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的相异和衔接关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行政违法和行政犯罪是两种比较普遍且联系密切的违法现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正确识别之必要。它们的相异主要表现在:违法主体、违法性质和危害程度、客观表现和主观要求、所违反的法律规范、应受的惩罚方法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而处理好二者间的衔接关系。在行政违法主体与行政犯罪主体上应保持对应关系,将作为行政主体的组织体纳入行政犯罪主体范围;在二者的危害性和情节轻重上把握好“度”,做到较轻的危害正常行政管理的行为与行政违法相称、严重危害正常行政管理的行为则纳入行政犯罪范畴;对行政违法形式和行政犯罪类型(或罪名)法律设定应相对称,故刑法应增设相应的新罪名;在二者的责任及制裁方法上也应做到相互衔接,不得以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代替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2.
不履行、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一种学理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骏业 《法商研究》2004,21(2):33-39
作为履行判决法定前提的不履行、拖延履行法定职责 ,与行政不作为违法乃表象与本质的关系。法定职责本质上是法定义务 ,对法定义务的违反 ,也是对法定职责的违背。在行政过程中 ,行政主体有一系列的积极性义务 ,相对应的法定职责也就表现为多个法定职责组成的谱系 ,对系列义务之一的不作为均属行政不作为违法。不履行与拖延履行法定职责 ,实际上就是根据行政主体违背谱系性职责的主观态度与客观表现 ,并结合行政诉讼目的和整体结构等因素的考量而确立的两种法定行为违法类型。  相似文献   

3.
学者们对行政垄断概念的界定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行政垄断的主体的概括不够准确,或过于狭窄或过于宽泛;二是或未能反映出行政垄断的违法本质或将滥用行政权力与违法行使行政权力混为一谈。行政垄断的主体是且只能是拥有行政权力的组织,包括行政机关和依法律、法规授权而行使特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组织,根据行政法学理论,可将之既简明又完整地表述为行政主体。行政垄断不仅仅是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更是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行为。行政垄断的概念可界定为:行政垄断是行政主体违法行使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行政主体不单纯是一个理论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法律概念。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学理论对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行政机关、法律规范授权组织的归纳与概括而形成的,是指享有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该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的社会组织。行政分权问题就是行政权的资格享有者与行政权限分配问题。研究行政主体与行政分权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实社会的行政权力的分配与责任的承担,提高社会的行政理念与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5.
国家治理体系的主体包括中国共产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行政组织是主要的主体,而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的领导力量。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政府现化代是关键,法治化是保障。在治理视域下,行政组织法不再仅是政府内部的结构法,而是包括协调党政群关系、体现共同治理的治理主体法。从优化组织结构,体现党政群协调共治出发,积极回应国家治理现化化对行政组织的要求,通过行政组织立法明确行政组织的职权范围,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部门和地方间的横向协作关系法律化,确立社会组织的行政主体地位,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治理体系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6.
<正>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与行政机关公务员个人的关系 我国行政诉讼法自生效施行以来,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了大量的行政案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撤销(或部分撤销)违法具体行政行为和变更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而判决被告败诉。如果加上行政复议制度撤销和改变的违法或不当具体行政行为,以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提起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违法和不当具体行政行为的数量,那么,行政主体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和不当的情况仍是大量存在的。从行政诉讼的实际情况看,在被告败诉的案件中,除极少数是因行政立法问题(如行政法律规范自身或法定解释有冲突、法律法规的规定不明确具体等)和人民法院与行政机关对某些行政法律规范的理解不一致等原因外,绝大部分都是因行政主体自身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行政处罚显失公正而导致的。换言之,行政管理中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和显失公正仍是较为多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在进行行政管理活动中,常用的一种行政手段。行政主体实施行政处罚的合法性如何,直接关系到是否侵犯被处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如果违法被诉至人民法院,作出行政处罚的行政主体要承担败诉的法律责任。因此说,合法的行政处罚是维护行政管理秩序和使其在诉讼中处于不败之地的保证。合法行政处罚应具有以下五个条件:一、作出行政处罚的行政主体必须具有行政处罚的职权作出行政处罚的行政主体必须具有行政处罚的职权是合法行政处罚的首要条件。如果作出行政处罚的行政主体不具有行政处罚的职权,其合法性也就无从  相似文献   

8.
我国行政主体理论的反思性研究尚存局限,需要转换研究视角来关注行政主体的内在结构。我国行政主体的内在结构包含职权、名义与责任三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分离与冲突的情形多样存在,对我国行政主体理论形成重大挑战。我国现行法制中包含的基本规则对于协调与处理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完善行政主体理论,促进我国行政法学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行政执法活动中,有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实施行政活动,有的则不能;而有些非行政机关的社会组织,却可以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活动。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行政机关或社会组织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实践中,许多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以某一执法主体的身份进行行政执法,造成国家行政活动的混乱和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损害。任何执法活动首先要解决的是主体资格问题。本文结合行政执法的实际,对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若干问题提出探讨意见。  相似文献   

