有这样的忏悔。然而悔恨的确来得太晚了。  相似文献   

11.
柳建云 《传承》2010,(28):46-47
她的一辈子留下两大牵挂:一是农场里的牛,二是中国社会革命。从一名世界罕见的核物理研究专家转身中国红色农场的耕耘者,她这一辈子的奇异经历除了留给世人说不完的故事,还留给许多中国人一个想不通的精神世界。她就是中国洋共产主义者寒春。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部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就与三峡红叶有关。在那个年代,很少能有一部电影能够这样把爱的主题渲染得如此生动,如此令人久久难以释怀。是啊,等到满山红叶时,多么富有诗意,又是多么让人牵挂,红叶把无边的思念留给秋天,把无限的想象留给我们。  相似文献   

13.
图说     
回归春节因为简单,所以快乐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也许有人说,年味儿越来越淡,或者有一天会可有可无;也许有人说,过年就是劳命伤财,疲于应酬。但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有一种春节情结,浓得化都化不开。也许是因为心底的牵挂,也许是祈盼理由最为充分的相聚。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艺术的开始是民间创作”(高尔基语)。可是,过去许多人一谈到文学,似乎只有书面文学才算数。其实,书面文学或称文人文学,那是文字产生以后才有的。文字辅助和扩大了语言的交际作用,它记下了许多古代的语词,其精华还在继续为今天的社会服务,影响着今天的语言。民间文学是存在于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它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早已存在了。口头创作,口传心授是民间文学的特征之一。口头的声音一发即逝,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那末,口头民间文学还能对语言产生什么影响呢?事实上,民间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古代传说故事、史诗、格言等,除其艺术价值外,还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宗教、哲学、美学、风俗习惯等方面研究的宝贵资料;正因为它们是语言的艺术,更为我们今天的语言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为杰出的兵学著作,被人们尊奉为“武经冠冕”“百世谈兵之祖”,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那么,该怎样来阅读和掌握这部成书于2500年之前,仅仅六千言左右篇幅的旷世兵书呢?这还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长期以来,《孙子兵法》都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经典,是人们学习兵学的重点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老友萧崇素,不仅是民族、民间文学的专家,也是《格萨尔王传》研究专家,在许多方面的知识,他都十百倍于我。但他最近在《〈格萨尔史诗〉资料小辑》第三辑上发表的一篇短文《论〈格萨尔史诗〉的性质》所持的论点,却是略有可商。谨写此文,就教于他。萧文在回答读者提出《格萨尔史诗》是“神话史诗”还是“传说史诗”的问题时  相似文献   

17.
极目长天在世界物理科学的峰巅闪耀着许许多多金光灿烂的巨星爱因斯坦牛顿玻尔居里夫人一个个科学泰斗争相生辉那绚丽无比的光环唤起人们多少向往多少憧憬然而让我们记住黄昆吧一位杰出的中国物理学家青年时代他就深受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些科学大师的欣赏玻尔与黄昆联手撰写的《晶格动力学》至今还被许多科学家置之座右奉为每天必读的科学《圣经》黄昆理论黄昆方程黄昆漫散射黄—朱模型一个个用中国人姓氏命名的定义定理和定律被赫然醒目地写在世界物理科学的史卷经典盛名之下黄昆却依然故我面对功名富贵一如微风吹过草坪有人说他是一座大山一…  相似文献   

18.
“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这首《牵手》的歌曲曾经流行于两岸三地,岁月的流逝依稀过去多少年,依然那样令本文的男女主人公激动和感怀,留给他们无尽的思索和追忆。爱情的伟大和力量也许正是于此吧。  相似文献   

19.
刘秋生 《世纪行》2008,(4):32-36
“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啊……”.这是一首亿万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经典旋律。它清脆婉转,优美甜润.回荡在神州大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当人们听到它时,自然会联想到歌剧《洪湖赤卫队》韩英的扮演者王玉珍女士。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20,(14)
正编者按台湾词坛泰斗庄奴先生出生于北平,年轻时投笔从戎,成名于台湾,后还乡大陆。以他正直的人格、慈悲的胸怀、朴实的笔触、细腻的文字、浪漫的语言,上承先秦诗经、楚辞、乐府、汉赋,近传唐诗、宋词、元曲之精髓,借现代流行音乐载体,轻薄短小快速传播,挥洒出殿堂市井皆欢唱的共鸣之作《小城故事》《甜蜜蜜》《又见炊烟》《垄上行》《踏浪》《走过咖啡屋》《冬天里的一把火》……等经典无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