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牛卫东 《求索》2013,(11):114-116
儒家思想具有定国安邦、稳定社会的作用,尤其是儒家管理哲学,儒家管理哲学是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它构筑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作用。儒家管理哲学以"和与争"、"群与分"、"义与利"、"正人"与"正己"、"无为"与"有为"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为主要内容。同时,儒家管理哲学建立在人性可塑论上,儒家管理哲学是以修己安人为其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仁、礼、中庸,构筑了儒家管理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管理哲学是以中庸之道的原则、变易思想的理论、礼法并用的策略所构成的经权方法为其显著特点。儒家管理哲学所蕴涵的丰富精华,经过损益更新,依然具有着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全面阐述从冯友兰到唐君毅、牟宗三、钱穆的朱子哲学,着重分析他们的研究对于前人的创新以及他们之间各种重要学术观点的差异、冲突以及逻辑演变过程,特别强调冯友兰对于现代朱子哲学研究的开创之功以及唐君毅、牟宗三、钱穆的创新之处和相互冲突,动态地展示现代朱子哲学研究的学术思想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他们的各种学术观点作出深入分析,阐述新观点,力求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3.
张轩 《新东方》2014,(2):29-32
以冯友兰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植根于当代社会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创新式的开拓,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贡献的核心表现为促进中国哲学自身的现代转换。具体说来,则包括促进中国哲学史学科范式的形成、恢复中国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学的本位地位、重塑儒学的当代价值以及借鉴西方哲学资源来推动自身思想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造成道德与知识的紧张是近代以来中国哲学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牟宗三会通儒家心性之学和康德哲学,用"一心开二门"的哲学架构,重建了儒家的道德形上学。肯定良知,确立德性的优先性,又给知识以恰当的安排,是牟宗三穷其一生对现代性所作的积极回应。道德形上学的重建无疑再植了儒家思想在现代性中的智慧灵根。  相似文献   

5.
胡适与佛教     
胡适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反对的是宗教迷信,对于宗教哲学和宗教信仰并不完全反对。他的容忍思想体现了科学主义信仰中的准宗教音调;他的新宗教观援自儒家"三不朽";"管取佛欢喜"体现了胡适对佛教奉献精神的吸收;胡适对佛教由神秘体悟到科学研究对佛教转型起到一定作用;他选择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研究佛教。  相似文献   

6.
康宇 《长白学刊》2012,(6):5-11
中国现代哲学家具有浓厚的形上学情结。这种情结不仅来自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内在诉求和现代哲学家们自身的哲学理念,而且受到学者的学术经历、个性特征、社会主流意识作用、哲学发展自身历史规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正是由于哲学家们形上学情结的存在,中国哲学的近代走向与同期西方哲学的走向发生了分离。它使得中国哲学的发展在西方文化的冲击浪潮中,没有迷失自己的"本色",中国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也由此得以维护。  相似文献   

7.
张君劢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主要作了三个方面的探索:其一,通过对中西哲学史上“唯心唯物之争”的比较研究和对中国科学不发达原因的探讨,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提出了富有新意的见解;其二,在深入研究中西哲学的差异和相同的基础上,论证了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中国新哲学之创造;其三,在汲取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发掘和阐发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理,试图为儒家哲学的现代转型奠定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心记 《前沿》2012,(10):16-17
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哲学家之一,老子是探究生命理论的哲学家,其道之根本充分体现了生命本体之道。与孔子的道德理论不同,老子注重的是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他强调人这一个体的独立性以及人的自由。在其道论之中,他的思想以及人生价值取向是具有独到个性的,作为道家的创始人,中国先于其他国家而提出的生命"有""无"之论,使老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老子的人生哲学作了几点浅论。  相似文献   

9.
唐君毅     
唐君毅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化哲学家、人文主义者、道德的理想主义者和超越的唯心论者。作为“文化意识中的巨人”,他曾被誉为继梁漱溟、熊十力、方东美等当代著名新儒家之后的又一“大儒”。而他的“心通九境论系统”的建立则标志着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界又崛起了一个新的儒家哲学系统。  相似文献   

10.
科玄论战是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的马克思主义者、自由主义西化派、现代新儒家在重建中国现代人生哲学问题上的一次深层次理论冲突。三派分别主张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主义 (实验主义哲学 )、人本主义 (生命哲学 )与复兴的儒学作为构建现代人生观的理论基础。通过论战 ,三派的理论分野开始形成 ,同时也显示了深层理论冲突的特点。关于现代人生哲学的建构应以什么样的理论为基本理论基础的争论 ,是这场论战最重要的意义所在。以梁漱溟、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 (现代新儒家 ) ,主张以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生命哲学的理论为依据。强调只有…  相似文献   

