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妇女学学科建设中的两次飞跃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妇女学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几代学人的艰辛探索和实践,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传统的妇女学到妇女—社会性别学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它昭示了妇女学的建设既要批判借鉴西方的妇女学,又要力图使之本土化。而如何将妇女学本土化将是中国妇女学面临的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2.
在共性与差异中发展亚洲妇女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指出西方妇女学的勃兴、亚洲学热与妇女学区域化本土化中女学者倡导等外、内因素是亚洲妇女学兴起的原因;又以一次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妇女学国际会议上宣读的论文为例,分析亚洲妇女学的特点--由于亚洲各国妇女生活的背景即妇女学产生的语境在共性中存在着差异,无论是在传统的父权制时代还是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妇女生存环境的不同导致对妇女议题的关注点不同,妇女学的发展过程运作策略也存在差异;但是在实现知识和思维认知方式的变革、实现性别平等和向世界发出亚洲妇女的声音以及妇女学者主动推进这项事业则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的马克思主义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社会性别的马克思主义诠释是社会性别理论本土化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需要。本文认为社会性别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消除不合理性别差异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解放,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进行制度文化的变革。社会性别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忽视生理区别、片面归因于文化、抹杀性别差异的局限,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加以补充和校正。  相似文献   

4.
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解决中国老年妇女问题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年妇女问题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老年妇女问题是老年人问题的核心,不仅具有老年人问题的普遍性,也具有老年妇女问题的特殊性;另一方面,老年妇女问题又是社会性别文化的产物,受到文化、制度、观念和环境的多重影响。在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的时期,构建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政策支持体系是解决老年妇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李小云 《中国妇运》2001,(10):33-33
李老师:最近常从报刊上看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提法,想请您谈谈什么是“社会性别主流化”?社会性别主流化都包含哪些内容?它与社会发展的女权化有何区别?谢谢!刘亚妮社会性别主流化是目前国际上倡导的社会发展的一个具体的框架。最近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妇女领导人会议上就有一个专题讨论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性别主流化”呢?首先把性别区分为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是妇女学研究、妇女运动、性别与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假设,这一假设的含义是男女在生物学上存在着一系列的差异。现代性别理论认为性别的生物…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AIDS)的传播是一个与社会性别密切相关的问题。本文基于广东“社会性别与艾滋病”的调查,从社会性别和性文化的独特视角,分析研究妇女易感艾滋病的社会文化原因。指出防范艾滋病向妇女群体蔓延是当前阻断艾滋病向一般人群快速传播,提高防治工作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反思女博士婚恋难刻板印象的形成,大众话语及现有研究对女博士婚恋问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读。常见的梯度婚配理论与性别角色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性别机制塑造的父权制文化意识形态和性别社会分工制度带来的性别不平等致使高学历女性婚恋困于囹圄。然而,前述两种解释方案由于忽略性别文化变迁与相关非文化因素而常常面临陷入性别二元困境的危险。厘清女博士婚恋问题以及避免由婚恋难刻板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更新社会性别研究视角。通过分析人口结构和242位在校女博士婚恋价值观调查数据发现,当前我国各年龄组的女性基本处于短缺状态,随之而来的结构性婚姻挤压主要集中于男性群体,而女博士群体面临的个别婚恋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文化性婚姻挤压。与此同时,女博士所面临的家庭与事业的多重角色冲突是家庭关系变迁和社会分工结构变革的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8.
一、优秀组织奖(4名)上海市妇女学学会、福建省妇女理论研究会、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二、组织奖(8名)江苏省妇女学研究会、广西妇女理论研究会、东北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女性与社会性别研究中心、广东妇女学研究会、山东省妇女理论研究会、安徽省妇女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一届妇女研究优秀组织奖获奖名单  相似文献   

