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村庄的社会性质对村庄的社会秩序产生重要影响。在两湖平原和湘南农村,由于村庄社会关联、农民行动单位和村庄价值生产能力有所不同,乡村"混混"对村庄社会秩序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在两湖平原农村,本土"混混"危害村庄内部秩序,外来"混混"也会在村民的引入下危害村庄秩序;而在湘南农村,本土"混混"一般不会危害本村,外来"混混"进入村庄也会受到村民的一致抵制。  相似文献   

2.
法律边缘处的乡村“混混”——以陕西秦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混混”和“灰社会”是在中国经验研究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描述性概念。从乡村治理研究实践的脉络中梳理相关文献,导引出“混混”存在的制度基础和社会基础问题;通过考察陕西秦镇乡村“混混”的群像及其社会生态,本文在一般意义上探讨了地方文化与法治和乡村秩序重建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问题青少年”的街角青年研究和作为“乡村问题”的乡村混混研究均是作为“问题研究”的“越轨”青年研究。街角青年、乡村混混等“越轨”青年群体的生长,主要是源于社会转型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缺位、主导性公共舆论的缺失与社区内部惩罚性机制的缺乏。乡村混混与街角青年的存在,已经不是单个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病。从社会病视角去看待、研究被添上“越轨”标签的青年群体,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越轨”青年本身。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视角下的乡村“混混”——以湘北H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混混”与城市“混混”的弱势边缘地位完全相反,他们在乡村社会中横行霸道,欺压村民,攫取非法利益,并称为乡村社会秩序的结构性组成力量,而基层政府与乡村社会对其压制与控制却显得较为软弱无力。因此,探究乡村“混混”在乡村社会秩序中坐大的原因,就必须回归乡村内部视角,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治理与乡村社会所经历的转型中找寻“混混”成长的逻辑。  相似文献   

5.
乡村混混是社会的边缘人,而边缘人研究是社会学自诞生以来的重要领域。中国社会的时空分异特征使边缘人研究出现城乡互动的特点,学者们通过多点民族志方法和田野调查,建构了主流群体相对应的混混群体作为“他者”,这是宏大学术关怀和研究方法跟进的典型做法。随着乡村混混研究的深入,对于乡村社会结构变化、政治转型和治理转换、法制植入和乡村重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仓 《法制博览》2008,(4):26-27
自从有了城市,中国民间便有了城乡“二元结构”,有了农民、市民和流民的分野。农民和市民社会是熟人社会,流民社会俗称江湖,是个陌生人社会。江湖上的人无父母、家庭、宗族、邻里依靠,个人势单力薄,必须靠朋友合作,圈子便自然而然地产生。圈子在契约、承诺、信用的基础上自发形成,属于经济学大师哈耶克所说的那种“自由秩序”。中国历史上的四大著名圈子:一是羊角哀和左伯桃二人生死结义;二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相似文献   

7.
张宇 《台湾研究》2004,(3):12-16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台湾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并挤身“亚洲四小龙”之列。与此同时,台湾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影响台湾社会转型的内在动力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以“制度变迁——社会流动”的理论框架,探讨社会流动对台湾社会转型所形成的重要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甄静麓 《南风窗》2014,(3):91-93
不可逆的城镇化和社会价值演化,导致中国社会不可能回到以往的宗族生活方式,需要一些新的形式去满足人们对关系的需求。“寻找真诚关系”的游戏开始暗流汹涌。  相似文献   

9.
战后台湾“均富型增长模式”(即经济发展同时伴随社会平等化)曾是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楷模。然而2000年政党轮替以来,伴随经济形势的逆转,台湾中产阶级日益萎缩,整个社会陷入“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恶性循环中,社会经济结构逐渐由“中间高,两边低”的倒“U”型,向“中间低,两边高”的“M”型发展,社会两极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彭维学 《台湾研究》2013,(1):24-28,50
近10多年来,民进党社会基础经历“过山车式”颠簸,由2000—2004年扩张高峰期跌至2008年的发展低谷。经由2012年“总统”选举,民进党小幅拉近了与国民党社会基础的差距,但未突破“蓝大绿小”选民结构。自2008年以来,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持续深入,岛内主流民意也在不断变化之中。未来四年民进党能否突破路线转型、形象改造等结构性困境,能否有效争取多数中间选民支持,值得进一步观察。本文将就民进党社会基础的现状结构及其制约因素等问题展开探讨,以便准确地了解其社会基础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随着1997年英国工党赢得大选并上台执政,所谓的"第三条道路"曾风靡一时.虽然英国学者吉登斯把工党的胜利和第三条道路的提出看作是社会民主主义复兴的标志,但事实上,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变,由于内部社会结构和国际条件的变化,英国工党已经完全背离了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由于仅仅局限于在现存制度框架内的修修补补,所谓的"第三条道路"事实上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一种"社会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5.
16.
Abstract

The new concep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strongly linked to the idea of the social enterprise as a living system, that is, a system capable of regenerating itself by producing “knowledge” and “trust” resources. Nevertheless, these resources can only spring from a tight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ferenc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enterprise operates. This paper aims at making some first considera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upon how the environment may develop in symbiosis with the “living company.”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a field is “mature” in terms of its identity, roles, knowledge, and open-system nature. Yet it lacks maturity in the sense of an adequate sense of self-worth. This “inferiority complex” is revealed by the field's obsession with two intertwining, persistent themes: a perceived state of societal illegitimacy and of permanent need for reform.  相似文献   

18.
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60和7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各种社会运动方兴未艾,风起云涌。社会运动理论也因此在西方流行起来。在美国,这个社会运动的大潮首先是民权运动——即非洲裔美国人争取投票权及其他公民权的运动;这一运动还包括了20世纪60年代早期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始,随后席卷美国的言论自由运动;还包括反对越南战争的反战运动——这项运动后来成为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求。目前存在一系列不安全因素影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构建社会安全网 ,消除社会排斥 ,让弱势群体融入社会 ,维护社会安全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客观必然。  相似文献   

20.
法国社会党对社会民主主义理论革新的贡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欧社会党面临新的挑战.它们都在关注社会民主主义的革新问题,法国社会党在这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它既强调不与资本主义决裂,又坚持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既坚持改良主义,又强调国家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强调自己是一个"跨阶级的政党",提倡多元主义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