11.
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也涉及到非理性问题,但都只是作为其理性主义哲学的从属和辅助内容而在哲学中占有一席地位,它还没有形成一股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现代西方不少哲学家一反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把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转向非理性问题,宣扬非理性主义、形成了较全面和系统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这股思潮的主代表人物有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精神分析哲学家弗洛伊德、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等。  相似文献   

12.
张金福 《求索》2011,(7):132-134
语言哲学于哲学与语言的相互碰撞中形成,以弗雷格量词理论为代表的现代逻辑学的诞生使语言哲学成了具有本体地位的一门显学。而后,语言哲学发展经历了"语言学转向"和"语用学转向"两次历史性转型。第二次转型期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成果构筑起了语言与哲学对话的新平台,促成了现代语用哲学的形成与日臻完善。"语用学转向"作为一场语言哲学思维发展的重大变革,促成了语形、语义、语用三个语言哲学维度的完全对接,为社会实在性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并为社会政治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人类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儒学百年(续)还学文三十年代的“中国哲学史”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的体系唐君毅:关于一个新的哲学概念的说明牟宗三:中国哲学是可能的吗?30年代的“中国哲学史”1.冯友兰和他的《中国哲学史》:30年代有许多“中国哲学史”问世,大大推进了中国关于“哲学...  相似文献   

14.
海外新儒家,以保守主义著称。其政治哲学之首席理论家,当推牟宗三先生。1983年,牟先生新订再版有《政道与治道》一书,被学界公认为新儒家政治哲学的权威文本,亦为海内外学人评述新儒家政治哲学提供了一条现成的思路。本文拟从三个层面对它展开评述: 1.内圣与外王的历史纠葛——一个斧锯鼎镬之学; 2.内圣与外王的发生机制——政治学的失位与错位; 3.中西认识发生的横向对比——一元独断与二元并立。  相似文献   

15.
向来以崇高自许的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传统哲学家们以其自身的存在方式见证着哲学的崇高,而现代哲学家们则以消解崇高、终结哲学为己任.马克思曾言:当真理的彼岸世界在现代哲学的批判声中消逝之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在这个后形而上学的时代,哲学何以可能并将以怎样的方式重拾崇高的失落?这将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韩丽华 《前沿》2011,(20):67-70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的良知坎陷理论具有很多的缺陷,他的"道德心""良知"力图"自我坎陷"开出"学统"和"正统"的"仁智合一",将应然价值世界与实然事实世界合二为一,这不符合事物发展运作的规律,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儒家复性思想,受佛教《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思想及佛性论复性思想的影响,是进行"善返""归本还真"的心性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力求达到至善的真理境界。之后,修养者再回归普通民众的生活,进行理论宣传、以身示范,教化大众。以此可对牟宗三的"良知坎陷问题"的缺陷做一定的克服和弥补。  相似文献   

17.
袁梅 《求索》2010,(6):125-127
"天人"思想是中国哲学传统的核心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智慧。儒家的"天人合德"、"天人同构",道家"天人同源"、"道法自然"以及佛家的"依正不二"思想是中国天人思想的精辟表达。与西方"二元对立"思维下的人天分离思想相对照,中国哲学传统强调人与自然的同构合一。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这种思想将普遍被世界重新认识和发掘,扭转当代生态环境危机,必须在整体上放弃西方"二元对立"的生态范式,确立以东方传统为原则的伦理文化指向。倡导中国哲学传统,寻求现代性转换和整合,为当代生态伦理育成提供精神滋养,应成为当代人的文化自觉与行为自律。  相似文献   

18.
干静枫  唐小云 《求索》2012,(8):194-19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哲学成为世界性的哲学倾向。在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西文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在所难免,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促使了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进而相互融通。本文认为,中西文化哲学融通性建构途径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引入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其二是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其三是坚持"返本开新"的新儒家。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他一方面将哲学方法限于理性直觉思维领悟形上学的对象.这两种方法实际上都存在于新理学方法中,使新理学的方法理论成为一个正负结构的体系.正的方法,就是逻辑分析的方法,是由肯定达于肯定的方法,负的方法,就是直觉主义的方法,是由否定达于肯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艾思奇《大众哲学》历史意义及学术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哲学》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代表作之一,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之先河。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对中国广大老百姓起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蒙作用,它反映着、代表着时代精神,使那个时代的广大青年抱着对《大众哲学》的良好忆念走上了追求真理的革命道路。迄今为止,艾思奇《大众哲学》仍具有十分强大的学术影响与历史价值,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研究与改革哲学的指南针;时代呼唤着新的《大众哲学》再次奏出新的时代精神的和谐强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