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随着老一代在乡土情结的牵绊下返回农村而补充进入城市,变为流动人口中最为活跃的力量。但特殊生长经历与外在诸多不利因素的交织袭扰,致使其犯罪状况亦愈演愈烈。通过对广州三大监狱的实地考察与梳理发现,二元结构政策的超龄服役与管理失当、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与不良客观境遇的叠加、社会支持网络的崩溃与畸形的社交泛滥、家庭的非稳定结构与教育的缺失等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具有相当解释力。在社会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从消解制度设计偏差、发展多元服务供给途径、发动社区主动接纳功能、优化文化教育资源配给等四个面向架构起立体防治网络,必将有效防治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界对农民工群体法律意识的代际差异有一个基本判断,即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要高于老一代农民工。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建筑行业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法律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平等性的评价、诉讼倾向以及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意识并没有明显的代际差异,并且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并不比老一代农民工高。这一研究发现提醒我们,关于农民工法律意识代际发展模式的惯常认知可能存在误判。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窘境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中的新兴群体,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心理定位、外出动因、职业选择、消费方式等均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他们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太多改善,城乡二元化结构、社会保障的不健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等导致了大量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产生.这些势必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着重思考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如改变城乡二元制结构、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教育培训、加强人文关怀等等,以期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将农民工的信息需求分为物质信息、安全信息、尊重信息、自我实现信息四类,分别考察了四类信息的满意度.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对信息总体上较满意,四类信息满意度有所不同;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满意度低于老一代农民工,并出现了亚群体分化;学历、外出时间、信息环境是影响满意度最主要的因素,两代农民工的影响因素呈现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民工群体由"老一代"转向"新生代",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应打破"碎片化"的政策调整,从整体上设计社会政策改革方案。社会政策改革应从突破福利属地化管理的制度模式;稳定并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保护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参与等方面入手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6.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鲜明突出,尤其表现在精神文化需求及发展方面。精神文化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成长、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从现实情况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显现出严重缺失与不足。必须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与成长性出发,选择正确路径,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择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记忆的相关理论,通过开放式访谈、焦点团体访谈和参与观察,剖析社会记忆如何作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本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是城市社会新场域、农村乡土经历两者的有机结合,这种认同困境是在"过去"的历史性记忆的乡土文化和"现在"的共时性记忆的城市文化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记忆的再现与传承导致乡土认同的解构,记忆的社会性造就了城市认同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12,(11):92-93
彭焕才、王习贤在《湖湘论坛》2012年第4期撰文认为,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鲜明突出,尤其表现在精神文化需求及发展方面。精神文化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成长、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从现实情况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显现出严重缺失与不足。必须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与成长性出发,选择正确路径,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乡土性与城市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H省五个市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个案访谈内容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表现出挣钱与兴趣的摇摆,抱怨与欣慰的充斥,创业梦与得过且过观的萦绕,形成了不同倾向的乡土性特征与城市性特征。乡土性与城市性表征分化致使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城市化困境,需要再设计其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0.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意愿更强,工作中更加注重个人发展,而且职业流动性更强。初次职业是职业流动最基础的跳槽。以初次职业的种类及结束初次职业的原因作为分析的关键因素,纳入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特征、打工经历等因素分析其职业流动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因个人发展因素而结束初次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发生职业流动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湖南省481名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证研究,发现:一方面,流动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生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其中流动月收入、工作条件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理健康之间呈较强的正相关,而发展前途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理健康之间呈较强的负相关.另一方面,流动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其中流动时间和工作稳定性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之间呈较强的正相关;而流动的次数、劳动强度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之间呈较强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全球金融风暴下两代农民工的就业出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 《桂海论丛》2009,25(5):78-82
全球金融风暴后,我国就业市场遭受重大冲击.金融风暴下,农民工呈现不同的就业取向,很多老一代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或务农,而新生代农民工更多地打算留在城市工作.文章在分析两代农民工代际差异与代际转移的基础上,为拓宽农民工就业出路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和"90后"的农村劳动力,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825岁。与老一代农民工背着编织袋进城务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拖着拉杆箱进城,由以往进城挣钱回乡发展向进城谋职并融入城市生活转变;由工资支付保障向要求提高薪资待遇并完善社会保障转变。一句话,  相似文献   

14.
挣扎与弥补: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关怀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在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中挣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缺失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典型的二元双重结构下制度障碍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障碍的制约、企业人文关怀的缺失及社会大众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忽视.因此必须从思想层面、制度层面、改进服务形式方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诸方面出发,弥补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缺失和不足,进行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关怀体系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在城市处在一个身份认同和自身定位的转型期,本文以W市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和心理融入三个层面来探讨青年与老一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差别,并且得出结论:两代农民工有着不同的社会认同感和生活期望值,导致他们不同的个人行为选择,他们的差异是多方面甚至是全方位的.相较于老一代,青年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的"嵌入"式和"失范"性程度更加突出,需要从理论层面和制度设计中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离开乡土社会,步入全新的城市生活环境,不经意间经历了日常仪式的中断、续接、辟新、重建和缺失等与生活意义密切相关的环节,同时,其内含的日常工作仪式、日常消费仪式、日常休闲仪式和日常情感仪式使得他们生活重现了实在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日常仪式在城市社会与新生代农民工之间出现了层级化,新生代农民工并没有因为适应了城市日常消费仪式而完全融入城市社会,其间道路仍很漫长.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者以其自身学科视角,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保护个人基本人权两个层次对农民工权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从农民工权益保护、权益受损、社会保障权益以及新生代农民工权益四个方面对农民工权益问题的社会学研究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和评价现有研究的基本状况,指出研究中出现的不足和缺失,使有关认识和阐述得以持续深入。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湘中H村新生代农民工两地分居的实证考察,探讨新生代农民工两地分居问题,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两地分居是综合因素的制约而非经济因素的主导、是被动的自愿而非主动的选择、是被逼的无奈而非理性的选择;两地分居给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婚姻和心理等都带来了巨大影响,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处理新生代农民工两地分居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力,他们在生活方式等方面与老一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娱乐消费上主要表现为内容趋向多元,观念愈加开放。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考察,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娱乐消费的相关因素进行呈现,在探讨两代农民工世代差异的基础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面对城乡跨文化传播的冲突,凭借更为敏锐的文化自觉,正在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以新的路径融入城市,但这仍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流动之初的农民工大多以收入作为其外出打工目的地确立之考量,而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的诸多优势,其选择外出打工目的地是以能否实现城市化,能否融入城市为目的。而事实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许多打工地的"半城市化"导致他们开始返回家乡,在家乡或家乡附近的中小城市寻求出路。伴随着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加大,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成为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