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洲一体化在本质上属于非洲历史发展范畴,是非洲人民用集体力量追求大陆独立、复兴与统一的历史实践。早在20世纪上半叶,泛非主义及其政治形态的泛非运动就积极致力于非洲文化复兴和民族自觉,在相当程度上唤醒了非洲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尊严,塑造了非洲大陆特有的区域意识和历史使命感。20世纪60年代非洲统一组织在推动非洲大陆的政治独立与解放、维护大陆政治团结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时的非洲一体化运动转变为在各个主权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联合基础上的一体化。在当今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非洲大陆的时代主题由“求独立”转变到“求和平”、“求发展”,非洲一体化运动的重心转向寻求国家现代化和地区复兴。推动非洲经济复兴与统一、实现包括非洲大陆在内的发展中世界的崛起,是当前非洲一体化对于非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巴西500年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牙占领巴西改变了业已存在的印第安人社会形态 ,导致与印第安人社会不同的巴西社会的形成。印第安人被征服 ,其社会发展秩序被打破是巴西社会形成的前提条件。“引进”黑人对巴西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经济周期的变更与人口的流动致使经济重心相继转移 ,促成巴西社会形成与发展并使疆土得以实际占领。巴西人的国家意识因巴西社会的形成与经济发展而增强 ,最终导致独立国家的建立。随即产生由帝国到共和国的政治发展历程 ,并于 2 0世纪 30年代开始进行国家现代化建设。在 5 0 0年的历史演变中 ,巴西表现出诸多发展特征。时至目前 ,巴西虽然尚未实现现代化目标 ,但它已是世界经济 8强之一。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印度海权战略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长期的酝酿与积淀,21世纪初新时期印度海权战略最终确立。它集印度洋“区域控制”和向周边大洋“远洋延伸”为一体,以建立世界级“海权国”为终极目标。新时期印度海权战略有两大思想根源:其一是源于印度地理和历史的强烈海权意识,其二是马汉海权论影响下的潘尼迦海权思想。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主张教育“转轨”、以“教育的经济倾向”取代“教育的政治倾向”,提倡抽象“人性”,“人性复归”,反对“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方针的非政治教育观颇为流行,一时间竟成为一种时髦的思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思潮大多首先出现在一些师范院校的讲坛上和论坛上,因此对整个教育界的影响特别大,这就不能不促使我们从政治的角度对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做一点思考。墨西哥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师范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墨西哥独立后的改革对代,这比起欧洲师范教育的出现虽然已晚了一百多年,但较之我国师范教育的历史则还是早了半个多世纪。因此,研究墨西哥师范教育的历史、发展趋势和经验,对于了解师  相似文献   

5.
关于日本的“规制缓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实  隋军 《东北亚论坛》2006,15(6):83-85
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为摆脱石油危机和财政赤字,消减财政支出,力图通过“规制缓和”,放宽政府对企业实行的多种限制,为增强企业的开放度,给民间经济主体以更多的自由选择权,使日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增强了活力。  相似文献   

6.
本期导读     
本期有以下三个看点。 其一,如何看待拉美的印第安人社会运动。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的原住民,曾创造了灿烂的美洲古代文明。15世纪“新大陆”的被“发现”彻底改变了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第安人争取社会经济权益及政治和文化平等权利的运动出现蓬勃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哈萨克斯坦经济增长迅速,特别是世界市场石油高价位使哈收入猛增。在此情况下,哈提出工业更新计划和“三增强”发展目标。这些举措,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相似文献   

8.
关于俄罗斯远东中国移民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移民最早出现在远东是19世纪70年代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国移民在远东重新出现。随着中国移民的出现,“中国威胁论”等反华言论也逐渐在远东蔓延开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的持续滑坡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导致了俄罗斯人的失衡心理,这是远东“中国威胁论”产生的主要根源。此外,前苏联解体后,远东人口形势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中俄两国人民血缘和文化的差异以及历史上的恩怨也是“中国威胁论”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1990,(1)
19世纪末以前的整个历史时期,马来半岛基本上处于一种封建割据状态。整个半岛上土邦林立,各土邦内部又分为一个个封建领地。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各据一方,各自为政,是马来半岛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 马来半岛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1世纪,该地区北部就已出现了一个叫做“狼牙修”的古国。公元6世纪以后,马来半岛又出现了“干陀利”、“丹丹”、“羯陀”、“赤土”和“罗越”等古国。但是,直到15世纪马六甲王国兴起之前,马来半岛还没有出现过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相似文献   

10.
一、俄罗斯新总统大力调整内外政策。3月26日,47岁的普京在俄罗斯全国大选中当选为俄罗斯第二任总统,标志着俄罗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普京提出要以“俄罗斯思想”作为全社会的思想基础,用“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权威”和“社会互助精神”,校正90年代以来主导俄社会的西方自由主义和民族与历史虚无主义。普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政治上着手建立自上而下的国家权力体系。经济上制定到2010年的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进行经济整顿等。外交上制定外交政策新构想,强调维护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用一切手段维护…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中亚地区经济合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亚曾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拥有着辉煌的历史。21世纪初的中亚以其悠久的历史,重要的战略地位,丰富的资源,对外开放的姿态,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再度成为世界瞩目的区域。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逐渐增强,为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经济一体化目标为中国与中亚国家深化经济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的结合部,分布着在苏联解体基础上而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中亚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中亚里海沿岸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拥有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哈有“中亚聚宝盆”之称,其陆地  相似文献   

