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力是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基础,在国家安全战略实践中,能力是重中之重,但国家安全理论对能力问题的探讨却有所不足。国家安全战略能力是国家安全理论中的新概念,与国家安全能力、国家战略能力等传统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是指推动和落实国家安全战略的能力。随着国家安全概念不断拓展,国家安全战略能力也需要放在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背景下深化分析。一体化概念运用到国家安全领域时,主要指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各安全领域之间的关系、体系与能力的关系。国家行为主体建设和运用国家安全战略能力时,需要统筹这三对关系进行思考。一体化背景下,在国家安全战略能力要素方面,需要注意到战略资源、转化机制和谋划水平的拓展与延伸;在国家安全战略能力的结构方面,需要注意国家安全战略能力建设和运用各环节、各安全领域战略能力、国内外安全战略能力的变化。文章结合中国所处的当前战略环境,认为一体化背景下提升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能力的主要途径包括强化战略领导能力、聚合国际国内资源、优化能力转化机制、军民融合发展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国家战略能力与综合国力关系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探析国家战略能力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本文认为,国家战略能力与综合国力是既保持着紧密联系又有很大区别的两个概念。综合国力是国家战略能力形成的基础,而国家战略能力对综合国力也具有反作用。但是,国家战略能力与综合国力之间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等层面又有着明显的差异。正确理解国家战略能力与综合国力之间的关系,不仅是适应国际政治现实和满足当前军事斗争实际的需要,而且也是进一步推动综合国力研究深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国际关系理论来诠释中国外交战略的发展,在国际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洞悉中国所面对的新的国际战略问题,从分析国际关系体系和国际政治秩序出发,阐述中国在新时期的国际秩序观、国家利益观、国际主义观、国家发展观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作为经典国际安全理论的安全困境理论无法充分说明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区域国家安全状态。无论从体系引导型安全困境亦或国家引导型安全困境,都难以找到东北亚各国安全战略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东北亚各国间的安全互动已经形成了一个超越安全困境并以美国为核心的地区国家安全体系。通过对东北亚国家安全体系结构和流动性安全要素的考察可以发现,各国安全战略的不同与其在国家安全体系结构中的位置和对流动性安全要素的控制能力密切相关。这有助于进一步探寻东北亚国家间安全关系从双边困境到多边合作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际角色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角色定位是国家对外战略中一个重大的基础性问题,属于战略哲学范畴。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及伴随而来的与国际体系关系的深刻调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中国国际角色的确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实现。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国际体系的力量结构、中国与其他大国的战略互动、国际政治特征的演变等几方面因素对中国国际角色的选择具有根本性影响。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不能采取过于直接的战略途径,需要开发广泛的战略资源和回旋空间、经过曲折的道路和长期努力才可以达到。在国际体系中,中国应做一个积极自主的参与者,妥善处理与整个国际体系、包括与占主导地位的西方世界以及美国这个唯一超级大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国家对外战略环境时,只有从以实力为核心的国际格局、以国际制度为核心的 国际秩序和以主导文化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文化三个维度进行,才能对国际战略的背景与条件做出 科学和全面的评估。国际战略环境是国家形象战略的外部大环境,但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国际战略 环境之外,还应注意对国家形象有特殊意义的环境因素——国际传播环境。它是国际环境的重要 组成部分,包含国际传播格局、国际传播秩序和国际舆论环境三个方面,是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和 国际体系文化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当前和未来相当时期内,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正在经历重大背景转换,一是国际权势全面进入重构时期,二是中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发展时期。在此背景下,中国战略机遇期的生成条件从相对稳定型和自发型为主向相对脆弱型、更加依赖主动塑造能力的方向转变,所带来的发展空间正在发生质变,从粗放发展方式下的规模扩张维度向发展转型形成的质量提升维度转移,维护和使用中国战略机遇期产生的经济成本将显著增高。为此,我们需要增强驾驭复杂国际战略环境的能力,增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增强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塑造有利外部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任何一国所希望创建的国际关系体系,其形成都有赖于现实三重国际新秩序的发展.在和平、发展、合作基础上建立民主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是中国国际战略的目标追求.体现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上,中国要从全球、地区、国家三个利益层面构建自身的国际关系体系.在全球利益层面,突出并适应安全与合作这一主题,寻求国际格局中有利于合作的共同战略利益基础,倡导建立多元文明平等、共处、合作、发展的全球秩序;在区域利益层面,着眼于地区利益关系的协调,达成地区内多个大国共同崛起的相互认同,尝试构建由地区潜力型大国或地区组织自愿推动的区域合作体系和相互依赖机制;在国家主权关系层面,重点警惕"新帝国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各方面对民族性的侵蚀,重视维护国际利益的民族性和多元性,丰富和创新以国家主权利益为支点的爱国主义,确立维护和平、保障安全、有利发展的崛起战略.  相似文献   

9.
国际关系理论大多认为,国际关系史是一部大国兴衰的历史,大国兴衰及所由带来的国际格局转换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的互动及轮替也因此成为国际关系的经典命题.中国和美国被认为是当前国际体系转型进程中的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处理好彼此关系不仅关系到中美两国的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21世纪伊始,中美为了各自战略需要,全力打造双边战略对话机制,为建立新型双边关系构建了新的平台.本文对中美战略对话发展历程、产生原因及其对双边关系、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认为这一机制的建立是国际体系转型时期处理当代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关系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0.
美国对华战略存在接触、遏制、融合、选择性干预、离岸平衡等多种选择。未来美 国对华战略的制定受到国际、国家甚至国内多重因素的制约,既需要审视国际环境的深刻变革, 也需要正视国家间实力的变化,同时也要注重中美两国战略互动进程所带来的相互塑造与相互 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