10.
行政不作为诉讼是行政诉讼案件中的重要类型,所有的行政诉讼案件都可以划分为行政作为违法案件和行政不作为违法案件。审判实践中,大多将行政主体“拒绝颁发许可证或拖延颁发、拒绝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职责,不发给抚恤金”的案件归为行政不作为案件,在判决时,也大多依据《行政诉讼法》第54条“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的规定来进行判决。然而,行政不作为诉讼案件相当复杂,实践中遇到的行政不作为违法案例也远不只以上三种。对行政不作为诉讼案件的判决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行政责任的认定和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11.
行政不作为若干疑难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不作为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行政法学领域中处于较为薄弱的地位,导致实践中的认识也是比较混乱。行政不作为是否存在合法与违法之分在学术界认识还不一致,其实从法理上看,行政不作为不包括履行不作为义务“行为,”它的本质是一种违法行政行为;对于明示拒绝行为来说,行政主体已在程序上“作为”了,虽然在实体内容上的表现为“拒绝,”但它是行政主体履行法定职责的形式之一,是一种行政作为而不是行政不作为;行政不作为并不以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为条件,因为行政机关的许多法定义务即使没有相对人的申请也是客观存在并必须履行的;不充分履行职责的行政行为是一种更为隐蔽的违法行为,它是行政主体采用更为隐蔽的手段消极履行法定职责,不能仅凭有限的作为而认定其已履行了法定职责和义务,同样应当认定为行政不作为来揭示它的违法本质;不作为行政行为是与作为行政行为相对应的一种行政行为,行政不作为是与行政作为相对应的概念,行政不作为与不作为行政行为分属不同的概念范畴,两者在内涵和外延上并不相同,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2.
试析违法具体行政行为与犯罪行为的混合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违法具体行政行为与犯罪行为的混合及处理方世荣一违法具体行政行为是指作为行政主体的国家行政机关(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下同)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犯罪行为则是犯罪分子(包括法人)触犯刑法的行为。若分别而论,它们当然是两类不同性质的...  相似文献   

13.
行政权的性质与依法行政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行政权的性质与特点行政权是指国家行政主体为执行国家意志,谋求社会公益,进行行政管理与服务而依法行使的公共权力。行政主体是指依据法律享有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执行法律,实施行政行为,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通常是指相对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政府行政机关。此外,经法律授权行使部分行政职权的非行政机关(非政府组织)也可成为行政主体。至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内部执行行政管理职能的行政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内也有其行政组织,属于内部管理机构,对外一般只能作为民事主体进行活动。立法主体的立法权在于通…  相似文献   

14.
秦律 《法学研究》1991,(5):30-34
行政,是政府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的组织活动。当代世界各国都把这种活动纳入法制轨道。依法行政,首先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必须具备行政主体资格。行政主体是按照法律规定,能以自己名义实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行政效果承担责任的组织。  相似文献   

15.
论行政作为义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地 ,判断行政不作为违法往往从行政主体是否具有法定作为义务入手。① 进一步的问题是 :第一 ,如何确定行政主体具有现实的作为义务 ?第二 ,行政主体的作为义务的范围如何划定 ?第三 ,作为义务的违反与过失不作为违法之间的关系如何 ?本文旨在通过以上问题的梳理 ,试图对作为义务的几个难点问题作出探讨 ,以求教于学界。一、作为义务的违反 (兼论作为义务的不完成形态 )在不作为违法理论中 ,学界通过对违反法律义务的界定来分析不作为违法的本质特征。“区分行政作为违法与不作为违法只能以特定的法律义务为标准。”并由此得出行政不作…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行政违法虽有多种不同的观点,但大体可归为三类:一是指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的违法;二是指行政相对人的行为违法;三是指既包括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的违法又包括行政相对人的行为违法。本文的讨论限于第一种意义上的行政违法,即仅指行政机关、其他行政公务组织及其行政公务人员实施的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规定和要求的行政行为。 在责任一词的使用上,基本上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应尽的职责;二是指应该承担的过失。由于责任一词的双重意义,因此,在行政责任一词的使用上也是多义的。目前,“行政责任”一词多是在一种比较…  相似文献   

17.
试论行政行为的成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行政行为的不成立不同于违法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的成立与生效的关系也有别于民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关系 ,一般而言 ,行政行为成立即生效。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包括主体要件、主观方面要件、客观方面要件和法律效果要件。  相似文献   

18.
论发展变化中的中国行政法律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社会转型这一视角看,中国当代行政法律关系已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原因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我国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地位的重要变化,形成了相互关系上的许多转变;政治体制改革使政府转变职能,传统的行政关系得到根本性改变;由改革所带来的行政活动方式的变化也促成一系列与行政活动有关的社会关系的变动。行政关系的变动决定了行政法律关系在种类和运行方式上均有所变化。中国当代行政法律关系已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而有了多样化的形式,具体包括:第一,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直接的管理关系;第二,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间接的宏观调控关系;第三,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服务关系;第四,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合作关系;第五,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指导关系;第六,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赔偿关系;第七,法律监督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监督行政关系。当代中国行政法律关系的发展变化,进而要求从理论上重新认识并概括行政法律关系的诸项特征,这些特征应当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恒定性与多样性;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对应但不对等性;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力和权利运行的有限性;行政法律关系的及时变动性等  相似文献   

19.
行政处罚权与刑罚权作用范围的界限不清,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权力在行政和司法之间的划分上存在问题,因而梳理基本的权力结构关系对于理解和界定行政违法和犯罪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行政性犯罪的认定,应特别考虑行政违法性的存在,而从权力运作的角度看,即表现为特定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而这一权力行使对于相应案件的犯罪认定具有重要意义。行政违法责任与刑事责任的功能不同,其反映的是权力运作关系的不同,因而当同一行为既是行政违法又构成犯罪的情形下,行为人承担两种不同的责任,并不存在责任的充分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在行政管理杠杆上探寻行政协调的支点一般认为,行政协调就是指行政领导者为了完成行政决策目标以及为此拟订的计划而进行的各种工作,目的是解决行政组织之问,人员之间发生的矛盾,使之互相配合,实现统一目标.行政活动中,无疑存有决策本身不完善而产生运作过程失调的现象,但主要的失调还是出现在执行环节上,因为无论是行政行为与组织目标的偏差,还是组织或人员的小目标与整体目标的不一致,都要在行政执行过程中显现出来.这样,把行政协调看作是以行政领导者为主体,直接指向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也就很自然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