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网络社区是网络社会的基本单位,网络社区既有匿名用户也有实名用户,两者的行为差异对于探索网络伦理的形成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复兴论坛"跟帖内容的分析,探讨了网络匿名行为与实名行为之间的差异,分析了导致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匿名行为与实名行为进行了伦理辨析,最后探讨了网络实名制的利弊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郭卫华 《前沿》2007,(10):198-201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构成了一个全新的人类生存空间——"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在推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伦理困境。其实,这种伦理困境最为本质的道德根源就在于网络社会伦理责任的缺失。因此,在网络社会中凸显和强调伦理责任的道德价值是我们走出伦理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3.
关于网络伦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网络社会的特点以及网络带来的伦理问题 :道德冷漠、人际情感疏离、网络安全问题、计算机犯罪、信息垄断。分析了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并提出了加强网络伦理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李晓红 《求索》2008,(5):56-58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伦理是关于道德的理论,伦理的道德基础是建立在我们现实社会之上,而网络伦理的道德基础是建立在网络社会之上。如何理解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与我们现实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在网络社会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伦理是现实社会中的既有伦理还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既有伦理迥异的新的伦理。  相似文献   

5.
网络道德含义释析--兼论网络道德主体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 《前沿》2004,(11):144-147
伴随网络社会伦理问题的增多,网络道德一直颇为引人关注.然而何谓网络道德,由于目前我国网络发展的水平和网络社会化的程度,对"网络社会"界定的偏差,导致人们对此一直存有歧义.本文拟在网络社会-道德运行的新型社会基础上,通过对"网络社会"含义的辨析,指出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道德运行的差异,揭示网络道德既非简单地等同于一般道德,亦非独立于现实社会伦理之外的"虚拟道德".实质乃是作为主体的人本身,并在此基础上指明网络道德主体的建构乃是网络道德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正"互联网+"已经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深刻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治理方式。这种改变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经济形态、思维方式的革新,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出了全面挑战。本文采用行政伦理分析框架,分析"互联网+"时代下,服务型政府面临的挑战。一、对行政组织伦理的挑战行政组织伦理属于顶层设计的内容,下面将从对政府机构组成、政府职能构建、政府监督机制的挑战等三个方面来分析。(一)对政府机构组成的挑战上个世纪,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韦伯  相似文献   

7.
李建华 《求索》2022,(1):5-14
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伦理的载体,但在人如何成为伦理文化形态的载体问题上,存在着发生学意义上的不同理解,这主要体现为生物学与文化学的差异。伦理载体不一定是伦理实体,伦理实体只能是某种社会生活共同体,具有客观现实性、关系秩序性、权利对等性、形式多样性等特点。在具体的伦理生活中,伦理主体是实体性的主体,而伦理实体又是主体性的实体,但伦理实体与伦理主体不能等同或者直接同一。随着人的主体性的高扬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的对象化往往被视为伦理载体(自然)。由人的想象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还可以虚拟出伦理实体(网络),甚至直接把人自身"延伸"(机器人),导致伦理载体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形态,甚至出现了"虚化"的趋势。要保持伦理实体的"纯正",必须充分认识到伦理载体的限度,这种限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伦理本身的局限,另一个是人(伦)作为伦理载体的限定。  相似文献   

8.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休闲娱乐的主要工具。互联网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特点,使得人们往往忽视了以伦理、道德、法律意识来约束自身的互联网行为。自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以来,由网络伦理、道德缺失而产生的违法犯罪问题日益增多,扰乱了网络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秩序,影响了人们伦理、道德意识的提高,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因此,解决由网络伦理、道德缺失而引发的诸多问题就需要教育引导、政府规制和行业自律等多方社会主体的"合力",从而约束、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促进网络环境的良性运行和发展。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并发展至今的网络伦理建设,值得我国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会问题的成因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社会问题的理论对网络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两种理论解释,首先是网络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个体偏差行为的产生;其次,社会变迁过程中存在的社会解组的危险,是网络失范行为和社会问题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在理论解释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在技术、法律和伦理三个层次上建立网络社会问题的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所引发的一般性伦理与社会问题包括:失业问题、隐私问题、算法偏见、安全问题、机器权利和道德代码等。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与社会挑战,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都开始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问题的研究,积极建立规范与指南,推动社会各界就人工智能的伦理与社会监管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1.
陈清芬 《桂海论丛》2008,24(4):55-58
制度运行伦理作为制度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制度设计伦理是有所不同的。它本身包含着的价值原则和道德基础与和谐社会具有同构性与一致性。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组成方面,和谐社会对制度运行伦理的价值诉求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结构层面——合理、政治层面——民主、经济层面——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观念支持,对企业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是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生态伦理观。以往在企业伦理的道德教育中,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受到极大的限制和忽略,学界方面也极少重视。对企业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不仅扩展了德育内容,而且增强了企业的生态道德意识;对企业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代企业道德教育的需要;也是当代道德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对社会和企业的将来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资本是倍受当今社会科学领域关注的热门概念和分析的重要起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与国家已不能也无力承担起正义实现的全部内容,社会资本理论的兴起为正义实现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丰富的社会资本能使公民自觉并自愿地服务于公共利益,促进社会调剂,以实现社会经济平等;提高公民道德自律,确保公民自由的实现;并使社会拥有大量社会信任与自组织网络,增强社会合作,实现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遵守道德规范是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 ,由于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 ,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现象 ,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 ,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 ,探讨了我国尽快消除道德失范现象的基本途径 ,以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希腊时代各种冲突的德性观念中,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始终据于中心地位。然而,自启蒙运动以来,由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被摒弃,德性已经退居边缘地带。为寻求摆脱道德困境的出路,麦金太尔在追溯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的同时,提出了他自己的现代德性论。而麦金太尔的德性论亦是对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的复归和充实。本文旨在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和麦金太尔的德性理论的分析,厘定德性的概念,对西方德性伦理进行有益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司法伦理是社会对司法工作者在法律适用过程中行为具有应然意义的规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保障。法律适用的现状呼唤着司法伦理,坚持法律信仰,唯法律是从是司法伦理建设之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种新的经济张力——伦理道德与经济相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海山 《思想战线》2006,32(6):50-56
伦理精神作为一种中介,它有可能使非经济因素的伦理道德转化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因素。伦理精神激励社会和个人的潜能,促使社会和个人将伦理信念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行动,使道德成为一种实践性的伦理,实现非经济因素转化为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 ,分析了道德与伦理作为一种非强制性制度安排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认为传统的发展伦理观是导致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原因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构建新型的可持续的发展伦理观  相似文献   

19.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构建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为构建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构建生态型即内涵环境伦理的生产方式,必须发展生态型生产力和构建生态型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在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 ,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精神困扰和道德难题。加强科技伦理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全面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实现对科学技术自觉有效的支配 ,而且有利于推动全社会的道德建设 ,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沟通。人类的道德理性和科技理性是互补的 ,科学技术的运用必须得到道德理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