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标签理论是一组用来解释犯罪发生原因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犯罪是以司法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反应系统,在赋予人们行为以特定属性之后产生的,认为社会对犯罪的反应,反而会促使犯罪的发生,揭示了社会反应机制的犯因性特征。在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标签理论经历了理论发展的波峰和波谷。标签理论应当向"标签对受标定者的影响"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卓琳  罗观翠 《求索》2013,(11):223-225
现代意义上的"认同"是一种个体心理防御机制,指代个体无意识地模仿他人,在心理上与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趋于同化的过程。"认同"理论发轫于弗洛伊德心理学,而后经埃里克森得以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学者亨利·泰弗尔提出社会认同理论,该理论被用来分析产生群际歧视的社会因素以及个体对歧视的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而后,社会认同理论在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当下,随着社会集群行为的不断演进与发展,社会认同理论得以跟进,为解释社会集群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在社会个体行为、社会群体现象、社会结构系统之间搭接了可资借用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高危行为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骆华松  莫国芳  吴瑛 《思想战线》2002,28(2):114-116
与城市常驻居民相比 ,流动人口的高危行为更为明显。高危行为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是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运用社会控制理论、社会隔离理论和社会地理网络理论深入分析流动人口从事高危行为的原因和理论机制 ,提出对流动人口高危行为及其后果分析的理论框架 ,可以为现代社会中流动人口的社会行为控制和有效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自杀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行为者自发的、有意识蓄意进行的可能导致致命结果的杀死自己的行为.广义的自杀包括自杀意念、自杀意图和致命自杀行为,统称为“自杀相关行为”.国内外已有的自杀成因理论分三种:(1)从不同理论流派出发对自杀的心理原因进行解释的经典心理学理论;(2)基于实证研究对自杀危险因素进行梳理的过程理论;(3)最近提出的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兼具理论的解释性和实证的可预测性,对自杀相关行为的逐步产生过程具有较全面的解释,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网络社区是网络社会的基本单位,网络社区既有匿名用户也有实名用户,两者的行为差异对于探索网络伦理的形成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复兴论坛"跟帖内容的分析,探讨了网络匿名行为与实名行为之间的差异,分析了导致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匿名行为与实名行为进行了伦理辨析,最后探讨了网络实名制的利弊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偏差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是青少年犯罪群体的潜在人群,教育和挽救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工作是从根本上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关键。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的视角,重新审视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行为,透过对行为产生原因的剖析,发现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发展诉求,进而提出救助与支持的工作目标及对策,尝试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几起极具影响力的人肉搜索事件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都掀起了轩然大波,使人肉搜索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肉搜索仅仅是一种网络信息搜索方式吗?它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和演变成为网络暴力的?文章从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出发,提出人肉搜索是一种网络集合行为,并结合经典社会学家的理论就人肉搜索产生及演变成为网络暴力的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行为传染研究变迁进行了历时性梳理,对三度传染的关系距离、多源强化的传染网络结构等研究成果进行了重点评述,对复杂适应系统论、文化基因论等行为传染解释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当前社会网络中的行为传染研究最新成果,剖析了行为传染的研究难点和学术争议所在,初步勾勒了行为传染问题研究的脉络蓝图,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9.
网络发展中出现的道德问题给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网络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构建文明网络空间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网络社会的青少年在享受着网络社会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 ,也在被互联网所改变 ,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与无约束性会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 ,网络侵犯行为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本文分析了青少年网络侵犯行为的表现及其特征 ,并给出了青少年网络侵犯行为多发的原因 ,进而提出了网络侵犯行为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是预测人们集群行为意向的重要指标,而易提取性、规范契合度和对比契合度是影响社会认同形成的主要特质。根据网络集群行为诱因事件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情境弱势和结构弱势。两类诱因事件和三种特质组合产生三种社会认同:动态社会认同、特别社会认同和常态社会认同。通过情境模拟方式研究网络集群行为意向发现,在集群行为中即使群体成员表现出同样的行为和诉求,其背后的心理动机也不尽相同,可能分别是改变现状、坚持重要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尊和成就感等。厘清网络集群行为诱因事件的不同性质、理解参与者的社会认同特征及其潜在的心理动机,有助于有效处理网络集群行为。  相似文献   

12.