9.
妇女是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的中心,也是世界非政府组织、国际发展组织工作的重点。在社会性别视角之下,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妇女的个人经验,深入了解她们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将日常私人领域或以家庭为基础的关系与权力关系、社会关系连接起来,以此达到女性的充权(empowerment,也译作赋权、增权),这是本土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新议题。本文立足于灾后重建过程中3位妇女小组领袖的成长,通过参与式行动研究,探究妇女的个人故事,尤其是在特殊社会情境中困扰着她们的性关系、性别关系与性别角色问题,关注并认可她们的独特性,介入她们生活中的种种复杂性,回应她们独特的需要,推动妇女自我意识的提升与社会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曾煜 《人权》2009,(4):8-11
作为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确定的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全球化战略,“社会性别主流化”近年来在我国得到稳步推进,但目前仍然存在差距。本文将从社会性别主流化视角,分析我国劳动保障领域实现妇女合法权益的问题,阐述建立和完善无性别歧视的劳动保障制度,以及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决策中的性别平等意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女性学学科的方法论应是符合中国文化语境的社会性别研究.美国学者借用阴阳理论,采用历史还原研究、社会性别关系研究、社会性别分层研究等研究范式研究明清之际的社会性别问题,可以为中国女性学学科方法论的本土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个案,分析了民国时期女子大学所面临的一系列性别议题:女子大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中体现的性别角色之争、独身问题以及对贤妻良母主义的回应,通过反合并斗争对女性独立决策管理权的坚持,等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性别分析视角,通过梳理晚清至五四运动时期精英知识分子关于妇女解放的话语,揭示女性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如何被不断建构,从而展现性别化了的历史图景.文章认为性别的变化并不只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是作为一种文化符码被纳入到了知识分子的话语系统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之中的,民族主义一直是性别表述的主旨,同时,女性形象的变化也与精英知识分子自身的身份认同危机紧密相关,性别变化背后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全国8个省、区、市举办的11次调研座谈会和2004年12月中国妇女研究会和全国妇联联合主办的“推动妇女研究进入社科研究和学科建设主流的高层论坛”的研讨,阐述推动妇女/性别研究进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主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戊戌妇女运动一开始就对性别本质主义进行了与西方早期女权运动同样的批判,即用"男女差异教育形成论"抨击"男智女愚天生论",因而成为中国批判性别本质主义的先驱.中西早期妇女运动对性别本质主义的批判只是详略程度不同,没有本质的差距.这就说明至少中西早期妇女运动的水平不分轩轾,西方学术界笼统地认为中国妇女运动远比西方落后是一种偏见.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公开宣称整个频道是服务于女性的有3家:分别是人生频道、氧气频道和女性娱乐频道。美国女性频道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女性问题的敏感与关注,彰显了社会性别意识,高扬了社会性别旗帜,因而具有历史意义和社会贡献。然而,女性电视频道并没有能够杜绝输出妇女的负面形象、片面现象和关于妇女角色、能力和兴趣的刻板印象,女性媒介仍是商业媒介,女性观众仍被视为消费者而非公民,反映出女性电视频道囿于商业和市场的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的修正与妥协。  相似文献   

17.
女性的身心健康及其影响因素--来自上海的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第二期上海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资料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女性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素质明显差于男性,郊县女性的生殖健康状况堪忧,女性的医疗资源偏少,健康意识缺乏但健康消费优于男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健康意识、家庭地位满意度和是否在业与女性的身心健康呈正相关,因经济原因未及时看病、单亲的、个人权益曾受到侵害的以及社会上的性别歧视对女性身心健康有显著的负面后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应用教育性别平衡指数分析了当前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动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状况的性别差异在逐渐缩小,但男性的受教育程度依然显著高于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差别越大。文章分析了不同教育阶段所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性别不平衡问题,并对中国和其它一些国家的教育性别平衡指标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主持的社会性别与法律研究项目的研究表明,虽然在中国政策和法律中几乎看不到直接的歧视,但是,大量的看似性别中立的政策在实际中对妇女发展不利。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妇女发展的环境,在政策和法律中制定积极政策和措施十分必要。同时,还应当鼓励法律/政策的执行者从积极的角度解读政策并创造性地工作,在现有政策框架内尽最大可能促进社会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