12.
从国家社会转型的视角,同时采用体系、国家和国内社会三层次结合的结构分析框架 对战后日本发展历史进行透视,可以发现,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完成经济赶超成为世界第 二经济大国后,未能从经济赶超式的“发展主义国家”向成熟的制度型“三方制- 福利国家”转型,乃 是导致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日本长期萧条的根源。在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这一历史的十字 路口,日本国家社会转型的延误或者说失败最终换来的是其后巨大的社会代价。因此,日本并不成 功的国家社会转型对中国具有重要的警示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经济强国”地位的进一步巩固,日本充当“世界政治大国”的欲望迅速膨胀。受此影响,日本对非外交也由冷战时期单纯强调经贸利益转向全面介入,不断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渗透力度,以求全面扩大在非洲的影响力。日本对非外交的“新重商主义”特征有所淡化,而“大国外交”意识则迅速增强。  相似文献   

14.
美国对拉美的经济影响力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不同阶段的美国国家利益;二是拉美对自身发展经验的总结及道路的探索.19世纪“门罗宣言”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拉美经济影响力达到顶峰,此后其影响力走过了“U”型轨迹:先是开始下降并在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时跌至谷底,而后通过向拉美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达到新的高峰,其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是重要标志.但是,当90年代墨西哥和巴西先后爆发金融危机后,美国的经济影响力再次下滑,并因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陷入僵局而跌入新的谷底.与此同时,在拉关,随着崛起的左派反美情绪的高涨、地区大国自主意识的增强以及各国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对美国的离心倾向越来越明显,美国对拉美的经济控制相对减弱.而奥巴马政府倾向于抵制自由贸易协定,将拉美政策的重点更多地放在非贸易领域,因此美国对拉美的经济影响力将进一步减弱.同时拉美各次区域与美国的经济联系程度的差别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尤其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有关“21世纪是太平洋时代”的议论越来越多。实际上,正如“21世纪太平洋地区经济结构研究会”的报告书(即:《太平洋时代的展望》)所作的计量预测那样,到21世纪时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是光明的。1984年,太平洋地区的贸易额终于超过了大西洋地区的贸易额,今后这两个地区的贸易差距估计还会进一步扩大下去。因此,也出现了世界的重心“从大西洋时代转移到太平洋时代乃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的流行说法。  相似文献   

16.
在韩国的七天里,让我感受到,这个曾经饱受战火蹂躏,千疮百孔的国度,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就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成就了汉江边上“东北亚奇迹”,这与他们全体国民的文明素质是分不开的,现代文明意识已经渗透到每个国民的言行中和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17.
雷丽平 《西伯利亚研究》2001,28(2):41-44,53
俄罗斯文化发展经历了中世纪、近代、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4个大时期,其主要特征是1.兼有东西方文化特征的“中间性”和”兼容性”2.其内部结构具有“两极性”3.集体主义、强烈的宗教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善良、诚实、人道、普济主义以及对国家制度的忍耐精神等。  相似文献   

18.
美国马里兰大学政治学教授丹尼斯·皮奇雷斯在《国际关系学的新内容——全球经济政治学》一书中,将“全球经济政治学”界定为“关于经济、生态、环境以及伦理问题的新的国际政治学”,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即“一系列全新的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括”。这为我们研究21世纪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当代中国正在以一种新的形象和平崛起于世界,世界也普遍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面对全球政治的“新范式”,中国和平崛起应包括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更广泛的全球认同的文化价值。本文认为,确立可持续发展位的意识和位势,是当代中国全球…  相似文献   

19.
吴云 《国际资料信息》2005,(8):17-21,40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经济情报工作日臻成熟,提供经济情报已成为中情局各主要部门的一项中心任务。作为分析和评估世界经济及各国经济问题的基地,中情局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已经在美国政府内确立了显赫地位。一1972年前,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经济情报史详细记载于戴维·科芬①撰写的关于“研究与通报处”/“经济研究处”②早期历史的三卷本著作中。该书将人物、组织机构、外部力量和内部反应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汇编成一部经济情报发展史,现存档于中情局“全球问题处”。③1972年后的历史,则主要依靠本文作者的经历,并参考了一些重要文选。(一)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20.
杨靖 《拉丁美洲研究》2023,(3):131-153+158
玻利维亚是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出口的资源丰裕型国家,围绕资源私有化与否以及同资源租金分配有关的议题一直是该国政治舞台的核心议题。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玻利维亚东部省份与中央政府之间围绕油气资源租金分配的斗争日趋激烈。进入21世纪后,在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导下,该国以资源出口和私有化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带来的严峻后果激起民众对国家的强烈不满,遂爆发大规模群众运动,土著居民权益意识在斗争过程中不断上升,原先的既得利益者也产生强烈反弹。玻利维亚东部省份精英以捍卫地区基本经济权益和争取自治为由,在与中央政府的冲突中不断塑造“自我”与“他者”的对立,其话语建构加深了以地理为核心的集体身份认同。莫拉莱斯执政期间,因天然气开采引发的央地矛盾不断加深,严重威胁了该国的政治稳定,并最终演变为迫使其下台的暴力政变。本文以资源开采引发的“相对剥夺感”为视角,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对玻利维亚东部省份与中央政府矛盾进行历史梳理,分析21世纪以来该国政局变化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