“标签论”认为 ,个体演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 ,社会按照一定标准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 ,因而产生了“罪犯” ,而并非“罪犯”个体原因所致。“标签论”运用形象互动论的原理 ,认为犯罪是社会反应与行为人形成自我形象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标签论”认为犯罪是相对的 ,阐明了“贴标签”与法定犯罪定义产生之间的因果联系、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 ,为犯罪学的研究特别是犯罪原因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但标签理论有其局限性 ,其主观唯心色彩浓重 ,对标签化的后果解释简单化 ,对社会反应的揭示不全面 ,片面强调了犯罪因素中外部条件的作用 ,否定了犯罪行为与行为人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聂飞 《桂海论丛》2012,(5):98-101
社会资本理论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国内外各学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作出了关注与解释。社会资本不仅成为解释社会问题的新方式,更被认为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信任、规范以及参与网络"为内核的社会资本理论为我们充分认识与研究政治发展、民主治理与公共政策领域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里道德冲突现象严重,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无政府主义泛滥,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网络道德问题产生原因在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无界性,政府缺乏管制,网络立法的滞后。对此,政府要强化网络管理,规范网络市场秩序、加强网络与信息的安全管理来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加强对网民的教育,使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意思表示的解释,是法律适用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其本质上是法官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介入和干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意思表示的解释多有论述,主要是解释规则方面的研究.本文在考察德国和英美民法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主要从意思表示解释与法律行为、适用中的民法基本原则及重大误解(错误)法律行为救济等关系阐述了意思表示解释在民法中的优越地位,并提出一些完善我国意思表示解释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借助抗争政治的理论和方法考察互联网在"唐慧事件"中的作用和运作机制,提出了"依网抗争"的解释框架:"依网抗争"是在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在网络社会场域中,抗争政治的行动者以互联网为手段、渠道或平台为维护权利而发生的抗争互动,政府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其中并成为影响抗争进展的主导力量。这一解释框架拓展了抗争政治理论在中国社会转型与网络社会崛起背景下的解释范围,有助于理解当下中国独特的抗争性政治及其变革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网络诽谤司法解释颁布以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网络大"V"的惩处,更使人们对于网络诽谤犯罪和网络寻衅滋事犯罪产生了一系列质疑。基于对"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相关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探讨网络秩序和公共秩序以及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等问题,从而对解释第5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渊源,进而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当今实践提出的课题。而要科学地解释这一问题,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1 对社会发展动力的探源,归根结底是一个历史观问题,即用什么来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类对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从总体上来说,是历史唯心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愤青"与青年的爱国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在新世纪以来网络技术的普及化、大众文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青年人在网络上发表极端的爱国主义言论、宣扬民族主义的现象及他们的一些极端行为(这类青年常被称为"愤青")进行了分析.从国内的一些社会问题与国际交往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以及"愤青"自身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愤青"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对待"愤青"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时至今日,随着网络行为失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日趋严重,网络社会的治理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也给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从哲学视域看,网络社会既是现实社会的当代创新,也是现实社会的历史延续,是虚拟与现实的有机统一;网络社会是既有科技属性又有人文属性的社会,也是具有行为规范的社会;用道德和法律这两种行为规范来衡量、判断,网络行为失范问题已然出现,并呈日趋严重之态势,因此,网络社会的治理势在必然、势在必行;网络行为失范归根到底是行为者即人的失范,网络社会治理所指向的必然是现实的人;在网络社会治理过程中,须遵循网络社会运行律、网络行为演变律、心理引导律和行为规制律,须坚持系统性、协同性、前瞻性、正当性等原则,须做到自我控制与社会控制的统一、道德维度与法律维度的联结、技术手段与人文手段的结合,形成治理的作用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