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与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的关系是国家整体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0年来,在中央外交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对拉美地区的外交工作几乎从一片空白起步,经历了艰辛开拓、长期积累、稳步发展的过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已和拉美地区2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合作规模迅速扩大,人文交流丰富多彩,在国际多边外交领域密切合作,中拉关系已进入构筑双方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拉美地区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拉美外交仍受制于美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疏远,只有古巴、委内瑞拉等一些国家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友好;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拉美地区走上了多元化外交道路,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发展迅速。探析拉美地区与阿拉伯世界关系的发展过程的原因:一是两个地区文化上的亲近;二是拉美地区有着大量的阿拉伯移民;三是从阿拉伯世界获取石油供应、资金援助和发展贸易;四是寻求政治和经济平衡,对抗美国在拉美地区的霸权;五是支持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3.
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中国和拉美国家都在寻求未来进一步提升双方全面合作关系的可能。与中拉飞速增长的经贸交流和成果卓著的官方外交相比较,中国目前在拉美的公共外交依然存在内容较为单一、目标比较模糊等问题。本文将中国对拉美的公共外交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并根据其目前以文化手段为主的特点,提出在文化与语言等相对陌生的中拉之间,中国对拉美的公共外交需要与欧美国家有所区别,根据中拉整体合作的发展方向和拉美地区的特点确立政策侧重点与未来发展方向,不断拓宽公共外交推行渠道。  相似文献   

4.
多边外交是一种顺应后冷战时期蓬勃发展的全球化浪潮而兴起的外交形式.中国与东盟从1991年起开始多边外交往来.中国与东盟之所以要大力推进彼此间的多边外交,主要是因为双方面临着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发展经济、建立安全互信关系等共同任务.经过20年努力,中国与东盟间已建立起一个金字塔型的多边外交体系.借助这一体系,中国与东盟在多领域展开合作,而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也随之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随着拉美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上升,中美两国出于国家利益需要而加强了对拉美国家的公共外交,但中美两国在公共外交目的、资源基础、技术运用、实施机构和城市交往等方面都存在差别。在公共外交目的方面,中国希望借助公共外交来传播中华文化,加强拉美民众对中国真实情况的了解,为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发展营造有利环境;美国则是为了传播自己的价值观,遏制该地区恐怖主义的蔓延,加强与拉美的经济合作以巩固和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在公共外交资源方面,中美两国运用的物质性资源大致相问,但由于中美两国文化和国情迥异,美国运用的非物质性资源与中国有所不同。在公共外交技术运用方面,中美两国都注重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但美国在技术运用方面明显优于中国。在公共外交实施机构方面,中国主要通过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来开展公共外交活动,而美国的公共外交机构类型更丰富、数量较多且功能较为齐全。在城市外交方面,与中国相比,美国与拉美国家缔结友好城市的历史更悠久,覆盖的国家及城市数量远远超过中国,且美拉友好城市之间的活动类型更丰富。本文认为,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虽然有所下降,但仍不可小觑;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公共外交虽路途艰难,但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6.
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委内瑞拉扩大与中国能源合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委内瑞拉与中国经济技术互补性强,委内瑞拉面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进一步推动了双方扩大能源合作;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为委内瑞拉能源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能源外交已成为中国的重大外交战略之一;中国政局稳定以及中委两国间业已存在的良好政治关系为双方扩大能源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信誉保证.中委扩大能源合作是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重大举措.同时,在中委能源合作过程中,我们应遵循相关项目的实施规则,并对因合作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保持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蔡英文上台后完全摒弃马英九时期的"外交休兵"策略,以"踏实外交"为名,实质上重启陈水扁时期的"金元外交",通过高层互访和经贸往来等方式,不断强化台湾与拉美"邦交国"的利益关联,减少这些国家与台湾"断交"的意愿。在积极"固邦护盘"的同时,蔡英文还酝酿谋划"开拓新邦",意图在拉美地区与中国大陆展开对抗。蔡英文此举将给两岸关系带来巨大变数,两岸"外交烽火战"有可能被重新激活。另外,美国长期视拉美地区为自家"后院",因而对于中国大陆在拉美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抱有较高的戒备心理,未来美国或将协助台湾巩固"邦交国",压缩中国大陆在拉美地区的发展空间。中国大陆应该加强三重防范:一是防范蔡英文当局挟美自重,背靠美国进一步强化与拉美"邦交国"的关系;二是防止"台独"势力因为"断交潮"而铤而走险,彻底滑向"法理台独";三是防范台湾的拉美"邦交国"在两岸之间左右逢源,坐收渔翁之利。  相似文献   

8.
20 0 0年拉美国家的对外关系非常活跃。在与美国的关系中 ,拉美国家坚持反霸立场 ,一致反对美国的干涉和军事渗透 ;拉美与欧盟、俄罗斯及亚洲国家的多元化外交也取得一定进展 ;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合作不断加强 ,巴西、墨西哥和智利在这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 ,拉美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美国仍是影响拉美政治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9.
能源地位的重要性使海湾地区成为全球有关各方能源争夺的热点乃至能源外交的中心.能源安全与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的稳定有重大关联.近年来,海湾地区政治的变异因素已构成对海湾石油供应和国际能源安全的严重挑战.为应对这一严峻挑战,中国开始强调从国家战略角度看待确保海外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性,关注与能源相关的地缘政治因素的变动,在双方乃至多边关系中突出以能源合作为特色的能源外交,以争取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安全格局中最大可能地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0.
外交是国家间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一般而言,官方外交往往起主导作用。不同于官方外交,民间外交手段更为灵活,可以通过不拘形式的平等协商和交流来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能有效与官方外交配合并弥补其不足。民间外交主体既有人民性特征,也有有限性特征。民间外交主体在全球治理的诸多领域中已经在演绎着多重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越来越接近国际舞台的中央,中国民间外交也继往开来,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框架,迈进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中国通过民间外交主动汲取民间智慧、发动民间力量、调动民众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国家外交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和平与发展的旗帜下,以中国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通过加强外交顶层设计和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种特色最鲜明的体现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努力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同时借助文明交流互鉴,将追求中国梦同他国梦、地区梦相契合,以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此理念指引下,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地区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亮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约4年时间里先后3次出访拉美,并将与6个拉美主要国家的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凸显拉美在中国外交新格局中的重要地位。2015年中拉论坛机制的建立和2016年第二份对拉政策文件的发布意味着中国对拉外交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也预示着中国拥有了一个确定的对拉政策长远目标,即构建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中国对拉政策的基石,也是中国对拉外交实践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安静外交通常强调建设性和有效的幕后接触,通过和平方式处理和解决国际与地区争议。近年来因其成效显著,安静外交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重视。安静外交在透明度、倾向性、时效性和正式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逻辑关系。安静外交是中国与东盟维持和发展良好合作关系的途径之一。中国与东盟双方具有进行安静外交的传统和经验,但当前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中国与东盟应该持续发展安静外交,为促进和提升双方战略伙伴关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整体合作外交是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践行大国外交的积极尝试,是一种在区域、次区域层面展开的双多边外交相结合的新型外交模式。它的出现极大推动了中国与非洲、东盟、拉美及阿拉伯国家的合作,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与合作伙伴的互利双赢、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机制与路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开展整体合作的经验表明,合作对象国之间的多边合作有助于中外双方整体合作的开展,整体合作的机制化水平应依合作需要而定,照顾双方舒适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视发展中国家为外交基石和战略依托,十分重视加强和发展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自1956年5月同埃及建交起,至1990年7月同沙特建交止,中国同22个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50多年来,中阿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这是因为:首先,中阿都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有共同的利益,在许多问题上有相同或相近的立场,中阿关系的发展符合双方的利益其次,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双方的经济发展依存度不断提高,推动双边关系发展成为彼此的需要;第三,双方都重视维护这一关系,不断化解一些小矛盾,从而把这一关系不断提高到新水平.在2010年5月召开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双方宣布:在论坛框架内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这意味着双边关系将从友好合作提升到战略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数据库网址:www.crggcn.com冷战结束以来,拉美与世界发展同步,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占全球人口1/12的拉美地区,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战略地位的大陆,其作用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重视。拉美地区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研究拉美地区,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也利于中国国家利益拓展及中拉战略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6.
首脑外交是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直接或间接出面参与和处理对外事务的外交方式.中国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首脑外交一直比较活跃.近年来,习近平主席积极倡导和实践对非首脑外交,实现了中非关系由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历史性飞跃.与历史上相比,新时期中国对非首脑外交在许多方面都实现了创新,如赋予大出访方式以新的时代意义;在“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基础上提出“真、实、亲、诚”的交往原则,全面发展同所有非洲友好国家的关系;既不断扩展合作内容,又将首脑会晤制度化.中国对非首脑外交的大发展在中非之间增进了友谊、深化了互利合作,并且对其他双边首脑外交和双边关系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快速上升,中国领导人也越来越强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国内强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国外强调做一个负责任、敢担当的国家.从理论上来说,权威是大国外交的本质和核心,与普通的国家相比,大国就意味着不仅有实力,更要有权威,在外交上得到其他国家和民众的尊重和支持.中国是一个有着大国外交基因的国家,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历史沉淀了大国心态,确立了独具特色的大国外交权威基础.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世界的兴起,中国外交的权威基础遭到严重侵蚀,缺乏必要的国力支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重塑大国外交权威基础上走过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成为一个有权威的大国,实现大国外交权威基础的再造,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与土耳其关系的紧张态势进一步加剧,双方外交冲突接连不断,经贸摩擦持续升级,安全关系严重恶化。从短期来看,特朗普以"美国优先"为原则调整中东战略,用现实主义处理与中东国家的关系,重视以色列和海湾国家的作用,使土耳其在美国的中东联盟体系中被边缘化,是美土关系急剧恶化的直接原因;就长期而言,在埃尔多安总统和正发党领导下,土耳其国家身份的"去西方化"、外交独立性凸显及加速向俄罗斯靠拢,是美土关系疏远的深层因素。美国和土耳其内外政策的调整,使双方在库尔德人问题、巴以冲突、伊核问题等中东地缘政治议题上的矛盾不断激化,加速了双方关系的恶化进程。受制于双方国内政治,美土关系短期内难以改善,但双方仍有广泛的合作基础,美土彻底决裂的可能性不大,土耳其将继续在美、俄之间寻求外交平衡。  相似文献   

19.
林凯 《国际观察》2012,(2):72-79
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国际关系中公共外交对于中国和平崛起的独特功能,论述了与时俱进地进行公共外交研究和实践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和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国际、国内现实,就拓展中国公共外交渠道也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拉美地区有着深厚的资源民族主义思想传统和丰富的政策实践,往往对外国在该地区的资源投资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拉美资源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资源实施管控、单方面改变投资协议或法律框架、对外国投资企业设置更多限制以及土著民族对资源权利的诉求等。近年来,随着中国在拉美地区资源投资不断增多,投资安全问题受拉美资源民族主义思潮和政策的影响也日益加重,中国国家主导性投资遭受质疑,中国企业在一些拉美国家的投资项目遭受挫折或损失。对此,中国应通过积极的公共外交改变拉美国家对中国投资的负面认知,提高环境和劳工标准,通过合作方式减少文化障碍和规避政策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